鲁国的三卿季孙、孟孙、叔孙三分鲁国国君的公室而各有其一。 |
由于偪阳国采取不结盟的方针,晋国和楚国对立,偪阳国拒绝晋国的合作,故以晋国为首,联合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齐等国,共十三国的军队把偪阳国围住。 鲁国大将叔梁纥(孔子父亲)手托即将关闭的偪阳城北门,已经进入城内包围圈的鲁国军队迅速往外撤退。 |
昏庸无道的晋厉公,听信了奸臣胥童的谗言,一天之内连续杀死了郤(xi隙)氏三卿,还把栾书等大臣劫持在宫中,搞得京城里人心惶惶,一片混乱。 栾书在群臣的支持下,调集军队包围王宫,杀死了厉公,迎立公子姬周为国君,史称晋悼公。本来在春秋时代,臣弑君本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但由于栾书的一贯为人和声望,他并没有受到指责和非难。 |
晋国向楚国挑战,两国为争夺霸权再次展开大战,双方主力在鄢陵一较高低。鄢陵之战,晋国最终取胜,重新成为中原霸主。 |
晋国接受楚国叛逃大夫巫臣的建议,与吴国通使,结成了针对楚国的军事同盟。 |
楚国与鲁、秦、宋、陈、卫、郑、齐、曹等中原诸侯在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这次会盟,确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 |
鲁宣公颁布“初税亩” 1.按亩纳税(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2.承认土地私有 |
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 邲之战 |
楚庄王在东周王畿的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向他询问周鼎的轻重。实际是公然挑战在当时仍被普遍尊奉的周天子的共主名义。 |
赵盾之后多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因此感到讨厌、害怕,于是派大力士鉏麑(chú ní)刺杀赵盾。 鉏麑一大早就去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户敞开,居处十分简陋朴素。 当时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赵盾和衣坐着打吨儿。 鉏麑退出来,感叹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一条都是罪过,我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撞死在赵盾庭院的槐树上。 |
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兵士,准备杀掉赵盾。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知道情况后,怕赵盾醉倒,便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于礼仪。” 提弥明打算让赵盾赶在伏兵会合前离开,以免遭难。于是扶起赵盾走下殿堂。 晋灵公见赵盾已经离开,所埋伏的兵士还没有会合,就先放出一条猛犬来咬赵盾。 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猛犬。赵盾说:“抛弃贤人,使用恶狗,虽然凶猛,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兵士边打边退。 结果,提弥明战死,赵盾向国境线飞奔,想到国外寻求政治庇护。 |
二十八日,赵盾的兄弟赵穿在桃园突袭杀死晋灵公,并且迎回赵盾。 赵盾一向显贵,很得民心;而晋灵公年幼,挥霍无度,百姓们都不亲附他,所以赵穿较容易将晋灵公杀死。 赵盾恢复原来官位后,派赵穿到洛京迎回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继位,是为晋成公。 |
周顷王去世,因公卿争权夺利,所以没发讣告。 晋国派赵盾率领战车八百乘平息周朝内乱而拥立周匡王。 |
秦穆公逝世 有177人陪葬,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鍼虎三位秦国良臣。 |
柳下惠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故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 柳下惠是百家姓中“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墓(和圣墓),位于山东柳里以北 |
秦穆公在由余(原义渠戎王的谋臣)帮助下,灭戎人12国。 周襄王任命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承认其“逐霸西戎” |
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四座坟墓,分别位于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和江南淮安府武功山。 |
春季,秦穆公派孟明视等率兵攻打晋国,以报崤之战之仇,晋襄公领兵抵抗。 二月七日,两军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交战。秦军大败,孟明视等退兵返回国。 晋国人把秦军称为“前来拜谢恩德的部队。” 但秦穆公还是任用了孟明视,孟明视更加努力于修明政事,给百姓以更大的好处。 彭衙之战 |
楚成王为太子商臣所杀,太子商臣即楚穆王。 |
夏、秋,鲁僖公两次出兵攻邾,报复十一年前的升陉之役,夺取了訾娄。 同年冬入齐,并慰问同狄人作战的部队,基本上恢复了两国的关系。 |
秦军行抵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之缑氏镇),遇郑国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状,一面以滑国国君名义先送四张牛皮,然后送牛十二头,犒劳秦军,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厚)敝邑,为从者之淹(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一面派人乘传车急回国内报告。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将所居的馆舍,见秦兵已"束载、厉兵、秣马",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夫皇武子辞谢秦将说:君等久留在敝国,敝国已无法供应粮秣、牛羊。听说君等要离开,郑国有原圃,就像秦国有具囿一样,请你们自己去猎取麋鹿,让我们闲暇一下如何?秦将见机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齐,逢孙、扬孙逃亡到宋。 秦帅孟明见内应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不如退兵,就袭灭滑国,满载战利品而还。 |
春季,秦军东进,越过晋地,经过成周王都洛邑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都摘下头盔下车步行。刚一下车就又跳了上去,有三百辆车都是这样。),表现轻佻无礼。当时王孙满年岁尚小,看到这种情况,对周天子说:“秦军轻佻无礼,肯定失败。轻佻则缺少谋略,无礼则粗心大意。进入险要之地而粗心大意,又没有谋略,能不失败吗?” |
晋在晋文公的国丧之中,得到秦国偷袭郑国的情报,中军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敌的机会,力主攻击 秦军。大夫栾枝则认为没有报答秦穆公赐给的恩惠,反而攻击他的军队,这不是为先君着想。先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又说:"吾闻之:&39;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39;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晋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晋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军,梁弘为他驾车,莱驹做车右。晋与姜戎联军在肴函地区的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 四月,秦军进入埋伏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 西乞术、 白乙丙等三帅被俘。 晋军全胜而归, 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晋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杀戮。晋襄公即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阳处父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 孟明等三帅回到秦国,秦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专任军事。 崤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时应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
晋文公还没有安葬,其太子晋襄公得知滑邑被灭的消息后发愤说:“秦国欺辱我丧父,趁丧事期间攻破我们的滑邑。”于是晋襄公发布命令,并迅速动员了姜戎的军队参加,染黑了丧服,让梁弘为他驾车,让莱驹为牟右。 四月十三日辛巳,晋军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堵截秦军,使秦军没有一人逃脱,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俘虏回国都。 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宗室之女,为被俘的三位将军向请求晋襄公说:“秦穆公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希望让这三个人回去,使得我国国君能亲自快意地煮死他们。”晋襄公答应了她的请求,放三人回秦国。 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身穿白衣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向三人哭着说:“我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人受到屈辱,你们又有什么罪呢?你们要发奋雪耻,不要懈怠。”之后让他们三人官复原职,更加器重他们。 |
晋文公姬重耳去世,晋襄公继位。 |
冬季,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百里奚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召见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及白乙丙三人,让他们率军从东门外出发。 |
秦国派百里孟明、 西乞术、 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出袭郑国,由秦都雍(今陕西 凤翔县)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五百余里,中经桃林、 肴函、轘辕、虎牢等数道雄关险塞,是一次冒险性的军事行动。 |
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
十日甲午,秦、晋两国合力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汜南。晋国人给郑伯传话说:“郑大夫叔瞻背离周王,亲近楚国,请把他把交出来示众!”叔瞻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自杀了。郑国把叔瞻的尸首献给晋国,晋国人又说:“郑伯帮助楚国侵扰中原,一定要捉住郑伯才算了事。”于是,便包围了郑国都城。 郑国危在旦夕,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进谏说:“君主不可等死啊!烛之武多谋善辩,何不派他去游说秦君?也许还会有救。”于是,郑伯派烛之武去拜会秦穆公。烛之武却推辞说:“微臣年轻时,尚且被人蔑视,如今老迈昏庸,岂敢承担此等大事?臣无能为力,请主公另选高明吧!”郑伯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寡人未能及早重用先生,还望见谅,这全是寡人的过错。可是郑国一旦灭亡,老先生将会是什么感受啊?”烛之武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最终还是答应郑伯前去拜会秦穆公。 秦、晋兵临城下,郑都四门皆被封锁,烛之武无法出城,只好等到深夜,让守城的士兵把他用绳索从城头吊下。烛之武出城后,东躲西藏,一直等到天亮,才偷偷溜进秦君大营,对秦穆公说:“秦、晋大军围攻郑国,外臣很清楚,这次难逃厄运,郑国肯定要灭亡了。但是君主想到没有,郑国灭亡,只能使晋国越来越强,却不能给秦国带来任何好处。” “为什么不能?”秦穆公问。 “秦国据守关内,郑国远在中原,君主焉能越过别的国家,将敝邑揽入秦国之境?君主一定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相反,晋侯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因为晋、郑仅一河之隔。所以说,这场战争只对晋国有利。晋国的实力增强,等于削弱了秦国。一旦占领敝邑,晋侯的野心还会膨胀,谁敢保证他不会向秦国下手呢?如果不损害秦国,他向哪里扩展地盘?君主为什么不能放弃对郑国的围攻,保留一个东路的朋友呢?” 秦穆公拍了拍脑门,有如大梦初醒之感。他十分感激烛之武,赏酒款待,对老先生大加赞赏。当即决定,私下与郑国订立盟约,命杞子、逢孙、杨孙留在郑国协助戍守,大军撤回。 晋国发现秦军不战而退,十分恼火。狐偃请求追击,晋文公认为不妥,说:“如果没有秦国的援助,就没有寡人的今天。依赖了别人,反过来又伤害人家,这是不仁。过河拆桥的事情,我做不出来。咱们也撤兵吧!”于是晋军也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班师回国。 |
晋文公谋划伐郑。派狐偃与周王室的王子虎、宋国的公孙固、齐国的国归父、陈国的辕涛涂、秦国的小子憖,在翟泉会面,重温践土之盟,商议攻打郑国。 |
“践土之盟”之后,当年冬天,晋文公召集秦、齐、鲁、宋、蔡、陈、莒、邾等国诸侯,在温地会见,商议讨伐不驯服的国家。 “践土之盟”时,因卫成公胆怯,派摄政大夫元咺护送弟弟叔武前来接受盟约。 卫成公外逃时,有人诬陷元咺想要扶立成公的弟弟叔武为君,卫成公信以为真,便杀了跟随他逃亡的元咺之子元角。复位以后,又杀了忠心守国的弟弟叔武。元咺逃奔晋国避祸,国人哗然。 此时,晋文公正在庆贺胜利,大赏功臣,卫大夫元咺却跑来哭哭啼啼,倾诉冤情。文公本来就对卫成公不满,听了元咺的诉说,大为恼火,遂安排元咺暂时住下,准备严惩卫成公。 卫成公与大夫元咺在会上进行辩讼。元咺指控卫成公陷害大夫,滥杀无辜,卫成公因无可否认而败诉。晋文公行使霸主的职权,处死卫成公的答辩人士荣,砍了代理人针庄子的脚,以此代替卫君受刑。 并当场拘捕了卫成公,派军士押送京师,投进周王的大牢。晋文公认为卫成公的诉讼人甯武子忠诚,无罪赦免。于是元咺返回卫国,扶立公子瑕继位。 这次盟会,晋文公以巡狩为名,邀请周襄王来温地会见诸侯。后来孔子看到这段记载时说:“诸侯无权召唤天子,《春秋》说周王巡狩河阳,是故意隐讳此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衰落到听任霸主摆布的程度。 温之会 |
初一日戊辰,秦国的小子憖和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归父、崔夭率军驻扎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 初二日己已,应宋国求救,晋文公与楚成王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胜。 在晋楚开战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侥幸登上君位,日后如两国开战,将为楚军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率军退避三舍(九十里)。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 退避三舍 |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 周襄王应晋文公之邀,移驾践土。晋文公遵照周礼,将战俘和战利品献给周王,包括一千名步兵、一百乘披甲的驷马战车、兵器盔甲数十车。周王大喜,设享礼用甜酒招待文公,命王室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劝酒助兴。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并用策简记载了这一命令。 王子虎代表周王,在王宫的庭院与诸侯盟誓,宣布盟约:“共同辅佐周王,不得互相伤害!胆敢违背盟约,神灵自会诛杀!摧毁他的军队,不能享受国家,直到他的玄孙、无论老少,违背此盟,都会受到丧师亡国的惩罚。” 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践土之盟”与齐桓公的“葵丘之盟”正好相距二十年,这是标志着第二位新霸主产生的又一次盛会,晋文公由此称霸。 |
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当月,甚至“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
楚国向宋国发动进攻,宋国危急,向晋文公求救。 |
夏,鲁国大饥,齐孝公趁机攻鲁。鲁大夫展喜先向展禽(柳下惠)请教应对之策后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遭遇齐孝公,以牛羊、酒食犒劳齐国军队。 展喜说(展禽教的):“敝国国君听说贵国君亲自举起了尊贵的双脚,将亲自造访敝国,所以使下臣以牛羊、酒食犒劳贵国各位执政。” 齐孝公问:“鲁国人听说我要来,会感到害怕吗?” 展喜说:“小人(无知无识的平民)可能感到害怕,但君子(执政及知识分子)则不感到害怕。” 齐孝公问:“屋内什么都没有,像是中空而悬挂着的磬(一种敲击乐器),田野间连青草都没了,你们是凭着什么而不怕我呢?” 展喜说:“凭着先王的遗命啊!以前我国先祖周公跟贵国先祖太公辅助王室,为成王的左右手,成王奖励周公、太公的功劳,封其后代于齐、鲁,使其相邻而结盟,盟辞说:‘世世的子孙都不得彼此危害。’盟辞藏在盟府,由太公管理著。贵国先君桓公因此纠合诸侯,而攻击对王室不恭者;弥补各国的缺失而匡救各国的灾难,便是昭显太公所管理的盟约之神圣。所以齐侯您一即位,诸侯都引领期盼著,相互传言著:‘齐侯必能继承、发扬桓公的功业!’所以敝国不敢发展武力、设置边防,认为:‘难道齐侯继位才九年,就把先王的遗命、太公的旧职都给废弃不管了?这样要如何面对先君桓公?您一定不至于如此的。’所以敝国才能不感到害怕。” 齐孝公于是退兵。 |
冬,楚、鲁进攻并打败齐国,占领“毂”地,并把齐桓公的公子雍安排在那里,随时窥伺君位。 |
刚刚即位的晋文公重耳,采纳大臣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建议,以勤王名义,出兵攻打并生擒王子带(姬带)。 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姬郑)回都城,并协助其处死王子带和隗氏,平定“子带之乱”。 |
王子带(姬带)与周襄王的王后隗氏(翟后)勾结,被周襄王发现,襄王废黜了隗氏的王后之位。 王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西戎攻打周,并占领都城。 周襄王逃到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诸侯国求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