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上《归政乞休疏》,请求致仕,神宗下诏不准。 之后,张居正又上《再归政乞休疏》,说得更为痛切,坚持致仕。 他在奏疏中以身体多病为由,并委婉提出,这次致仕,只是暂时休息,如果以后国家有事,必当报效国家,在所不辞。 张居正在第二次上疏之后,就不再去内阁办事了,但是明神宗不准。 |
张居正通令全国,在福建省首先试行“清丈田粮”,目的是改变“田粮不均,偏累小民”的状况,所以又叫做“丈地亩,清浮粮”。 |
黄河崔镇决口 |
十三日,张居正父亲去世。 二十五日传到张居正准备丁忧(守制二十七月,解职,期满起复),明神宗(15岁)依赖张居正,下谕不许解职受制,称为“夺情”。 激起部分官员谴责反对,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张居正的门生)、检讨赵用贤(张居正的门生)、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等四人均降旨廷杖,解职。 |
张居正呈奏《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即“考成法” |
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 于是,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
明穆宗病逝,朱翊钧即位明神宗(10岁),高拱、张居正为托孤大臣。 |
明穆宗与蒙古俺答部“隆庆和议” |
俺答征瓦剌迫使瓦剌奇喇古特把王妃绰罗斯氏所生三娘子献与俺答为妃,三娘子者,貌甚艳丽,已受袄儿都司聘。俺答夺取之,袄儿恚甚,将攻俺答。 俺答无以解,即以那吉所聘兔扯金之女偿之。 那吉怒,谓阿力哥曰:“我祖欺孙,夺孙妇与人。吾不能为若孙,吾行矣。” 遂与阿力哥同妻比吉女等十人南走,叩关请降。
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与俺答汗发生矛盾,于是入关请求投降明朝。 于是围绕着是否接纳把汉那吉在朝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张居正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接纳把汉那吉,同时认为这是一个改善蒙汉关系的绝好时机,不可轻易放过。 最后,穆宗采纳了张居正的意见,接纳了把汉那吉。 随后又以隆重的礼节把把汉那吉送到蒙古交给了俺答汗。 俺答汗见到孙子后欣喜若狂,上表称谢,表示今后永不犯边。 从此,明朝与俺答汗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敌对关系和对峙状态 |
黄河邳州决口 |
熊廷弼出生在湖广武昌府江夏县,也就是今天武汉市武昌区近郊的农村。熊家本是南昌人,自曾祖熊道兴来到江夏,便定居于此。 |
由于明穆宗行为荒诞不经,徐阶经常劝阻他,穆宗十分厌烦。 徐阶很失望,于是上疏请求退休。 正好给事中张齐因为私人恩怨弹劾他。于是明穆宗乘机允许他退休回家。 朝中百官纷纷上奏章请求留下徐阶,但是明穆宗说什么也不同意。 |
严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87岁。 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
海禁开放 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
明世宗朱厚熜病逝,其第三子朱载坖即位,明穆宗 |
严世蕃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 |
一百多个皇族包围了陕西巡抚府第,要求付给欠下的俸禄等一系列的“请愿”事件。 |
五世达赖册封 |
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明世宗,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 明世宗对严嵩父子日久生厌。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被蓝道行的几句话推倒。 严氏势力终于垮台,徐阶出任内阁首辅。 |
出现了安化王府的宗仪,“求索禄粮”不遂,围布政使司。 |
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正在进行祭祀雷神的活动,结果引得天神“动心”,雷电劈中奉先殿起火,殃及华盖、谨身二殿和三大殿附属建筑。火灾发生时,宫内堆积了大批楠木、檀香木,这些木材在火灾之中全部被引燃,以致这场大火持续了半月之久,京城方圆十里以内都能闻到檀香味。 这次紫禁城历史上最大的火灾将城内南部正中区域的建筑几乎夷为平地。 |
权奸当国,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回到故乡江陵。 |
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威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仇鸾的大同兵趁火打劫更甚。 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不许轻易出战,俺答掳掠一番之后,引兵西去。 平虏大将军仇鸾杀了数十个百姓,冒功请赏,明世宗加封仇鸾为太保,并赐金币。 庚戌之变 |
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攻大同,宣大总兵仇鸾在以重金贿求俺答不攻大同。 俺答接受重贿后,引兵东去,攻古北口,陷蓟州,直逼通州,京师告急。 仇鸾乘机邀功并博得明世宗欢心,主动上疏请求入援,明世宗命仇鸾为平虏大将军 |
张居正上《论时政疏》,虽未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任何重视,但疏中所陈述的内容成了张居正以后改革变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方向。 |
张居正(23岁)第二次入京会试,会试通过后又经殿试,结果中二甲进士,选为庶吉士。 |
嘉靖宫婢之变,杨金英用绳勒嘉靖皇帝,因绳死结失败 |
张居正再次参加湖广乡试,考中举人。 |
嘉靖帝下旨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且太庙之中兴献帝的牌位在明武宗之上。 |
张居正(12岁)在参加武昌乡试时,被湖广巡抚顾璘看中,对他赞誉备至,特地写诗相赠,称赞他“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令居正感怀不已。 |
在平定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二十九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
初三,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 |
王守仁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
初五,礼部尚书汪俊酝酿再一起集体谏诤。适逢主事侯廷训据宗法作《大礼辨》,吏部尚书乔宇等人遂据此率群臣近两百五十人一同进言,反对明世宗以兴献王为皇考。 明世宗不悦,下令更多的官员参与进议论中来。于是,给事中张翀等三十有二人,御史郑本公等三十有一人,以及邹守益等,也都抗章力论。状元唐皋也上疏说:“陛下宜考所后以别正统,隆所生以备尊称。”表面上是在调停,实际上倾向于反对。因为邹守益是王阳明的大弟子,唐皋是前朝状元,在朝中都属于影响较大的文臣,明世宗因此恼羞成怒,此次进言之人均被斥责、罚俸甚至罢黜。 最后,礼部尚书汪俊等只好妥协:“于兴献帝、兴国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备尊称。” 大礼议 |
明世宗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见明世宗有意变更前议,上疏请求致仕。 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 |
明朝政府放弃了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外地区,封闭了嘉峪关,敦煌一带荒芜了近200年。 直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以后,嘉峪关渐次收复 |
王守仁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 |
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
《三国演义》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