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阿里不哥命旭烈兀汗长子药木忽儿及其他宗王数人率左路军向南进军,与忽必烈的先锋移相哥、纳邻合丹等大军正好相遇。两军大战,阿里不哥兵败。这次战役的结果是阿里不哥退出和林,向其母后唆鲁禾帖尼的封地谦州逃去。 阿里不哥战败退居谦州后,军队粮草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忽必烈又下令封断运送粮草的官道,致使阿里不哥的军队陷入饥荒中。 在此关键时刻,察合台汗国可汗阿鲁忽又背叛他,停止为阿里不哥收集粮草,转投忽必烈。当时阿里不哥正在与忽必烈激战,阿鲁忽叛变的消息传到漠北时,阿里不哥再也无心恋战,节节败退。 正在此时,山东李璮叛变投降南宋,忽必烈不得已退兵,给了阿里不哥喘息之机。 |
忽必烈当了大汗不久,封八思巴为“帝师”。 |
夏,忽必烈在开平城宣布即大汗位,完全打乱了阿里不哥的预谋。阿里不哥只得匆匆在驻夏据地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并在会上被拥立为大汗。 这样就出现了两大汗相抗衡的局面。站在阿里不哥一方的有影响的东道诸王似乎很少,但他从西道诸王那里获得的支持,又要多于忽必烈。 已故元宪宗蒙哥的旧臣,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阿里不哥,被排除在“选汗”资格之外的察合台系、窝阔台系后王,也多数表态予以支持,因为他们清一色是游牧、保守、传统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在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基本都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 忽必烈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包括陕西、河南等地。 |
春,高丽国王逝世。 忽必烈派兵护送高丽王子王禃归国即位,是为高丽元宗。 同时宣布在高丽境内实行大赦,送还高丽俘虏及逃入辽东的民户,禁止蒙军边将侵扰高丽,以抚民心。 |
下旬,阿里不哥派阿蓝答儿向忽必烈的新都开平进发。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一方面想办法阻止阿蓝答儿,一方面派遣使者将阿里不哥的计划告知忽必烈。此时,正在攻打鄂州的忽必烈别无选择,只能与南宋和谈,留下霸突鲁率领的一支军队保卫战果后,就动身北返去制止阿里不哥。 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向忽必烈陈述必须立即北返的理由,进一步坚定了忽必烈的决心。 文中赫然出现了“真金太子”的称谓,说明忽必烈及其“潜邸之臣”早已对谋划天下做足了“功课”,在称谓上都有了明确的安排。 |
19日,拖雷之子,忽必烈的异母之弟末哥派人快马加鞭,将蒙哥的死讯告知忽必烈,明确建议他尽快北返,采取措施承继大位。 但忽必烈刚到达鄂州地区(今武汉市)后没多久,对于穆哥的建议,忽必烈并没有接受,反而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返还?”要继续攻打南宋,希望用征宋战役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他夺取汗位增加筹码。 |
11日,钓鱼城久攻不克,当蒙哥登上观察城内的高台准备探明情况时,被王坚将军发现了,他立刻掉转抛石机,对准蒙哥所在的高台进行攻击,高台被砸毁坍塌,蒙哥也被甩出几十米开外,身负重伤,不久就在军中去世。 |
忽必烈奉蒙哥之命,于开平府誓师后南下,一路指向河南、湖北方向 |
蒙哥亲率蒙汉联军,从今陕西、甘肃地区南下,经由剑阁古道攻入四川,以图和忽必烈军形成掎角之势,完成对南宋的战略包围。 |
蒙军攻克阿拉伯哈里发国都城报达,立国五百余年的哈里发政权被灭亡。 蒙军同样对这座大都市进行了屠城,据说,当时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条大河的河水都变成了红色。 |
元朝兵临城下,南宋的官员纷纷逃遁,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听政的谢太后却根本没有抗击的盘算,只是命令文天祥率领若干要员,到元军中和谈。文天祥到敌军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抗辩,并且痛斥降元的官员。 元朝统帅伯颜很快发现,唯有文天祥是个伟丈夫,就乘机将他扣留。临安的南宋小朝廷没有了主心骨,只能成为一条无脊梁的狗。 |
蒙哥钦定忽必烈在元朝开平府大安阁举办佛道大辩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讨论《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的真伪,即道家创始人老子有没有“胡化”。 佛道双方围绕十四个辩题展开辩论,但主办方数次打断道家的发言,言语间刻意刁难道家。 此次辩论的裁判八思巴居然公开站到佛教一边,与佛教联合共同反击道家。 忽必烈让道者表演“入火不烧,刀枪不入,白日上升”等法术。这种绝活本来就是假的,自然无法现场表演,道家只好认输。 按照辩论前的君子约定,道家输掉辩论的话,要把头发剃成光头。全真教多位高人当场气死,忽必烈和八思巴在帐篷里举行盛大的晚宴,弹冠相庆表示祝贺。 由于这一年是农历戊午年,这场辩论又被称为“戊午佛道之辩”。 |
文天祥时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本应守孝,但迫于严峻的形势,只能变卖家产,戴孝服从戎,招募义士,赶赴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加之其他将领的怯战,他的一支部队虽然在常州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竟无补于败局。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 |
看到蒙哥对自己有所不满,忽必烈在谋士的建言献策下,亲赴蒙哥大营。 兄弟两人畅谈了一宿,忽必烈不断下跪,表示忠心,说到动情之处,甚至潸然泪下。 元宪宗蒙哥显然被忽必烈打动了,手足之情完全占据了上风,两人得以尽释前嫌。 |
木剌夷国苏丹鲁克奴丁出降,他提出觐见蒙哥以求赦免自己的臣民。 蒙哥三弟旭烈兀同意了,派人护送他前往,但蒙哥拒绝接见。 在回程路上,鲁克奴丁被押送他的蒙军士兵踏为肉泥。 木剌夷国灭国。 |
忽必烈命刘秉忠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境营建房舍、宫殿,历经三年,建成一座完全汉式的城市,命名“开平府”,这里既是“潜邸之臣”的聚集之地,也是一个政治中心。 |
蒙哥召集了“忽里勒台”大会,议定征服南宋、统一中原的战略目标。 |
秋,兀良合台率军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兴智,继以段氏领所部兵2万为先锋,攻克未附城寨,占领大理全境。 大理国灭国。 |
十五日,蒙军占领大理城,灭大理国,段兴智、高泰祥潜逃。 忽必烈接受姚枢建议,未在云南进行屠城和大规模杀戮,反而起用大理国旧主协助治理云南。 |
元宪宗蒙哥采纳其弟忽必烈建策,决定避开宋军主要防线,进兵大理国,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回攻宋之势。 元宪宗蒙哥令忽必烈出征云南。 |
伊斯兰教亦思马因派建立的木剌夷国,因屡次派人妄图刺杀蒙哥。蒙哥大怒,派遣三弟旭烈兀率军西征。 |
姚枢向忽必烈建议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忽必烈赞同姚枢的建议,在征得了蒙哥同意后,在河南、陕西等地实行屯戍军队,构置工事,耕战结合。 |
夏天,窝阔台与察合台两系,在窝阔台早年属意的孙子失烈门的带领下,准备假借为蒙哥庆贺为名,一举消灭拔都和拖雷系,结果,被早就被蒙哥抓了个现形。 蒙哥没有犹豫,可能他对父亲拖雷去世后的种种不公的对待早已怀恨在心,总之,他借机大开杀戒,除掉了包括堂嫂海迷失在内的(窝阔台)贵由系宗王四十余名,以及窝阔台系将领、大臣计两千余人。 |
在蒙古高原举办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宗王们拥立拖雷嫡长子蒙哥登基为大汗,海迷失后暗中策动窝阔台系的宗王,并且施巫术暗害蒙哥。 |
蒙哥即位后命布智儿主事“印造宝钞”。 |
在俘获大理国王段智兴,遣使劝降交趾被拒之后,蒙军首次攻打交趾。 兀良合台率领蒙军三万入侵安南,拉开了蒙古帝国与陈朝激战的序幕。 蒙军进入陈朝首都升龙,却只得到一座空城。越南人坚壁清野,蒙军仅仅待了九天,就被暑热击垮,加之粮草已耗尽,蒙军被迫撤军,一路上又遭到交趾地方武装的多次偷袭,疲惫不堪。 |
忽必烈将姚枢召至漠北,姚枢成为忽必烈幕府中的重要谋士之一。 |
贵由去世,其寡妻斡乌立·海迷失监国两年后,索鲁忽帖尼以铁木真二代人仅存的遗孀身份,在拔都的呼应下,在伊塞克湖北面的阿剌黑马黑召集了“忽里勒台”大会。 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蒙哥为大汗,但窝阔台、察合台两系的诸王绝大多数不承认这个结果。 索鲁忽帖尼又反复地做各路诸王的工作,最终决定在蒙古高原再进行一次“忽里勒台”大会,以便最终“选出”大汗。 约1250年的欧亚地图 |
率领大军西征拔都的贵由,行军到别失八里城,因病而亡。 |
贵由继位不足两年,就准备对术赤系“掌门人”拔都动手了。 他借口自己在额敏河流域的窝阔台系世袭封地的牧场遭到术赤系的侵犯,从哈拉和林秘密出动大军西进,拟出其不意地歼灭术赤系。 |
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在凉州会见窝阔台汗次子阔端,表示归顺蒙古;这位首领返回吐蕃后,通告各地,确认吐蕃是蒙古大汗管辖的领土。 |
史天泽将幕僚张德辉推荐给忽必烈后,深得他的信任。张德辉向忽必烈推荐了名士元好问等二十余人。忽必烈接受了儒生建言的“行汉法”主张,元好问和张德辉等人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他很愉快地接受了。 |
凉州会盟 吐蕃的藏传佛教,当时分为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和噶当派四个教派。 其中,萨迦派的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具有很高的威望。 经过前期复杂的谈判和沟通,六十多岁的萨班,克服了重重困难,来到窝阔台次子阔端所在的凉州。 萨班与阔端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不再兵戎相见,而是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吐蕃地区和平地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疆域之一部,由阔端代表朝廷向萨班本人颁发金牌、银符,授其为“达鲁花赤”,让他在吐蕃地区全权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政令。 同时,由萨班做好吐蕃各类势力的工作,尽快实现统一并归附于中央政府。 萨班的弟弟桑查·索南坚赞的长子八思巴被当作人质留在了凉州。 |
贵由即位一个月后,便委任蒙哥与术赤之子斡儿答审理这起未遂的篡位事件,正在参加忽里台大会的铁木格受审后被处死。 |
春夏之交,乃马真监国五年,在对窝阔台系忠心耿耿的察合台系的支持下,在“忽里勒台”大会将儿子贵由推上了汗位,是为元定宗。 |
因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渐被排挤。 14日,耶律楚材在忧愤中离世,享年54岁。 |
驻西凉的廓丹大王迎请西藏萨迦派法师萨迦班智达到西凉传法,他的侄儿八思巴随行。 |
赵璧荐引金朝状元王鹗到忽必烈府邸,为他及诸王子讲《孝经》《尚书》《易经》等,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上课。 |
孛儿只斤·真金出生于漠北 元世祖忽必烈妻子察必(昭睿顺圣皇后)生了儿子,忽必烈请海云为其摩顶命名,海云以世间万物真金最贵,故取汉名真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