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和曾祖父铁木真兄弟的后裔,通过在中亚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结成了更大的反忽必烈联盟。 |
中统钞的流通量相对1260年最初发行时的147倍,物价上涨几十到十几倍。中统钞在民间几乎被视为废纸了。 |
元世祖忽必烈派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到江南去搜罗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到京城来做官。程钜夫到江南调查走访,开列了20多人的一张名单,赵孟頫名列第一。 赵孟頫跟着程钜夫到了大都,受到忽必烈的单独接见。忽必烈见到赵孟頫,认为他才气纵横,神采焕发,看上去好像神仙中人,不觉大为赞叹。 |
经卢世荣重新起用的阿合马余党答即古阿散等,找到了一个搞垮皇太子真金的绝好机会。 在此以前,南台御史曾封章上言:“帝春秋高,宜禅位于皇太子,皇后不宜外预。”真金深知忽必烈不愿禅位,闻知此事后甚为恐惧,御史台因秘其章不发。但此事为答即古阿散等得知,遂于忽必烈前奏请收内外百司吏案,以大索天下埋没钞粮为名,而实欲揭露此事,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 御史台都事尚文将事情原委告知中书右丞相安童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决定留秘章不与;次日,答即古阿散乃上告忽必烈,命大宗正薛彻干取其章。 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尚文乃献计于安童及玉昔帖木儿二位“大根脚”人物,以“先计夺谋”法抢先至忽必烈前陈述事情经过。 不出所料,忽必烈听到居然有人要他提前让位给太子,大发雷霆,历声责问道:“汝等无罪耶?”丞相安童带头认罪说:“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庶靖纷扰”。忽必烈怒气稍解。形势遂趋缓和,后答即古阿散等坐奸赃论死,其同伙分别被诛杀、流放或没为奴。 虽然如此,真金竟因此而忧惧成疾逝世,终年43岁。 |
卢世荣为右丞不到半年,御史陈天祥即进行弹劾,得到安童的支持。 忽必烈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诛杀了卢世荣。 |
以忽必烈第九子脱欢为主帅,西夏降将李恒为副帅的元朝大军,兵分六路,南下进攻交趾,此次元军出动兵力达五十万人。 主帅脱欢决定于当年五月撤兵。交趾人不断偷袭伏击元军,以致元军副帅李恒膝中毒箭,归国后毒发身亡,主帅脱欢则一路躲避于铜管里,让士兵护送和抬着,才侥幸生还,回到中原。 |
忽必烈下令编撰全国性方志——即一部囊括各省地理、行政区划、人物传记的志书。 由札马剌丁、虞应龙等开始编纂《大元一统志》 |
钦察汗国向元朝称臣 |
黄河改道,经淮河入海。 |
九日,文天祥在大都被元朝斩首,时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的绝命词说:“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文天祥被杀 |
元军集结两路大军,再次出兵日本: 北方从朝鲜出征十四万人马,由忻都、洪荼丘率领,精锐作战部队四万人,战船九百艘; 南方由范文虎、张禧等率领十万江南军,也叫“新附军”,即南宋投降过来的部队,配备战船三千五百艘。 其中,南路军还携带了农具和大量水稻良种,两路军约定于六月中旬在日本壹岐岛会师,由北路军主要负责作战,南路军负责在被占领区屯田,做征服日本后的长久打算。 七月初,南路军终于到达,两军会合后再次发动进攻,未获得任何进展。 弘安之役 八月一日夜间,梦魇般的暴风雨再次降临。为了自保,元军不得不将舰船捆绑在一起,面对排山倒海的巨浪,元舰相互撞击,战船覆没,士卒溺亡。 此役,除了部分逃回中原的,大约有十万名元军被抛在日本,其中多数是“新附军”,在面临没有指挥官、没有补给、没有宿营地,甚至吃不上饭的情况下,一多半战死,被俘者也基本被杀死。因当时日本为弘安年间,此役被称作“弘安之役”。 两次极为罕见的巨大的暴风雨,让元军的战斗力荡然无存,让原本以为国将不国的日本取得了无法理喻的胜利。因此,日本人把两次风暴叫“神风”,意思是有神灵保佑的风,在护佑日本。 |
范文虎攻日本,遇“神风”,元大败 |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在沙丘无垠的远方,正有一列骆驼驮队横越。近处人骑数众,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 其中骑著黑马、身穿白裘的,应为元世祖忽必烈,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似为帝后,其余八人,应是侍从,其中尚有中亚黑奴一名。 |
八思巴去世。 从八思巴之后,历代西藏喇嘛教首领都成为“帝师”,他们受朝廷的委托,执行朝廷命令,管理西藏政事。 |
文天祥被押往元朝的大都(今北京)。见到元朝大臣,坚决不行跪礼,与他们反复辩论,说“国亡,我本当死,所以不死者”,“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今日文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元朝君臣大多不忍杀他,将他囚禁狱中,不断派遣各种人前来劝降,其中有被俘的南宋小皇帝,也有文天祥的亲弟文璧。文璧“将惠州城子归附”,元世祖说:“是孝顺我底。”但文天祥用“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之语表达了决绝的态度。 |
元军发起总攻,陆上蒙古骑兵和海上汉人水军,合力夹击南宋残军。 南宋军队大败,陆秀夫抱幼帝赵昺(6岁)投海,二十余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溺亡。 张世杰突围后,原拟去交趾,但不幸遭遇大风,在海上淹死。 至此,南宋残存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力量已不复存在。 南宋灭亡。 |
元朝命张弘範任蒙古、汉军都元帅,李恒为副都元帅,率领两支舰队,直逼厓山。 十三日,张弘範军抵达厓山。尽管有军队不习海战、普遍晕船等困难,但张弘範仍乘席卷南方、屡战屡胜的兵威,不等李恒军前来会师,就抢先发动攻势,看来,他是担心宋方流亡小朝廷和军队逃跑。 二月六日,张弘範与李恒两军发起总攻。元军四路进攻,但因受海潮涨落的影响,不可能同时联合作战。北面的李恒军乘早潮先攻,却因晚潮至,仅夺宋军数舟而退。接着是南面的张弘範军三路进攻。宋军的一字阵显然不是时时处处受敌,而以大索相连,作茧自缚式的战术,使其不受攻击的部位,只能按兵不动,坐视不救,而其受攻击的部位,元军却拥有优势兵力,张世傑直到最后关头,方才砍断大索,率十余舰突围,也在海中溺死。厓山海战历时二十三日,宋朝正式亡国。 |
经过侦察得知南宋帝昺下落,元军水、陆两道直奔广东新会之崖山。 当是时,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率领宋军将士、家属等共计二十余万人在崖山海面,不断整军备战,还得到周边州县和海上疍民的支持。 |
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平章政事任上六年逝世,当时已是政绩显著,法令畅通。 |
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标志着南宋彻底归入历史。 |
元军发动奇袭,文天祥不幸在潮阳县五坡岭被执。 他吞服脑子(一种海外进口的药物),企图自尽,却不死。 他见到元将张弘範,“抗节不屈”。 |
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县被元军俘获。面对张弘范的数次劝降,文天祥均严词拒绝,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千古名句。文天祥被张弘范解送至大都,忽必烈曾亲自劝降,亦被坚决拒绝。 |
南宋端宗赵昰病故,其弟赵昺即位,是为南宋末帝。 |
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是为南宋端宗,改元“景炎”。 |
临安城被元军占领。至此,临安作为事实上的南宋都城,长达138年。 |
初五,蒙军举行了受降仪式,南宋太后与南宋恭帝被送往元大都。 |
蒙军攻入临安城,谢太后、全太后、南宋恭帝等投降。 |
十六日,中书右丞相伯颜率军至常州,与阿塔海会兵围城,元军再度攻陷常州后,进行屠城,仅有八人脱逃。 |
忽必烈再次向日本派出了使团,宗旨与前番一样,就是要求日本无条件臣服。 日本镰仓幕府斩杀了元朝全部使者。 |
贾似道亲率七万精兵集结芜湖,准备迎战,还抱有幻想,希望与元军议和,遭到拒绝。 在元军水、陆两军的猛攻下,宋军大败,贾似道逃回后,众叛亲离,宋廷将他贬职外地。 在押送途中,他被怒不可遏的监押官郑虎臣杀死。 |
文永之役 十一月的日本海岸线,一场罕见的大风暴不期而至,机械动力的舰船,顷刻间被狂风吹向岸边坚硬无比的岩石,撞击的瞬间犹如天女散花,连人带船都消失在茫茫海上。70%的元军丧生,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时值日本文永年间,故此役被称作“文永之役”。 |
元廷以大将忻都为都元帅,洪荼丘、刘复亨为左、右元帅,统帅蒙汉军两万五千人,高丽艄公、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万九千七百人,乘坐战船九百艘,穿越朝鲜海峡东征日本。 蒙古人可谓心狠手辣,他们将赤裸的日本妇女的尸体钉在船舷上,作为示威的手段。 |
南宋度宗赵禥故,年仅四岁的幼子赵显即位,是为南宋恭帝,奸相贾似道依然把持朝政。 |
云南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和劝农使张立道主持兴建松花坝,始建时为拦河坝,系木框填土堆筑而成的临时坝。 在盘龙江左岸开一干渠,名金汁河。渠南行七十余里,尾水亦入滇池。灌溉面积当时号称万顷。闸门为叠梁门。 |
八思巴回到西藏,他的弟弟亦邻真留在大都,接替他做帝师。 |
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赛典赤·瞻思丁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
十三日,忽必烈最为珍爱的储君,也是汉化最深的儿子真金(时年31岁)被立为太子。 |
襄阳守将吕文焕英勇顽强,全城居民团结一心。 张贵和张顺,两位年轻的尉级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水道向襄阳城内运送给养,不幸被蒙古人发现,被凌迟处死。 此役从阿术率蒙军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间经过南宋吕文焕反包围战,以及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等,守城历时近6年,终陷落。 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地运用了城防、水系的组合优势,成功遏制了蒙军屡试不爽的投石兵器攻击。 后来,蒙军令阿拉伯工匠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断绝襄阳和樊城间的联络,一举攻下樊城。 宋将范天顺力战不屈,城破时自缢。宋将牛富率百余残兵巷战,重伤后投火自焚。宋军之壮烈牺牲,让蒙军敬佩不已。 樊城陷落后,襄阳苦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只好投降。 |
忽必烈把中都燕京升格为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蒙古语把大都叫做“汗八里”,意即“汗的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