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奸当国,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回到故乡江陵。 |
在倭寇势力日益猖狂的情况下,戚继光被调到山东抗倭前线,督率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备御倭寇的。 |
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抗倭事宜,从此走上了抗倭战场,专门防御山东海上倭寇。 倭寇就是日本海寇,最早起源于日本的九州以及山阴、山阳二道,主要由日本武人、浪人、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组成。他们以壹岐、对马二岛为根据地,同内陆的奸民相勾结,在中国、朝鲜沿海地区活动猖獗。 |
汉奸王直等丧失普陀山老巢后,在海山积聚力量,又勾结大批倭寇,舟船百余艘,蔽海而来,攻掠沿海诸地。浙江、南直隶诸省沿海州、县、卫、所,被倭寇攻陷二十余处。从浙江的台州、宁波,中经南直隶的苏、松,直至淮北,沿海数千公里,同时报警。 |
都御史王忬痛击倭寇,取得了普陀山之捷,汉奸王直等丧失普陀山老巢,浙江抗倭战场出现了转机。 |
海寇拥举号称“五峰船主”的王立为魁首,与倭寇互相勾结,大批倭寇在王直等勾引下,侵犯浙江台州等地。 |
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威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仇鸾的大同兵趁火打劫更甚。 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不许轻易出战,俺答掳掠一番之后,引兵西去。 平虏大将军仇鸾杀了数十个百姓,冒功请赏,明世宗加封仇鸾为太保,并赐金币。 庚戌之变 |
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攻大同,宣大总兵仇鸾在以重金贿求俺答不攻大同。 俺答接受重贿后,引兵东去,攻古北口,陷蓟州,直逼通州,京师告急。 仇鸾乘机邀功并博得明世宗欢心,主动上疏请求入援,明世宗命仇鸾为平虏大将军 |
秋天,戚继光(23岁)正在北京参加会试,俺答汗率兵十几万,进犯大同。大同守将轻率出击,中伏阵亡。 明朝政府任命严嵩的干儿子出守大同。严嵩的干儿子居然以重金贿赂俺答,叫他进攻别处要塞,只要不打大同就好。 俺答得了贿赂,不打大同了,改从东面进攻蓟州等地。兵部尚书得到急报,赶紧调集边兵1.2万骑兵、京营兵2.4万骑兵,前往救援。京兵大多由市井无赖充数,根本没有战斗力,俺答汗率骑兵一到古北口,京兵就大惊溃散,丢盔弃甲,窜逃山林。鞑靼骑兵长驱直入,攻占了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密云、顺义、通州,逼近京师。 明朝政府合计京城兵马,一共只四五万人,而且其中有一半是老弱残兵,仓促间又从民间招募了四万义军。正逢上有1000来名武举到京城会试,武举都是会武艺的,也派上了他们的大用场,分到京师九座城门参与卫戍。 戚继光向朝廷上书,陈述御敌策略。戚继光的上书得到兵部官员的赞同,被提拔为传令总旗牌,负责监督京城九门的防卫工作。不久,俺答汗见防备森严,就退兵了。 |
已经是指挥佥事的戚继光(22岁),在驻守蓟门期间,参加山东武举乡试,结果他以娴熟的刀马技术以及精妙的箭法,中了武举。 |
张居正上《论时政疏》,虽未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任何重视,但疏中所陈述的内容成了张居正以后改革变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方向。 |
明朝政府正式把蓟州列为北方九个边镇之一,防卫鞑靼骑兵从古北口等地侵袭京城。 朝廷调山东、河南等地的官军轮番前往戍防。 戚继光(21岁)连续五年,每年春季要率本部人马来到蓟州一带(山海关到居庸关一线)驻防,每年奔走于登州和蓟州之间。 |
明政府派朱纨任浙江巡抚,负责抗倭事务。朱纨整顿海防,肃清内地与倭寇勾结的奸民,曾指挥都司卢镗等人,攻克了倭寇据点双屿岛,杀死倭寇稽天等数百人。汉奸许栋、王直等遁海逃走。 朱纨搜捕处死了一批通倭奸商,严格执行通倭禁令。当时,闽浙沿海的不少官僚地主,都靠通倭牟取暴利。朱纨的抗倭措施,使这批奸豪“骤失重利”。浙、闽沿海的官僚大地主,对朱纨恨之入骨,指使两省在京的官吏,联合起来攻击诬陷朱纨,说他任意杀害良民百姓,用他们的首级冒充奸商和海寇报功。朱纨先是被降职,接着又给关进了监狱。他自己知道,即使不给皇帝处死,也要给闽、浙两地的豪门奸商杀害,就服毒自杀了。 朱纨死后,闽浙防线被撤除,负责抗倭的巡抚官也不设了。 |
张居正(23岁)第二次入京会试,会试通过后又经殿试,结果中二甲进士,选为庶吉士。 |
夏天,戚景通(72岁)身患重病,已经卧床不起好几个月了,便催促戚继光赶快到北京办理袭职手续,并将自己备边的军事方策也带去上奏朝廷。 戚继光快马加鞭前往兵部,但官府办事非常疲沓拖拉,等他料理完袭职的公事,已快岁末隆冬了。期间,戚景通(72岁)已去世。 戚继光(17岁)袭职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
嘉靖宫婢之变,杨金英用绳勒嘉靖皇帝,因绳死结失败 |
张居正再次参加湖广乡试,考中举人。 |
嘉靖帝下旨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且太庙之中兴献帝的牌位在明武宗之上。 |
张居正(12岁)在参加武昌乡试时,被湖广巡抚顾璘看中,对他赞誉备至,特地写诗相赠,称赞他“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令居正感怀不已。 |
在平定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二十九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
初一后半夜,戚继光生于鲁桥镇(今山东济宁东南东南30公里,运河和泗水交汇的地方)。当时其父亲戚景通(56岁)与王氏已有一女儿,且已出嫁。 戚景通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之后,后被提升为都指挥,负责山东沿海抗倭事务。戚景通曾被提升为江南运粮把总、山东总督备倭军事、大宁府都司掌印官、神机营副将等职,但为官清廉,于66岁时退休,王氏也于这一年去世。 |
初三,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 |
王守仁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
初五,礼部尚书汪俊酝酿再一起集体谏诤。适逢主事侯廷训据宗法作《大礼辨》,吏部尚书乔宇等人遂据此率群臣近两百五十人一同进言,反对明世宗以兴献王为皇考。 明世宗不悦,下令更多的官员参与进议论中来。于是,给事中张翀等三十有二人,御史郑本公等三十有一人,以及邹守益等,也都抗章力论。状元唐皋也上疏说:“陛下宜考所后以别正统,隆所生以备尊称。”表面上是在调停,实际上倾向于反对。因为邹守益是王阳明的大弟子,唐皋是前朝状元,在朝中都属于影响较大的文臣,明世宗因此恼羞成怒,此次进言之人均被斥责、罚俸甚至罢黜。 最后,礼部尚书汪俊等只好妥协:“于兴献帝、兴国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备尊称。” 大礼议 |
明世宗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见明世宗有意变更前议,上疏请求致仕。 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 |
明朝政府放弃了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外地区,封闭了嘉峪关,敦煌一带荒芜了近200年。 直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以后,嘉峪关渐次收复 |
王守仁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 |
日本西海路诸侯大内氏,与足利氏的管领细川氏,各自派遣贡使来华朝贡。瑞佐、宋素卿(细川氏使节)和宗设(大内氏使节)分道来宁波,大内船先达,细川船后至,按照宁波市舶司规定,货物运岸应以入港先后为序。宗设(大内氏使节)所持勘合为正德年间旧制,而瑞佐、宋素卿(细川氏使节)持弘治年间勘合,且宋素卿贿赂市舶司太监赖恩,获得优先验货与宴席上座。宗设因不满被安排在下位,愤而杀瑞佐,焚其船只,追击宋素卿至绍兴城下。宗设(大内氏使节)途中劫掠沿海郡邑,杀害明朝官兵刘锦、张镗等人,造成浙中震动。争贡之役 明廷事后裁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一处,中断对日官方贸易。 通商的禁止,便招致日本商人大量走私,内地的奸商、流民、海盗和倭寇互相勾结,给他们提供种种方便。于是倭寇便可随意登陆,进行抢劫,掠夺,滥杀中国居民。倭寇攻苏州时,大火整整烧了一天。硖镇被焚,3天后火犹未灭。昆山县城被烧房屋20000间,邻近村落几百公里,房屋十毁八九。 |
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
《三国演义》出版 |
二十七日,年仅14岁的明世宗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汉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生父)先例,认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 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对明世宗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 明世宗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 |
初一,朱厚熜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 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 |
朱厚熜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封国在安陆州。 |
明武宗驾崩后第二天,皇太后张氏(孝康敬皇后)与大学士杨廷和摄理国政(朱厚熜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天),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于十五日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 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谷大用先期至,朱厚熜不许其私谒)。 |
上一年九月,明武宗朱厚照至清江浦,一时兴起,驾舟游玩,不慎落水染病。 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31岁,在位16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
13日,宁王朱宸濠在通州(今南通市)论罪伏诛(45岁),宁王爵位自此废除。 |
二十六日晨,王守仁采纳随军的万安知县王冕的计策,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毁朱宸濠副舟。 朱宸濠大败,将士焚溺而死者达3万余人,诸妃嫔皆赴水死,朱宸濠及其世子、郡王、仪宾,并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就擒。 宁王朱宸濠谋叛朝廷,自起事至失败仅43天。 |
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利用南昌地方各级官僚人府谢宴之机,令带甲持刀侍卫数百人将他们包围起来,声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 朱宸濠自称皇帝,年号顺德,以致仕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为左右丞相,参政王纶为兵部尚书,集兵号称10万,发布檄文,声讨朝廷。 |
兴献王朱祐杬薨,谥号“献”。 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