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主管行政。 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者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 在军事上,则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拆为五,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不能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却无调遣军队的权力。 改变行省政治直属中书省局面,同年裁汰中书省官员,只保留丞相职务。 |
十六,刘基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
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
下旬,刘基感染风寒,明太祖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按方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
扩廓帖木儿在哈剌那海之衙庭去世 |
苏州卫指挥蔡本(文徵明高祖父的岳父)诬告苏州知府魏观谋反,朱元璋借机腰斩江南知名文人高启、王彝,让苏州士林为之战栗。 |
朱元璋与军师刘基、开国元勋徐达、汤和等人亲临城东巡视,在钟山脚下玩珠峰一带,看上了独龙阜这块风水宝地。 明张岱在《陶庵梦忆·钟山》一书中记载了这段颇富传奇的经历,当时,他们踏遍钟山,观山脉走向,看穴地环境,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最终心有所属。待到表决时,各人将陵址写好后藏于袖中,然后取出定夺。结果“英雄所见略同”,“独龙阜”这个山丘成为他们心中的共识。 |
朱元璋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并于次年以南京中书省名义发行明朝的纸币——宝钞,规定“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
孙贵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朱元璋龙颜大怒,甚至抽出宝剑对准朱标,朱标逃走。 翰林正字桂彦良劝朱标说:“礼可以放一放,君父之命是不能违背的,不然就会产生嫌隙。”于是朱标才肯服丧并向朱元璋道歉。 |
十三日,胡惟庸升任中书右丞相。 |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明太祖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
扩廓帖木儿带兵合围了明军,明军主力部队死伤三万余人,直到五月上旬才突出重围,撤回漠南。 徐达率领的中路军以惨败而告终。 |
朱元璋派出徐达领兵十余万,北进蒙古高原,意欲一举击灭北元。 |
徐达所率十五万明朝精锐部队,就在哈拉和林被扩廓帖木儿的北元军队打得大败。 |
朱元璋写信给退休的刘基,以询问“天象”为名,征询对于朝政的意见。 刘基委婉地表示:“雪霜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 |
初二,李善长告老还乡,汪广洋担任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取代汪广洋任中书省左丞。 |
明代首次科举产生的进士中,有3/4是南人。 朱元璋更欣赏北人的坦率,对这一结果很不高兴,一度暂停了科举。 |
爱猷识理达腊在扩廓帖木儿的拥戴下,正式承继(北)元大统,改年号为宣光,是为北元昭宗。 北元昭宗旋即任命扩廓帖木儿为相。 |
明昇降明,大夏政权结束。 |
开中法 |
十七日,朱元璋下旨户部:“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 他要求重籍天下户口,写明各户性别、年龄(为了区分中青年人和老幼,因为只有中青年人要负担徭役),以及房屋、田产数量。 这些信息被编制成户帖,一份给民,另一份令有司造册,藏于县衙(即县官的府署和公堂所在地)。这些统计材料称为“黄册”。 |
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有病,把陕西参政汪广洋晋升为中书省右丞。 杨宪是左丞,官大一级,独断专行。 汪广洋初来乍到,十分低调,依违于其间。杨宪仍不满意,唆使侍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奉母不如礼”,遭到皇帝谴责,罢官回到高邮。 杨宪还不罢休,奏请皇帝把他调往海南,朱元璋很不高兴,对杨宪有所怀疑。 李善长抓住时机,上了一道奏疏,指责他“排陷大臣,放肆为奸”。不明内情的刘炳继续攻击汪广洋,朱元璋发觉是诬陷,逮捕刘炳审讯。刘炳交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受杨宪指使。于是新账老账一起算,杨宪与刘炳一并处死,召还汪广洋,恢复中书省右丞之职,后来还加封为“忠勤伯”。 |
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全部封为了藩王。 册封仪式结束后,朱元璋宴请群臣,觥筹交错之际,他语重心长地对群臣说道:“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树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子,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于是,两千年前西周的“分封制”又被朱元璋搬上了历史舞台。 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为了抵御蒙古,朱元璋将实力最强的几个儿子分封在了北方重镇—— 二子朱樉封秦王,建藩陕西西安府; 三子朱棡封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 四子朱棣封燕王,建藩北平; 十三子朱桂封代王(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山西大同府; 十四子朱楧封肃王(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甘肃平凉府,建文年间迁移到甘州府; 十五子朱植封辽王(初封为卫王),建藩辽宁广宁府; 十六子朱栴封庆王,初建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十七子朱权封宁王,建藩国于大宁卫; 十八子朱橞封谷王,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大塞王”。这九个藩王在北方漫长的边境线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防线,既针对蒙古,又能有效抵御东北的各部族势力。 |
二十八日,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感染病毒性痢疾,驾崩于应昌,享年51岁,庙号惠宗。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是为北元昭宗,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明将李文忠率军加紧进攻应昌府并迅速占领,没来得及举行登基大典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只得仓皇向北逃向哈拉和林。 |
朱元璋下诏恢复科举,考经义和“四书”,论与策各一道,中试者还要经过箭术、马术、书法、算术、法律知识的测试。 |
李文忠率领明军扫荡元朝据点应昌,元昭宗北逃,李文忠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玉册二件,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并派出精锐骑兵穷追至北庆州而返。经过兴州时,擒获北元国公江文清等,降服三万七千人。到达红罗山时,又降服杨思祖的部众一万六千余人。 |
设立三个市舶司:宁波、泉州、广州,是朝贡的渠道,设置宾馆招待外国朝贡使节和商人。 宁波的宾馆叫“安远”,泉州的宾馆叫“来远”,广州的宾馆叫“怀远”,带有居高临下的口吻——安抚与怀柔。 |
明将徐达在定西沈儿峪击败了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歼灭元军近十万人,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
初七,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
元顺帝又命脱列伯、孔兴率重兵进攻大同,进行第三次南征,意图打开北京西边门户,失败。 |
元顺帝再次主动向明朝发起第二次南征。 |
顾阿瑛晚年为避张士诚之乱,尽散家财,削发为僧,自号金粟道人。当年去世。 |
朱元璋决定在临濠(濠州)建立中都,相比起南京来说,临濠前后两水(长江、淮水),交通便利,太祖觉得这是可以建都的地方,并且已经下令打造新的首都。 临濠的建都工程持续了六年,靡费一时,后来在众大臣的一再反对下停工。 |
临清在会通河、卫河交汇处——临清闸另建新城,很快发展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聚集了“徽商”“晋商”,成为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明军攻陷了今内蒙古正蓝旗一带的元上都,虽然没有抓获元顺帝,但极大地打击了北元朝廷的心理,同时迫使北元皇室继续北逃。 |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刚迁都到上都开平,就立即部署了第一次南征,意欲收复元朝大都北京。 |
初二,徐达率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 明军攻克大都时,各国疆域 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五世十一帝。自1206年铁木真建国始共162年;自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起共98年;自灭南宋起,统一时间共89年。 |
二十七日,徐达率诸将入通州城,消灭了元大都的主力部队,占据了通州这个战略要地。 |
二十八日夜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下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丞相庆童留守,当夜三更携太子、诸妃等,仓皇逃出健德门,北逃上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