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作 《戏猿图》,生动地描绘了猿的三口之家,母猿爱怜地抱幼猿在怀,调皮的幼猿左手搂着母亲的脖子,右臂伸向父亲。而雄猿正攀援在隔溪的树上,摘了一串果子,引逗小猿。画面左上有宣宗自题款识:“宣德丁未御笔戏写”。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一年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起兵反叛,次年晋王朱济熿也因勾结朱高煦谋反被废为庶人。面对皇室手足相残的局面,朱瞻基所作的《戏猿图》也暗含着对亲族之间相合相亲的期盼,这也成了典型的明代画作代表。 |
初一,汉王朱高煦欲夺位 二十一日,朱高煦被俘,汉王之乱平定 |
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明宣宗朱瞻基即位 |
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确切位置有争议)病逝,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明成祖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 不久,朱高炽即位,明仁宗。 |
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搜索方圆三百里却不见阿鲁台部踪影,因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
乾清宫遭遇火灾,变成一片废墟。 |
奉天殿(今太和殿)就被大火烧毁,一起毁坏的还有华盖、谨身二殿 |
二十二日,明成祖昭告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北京,南京则降级为留都。 |
明成祖朱棣设东厂(因位于东安门北侧而得名),由宦官统率,宦官专政之端 |
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迎来了以苏禄国三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为代表的三百多人的大型国事访问团,并向大明递交了金缕表文的国书,还给皇帝送上了珍珠、玳瑁等礼物。 |
朱棣下令开始北京建都 |
初七,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会意,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47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 |
以礼部员外郎陈诚为首的访问团到达帖木儿帝国的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境内)。陈诚多次受到沙哈鲁的高规格接待,数次参加皇帝的宴请。沙哈鲁强烈地表达出了两国修好的意愿,后来甚至一度修书劝明成祖信奉伊斯兰教。 朱棣回函强调了对帖木儿帝国的尊重和对沙哈鲁的英雄相惜之意,至于信奉伊斯兰教这个尴尬的问题则避而不谈。 |
朱棣是在靖难之后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为死去的父亲增建碑亭,大行歌功颂德之能事,以换取民心。 当“大明神功圣德碑”树立在碑亭中,至此,跨越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孝陵工程全面告竣。 神功圣德碑 孝陵鸟瞰 |
朱棣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阿鲁台的归附意味着明朝成了蒙古鞑靼与瓦剌部两大势力的宗主国。 蒙古鞑靼和瓦剌两部均无力再南侵,北方边界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
鞑靼实权人物阿鲁台遣使到明朝称臣纳贡称:“元室子孙已绝,欲率部属来归。” |
朱棣挥师五十万在漠北大败蒙古鞑靼部,本雅失里在逃亡途中被宿敌蒙古瓦剌部杀死(此前蒙古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等人已经臣服明朝)。 马哈木成了实权的掌控者。在东部,权臣阿鲁台学着马哈木的样子上位,至此蒙古分裂为两部。西部在马哈木之子脱欢成为太师之后,大败东部阿鲁台,再次实现了蒙古的统一,而脱欢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瓦剌”(蒙古语oira的音译,意为邻近者)部的首领。从鞑靼到瓦剌,蒙古再次实现了统一。 |
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 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 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刚等人均连坐入狱。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病死于狱中。 |
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访问了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等几十个南洋国家与城邦。 |
明朝政府设立奴儿干都司,东北地区开发 |
永乐帝下令姚广孝和解缙同为监修,编修《永乐大典》。宿学老儒、文人雅士、高僧道士等两千多人云集京师,经过众人努力,《永乐大典》终于完成。 全书22 877卷(另有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 11095册,约3.7亿字。 |
明成祖下令改安南为交趾,设置三司,以都督佥事吕毅为交趾都指挥使司、黄中为副都司、黄福为布政司和按察司。安南重入中国版图。 |
明成祖派成国公朱能、新成侯张辅、西平侯沐晟等人率大军80万讨伐胡季犛,擒获胡季犛与其子国王胡汉苍,据说胡季犛后来被赦免并派往广西任职。 安南胡朝(大虞国)覆亡(国祚七年)。 |
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进入安南,传檄数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 成祖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
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27800余人,从刘家港(今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出发,首次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分乘208艘木制帆船,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壮举,到达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
郑和下西洋 |
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 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 解缙为说服朱棣,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两人相视而笑。 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 |
鬼力赤(月鲁帖木儿,旁系贵族)登上汗位,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这个词才彻底消失。 |
初一,朱棣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 |
十七日,朱棣率靖难将士入南京,大学士杨荣前往迎驾拜见,他对燕王道:“殿下是先入城还是先谒陵?”经他提示,朱棣顿悟,如果先入城,确实是对太祖大不敬,于是朱棣拜谒孝陵,然后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明成祖,明太宗。 |
燕王朱棣攻打建康(南京)。 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 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传言建文帝朱允炆自焚。 有太监指着三具烧焦的尸体声称这就是朱允炆,皇后马氏和太子朱文奎的下落。朱棣表面上嚎啕大哭:“傻侄儿,叔叔是帮你除奸臣的,为何就这样走了!” 并下旨厚葬之。无独有偶,在给朝鲜国王李芳远的诏书中,朱棣也做足了官样文章,即“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
“孝陵卫”建立,专门驻扎把守孝陵的军队,有士兵5600人。它隶属于亲军卫指挥使司,受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 从洪武年间设立孝陵卫始,直至崇祯年间,孝陵卫兵力充足,俸禄、供养皆有保障。卫所职官允许子孙世袭,普通士兵老弱病死,同样可由后代递补。当然,孝陵重地,护卫不容出半点差错,失误者受罚,轻则降职外调,重则戍边。 |
朱元璋病逝,启用明孝陵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
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在位30年)),仅停灵7天之后下葬。 朱允炆(22岁)即位,建文帝,开始削藩。 朱元璋逝世时,明朝疆域 |
朱元璋以发现李善长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线索为借口大开杀戒。已经77岁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全家70余人同时处死,只留下了朱元璋的亲生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长的长子李祺,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这也许是朱元璋大屠杀中唯一的一次例外。朱元璋还特意编撰了一本名为《昭示奸党录》的书,附录李善长的供词,昭告全国。至此,胡惟庸案才算告一段落。 |
《大明律》正式颁行。 《大明律》沿用了唐律“六赃”的规定而略有改动。所谓“六赃”即: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其中,以“监守盗”取代了唐律中的“受所监临财物”,加强了对官吏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产、挪用公款等贪污犯罪的惩罚。 |
这次殿试中,52名进士全部是南人。 朱元璋叫主考官刘三吾重新审阅落榜的试卷,希望重新发现被埋没的优秀北方举子。 但令皇帝失望的是,刘三吾再次呈上的排名仍复如是。 他向皇帝解释说:“礼闱取士,向无南北之分,大江以南本多佳士,北士自不及南。” 朱元璋大为震怒,处决了两名考官(刘被豁免),并重新举行殿试。 这一次,61名进士自然都来自北方。 |
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