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龄已届六岁的胤禛,入尚书房读书。学习的课程有满、汉、蒙古文和经史等文化课,还有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 胤禛读书像 |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昆明围困,吴世璠服毒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
福建总督姚启圣向康熙皇帝上书,报告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刘国轩等,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如琉球、高丽那样等情况,康熙皇帝不许,认为“时不可失”,应立即派兵统一,并任命由姚启圣推荐,从前从郑氏方面归降过来的施琅,作为进军台湾的统帅水师提督。 |
二十八日,郑成功儿子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塽嗣位,在台湾割据独立的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 |
鄂尔泰出生,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 祖父图彦突官至户部郎中,父亲鄂拜曾任国子祭酒。 |
年羹尧出生于书香门第,世代为官。 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是进士出身,官至和州知州;他的父亲年遐龄是笔帖式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湖广巡抚。 |
三十日,康熙皇帝第11子诞生,康熙皇帝赐名胤禛,成了康熙的皇四子,即未来的雍正皇帝。 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出身寒微,隶属镶蓝旗包衣籍。 |
十八日,吴三桂中风病逝(67岁),仅做了5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璠继位 |
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并大封文武百官以稳住阵营。 |
3日,尚之信率省城文武官员归降清廷。康熙遵守前诺,命尚之信袭封平南亲王,部将各复其职,这样广东继福建之后也被全部平定。 |
庆阳知府傅弘烈在吴三桂尚未造反的时候就上书清廷揭发他的不轨行为,后来被贬到了苍梧。 孙延龄造反之后,授给傅弘烈将军之职。傅弘烈劝说孙延龄率军迎接清军,孔四贞也极力劝说他不要附逆。 孙延龄派傅弘烈到江西与清军会合。 吴三桂探听之后知道了这件事,派自己的兄弟的孙子吴世琮率兵逼近桂林,将孙延龄杀害,孔四贞的独生子也被吴世琮所杀。 孔四贞督军与吴世琮的兵马作战以防卫桂林。 吴世琮就留下了他的大将李廷栋驻扎桂林,并且不时出来劫掠平乐、浔州、横州、南宁等地。 傅弘烈回军到了平乐,孙延龄的大将刘彦明、徐洪镇、徐上远等击败并斩杀了李廷栋,然后与缐国安的儿子缐成仁一起投降清军。 之后孔四贞回到了京师。 |
前一年黄、淮并涨,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34处,淹了淮、扬七个州县。 黄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长三百余里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破坏。 康熙皇帝决定大规模治理黄河,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理治河工程。 |
二十九日,被其子尚之信软禁的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 临终前原本一直昏迷的他忽然强睁眼睛,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他令诸子把皇太极所赐冠服取出,穿戴好后扶他起来,向北叩头,说:“吾死之后,必返殡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说完死去。 |
参与三藩之乱的干将如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等纷纷倒戈降清,清军收回了大片土地。 |
3日,尚之信召集众将与尚可喜议事,实际是再次强迫老父向吴三桂投降,尚可喜不同意,但尚之信已暗中指使其母亲拿剪刀剪去了尚可喜的发辫,将领们亦齐声高呼:“老王爷已剪辫投降!”尚可喜大惊失色,委顿于地,而尚之信则将他的印绶夺过去,正式向吴三桂纳降。 |
吴三桂约郑经、耿精忠共同进兵江南。 郑经趁机打福建的主意,又占据重镇汀州。耿精忠为集结与郑经兵戎相见的足够兵力,决定将原在赣西的部队撤回福建。 |
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尚可喜府邸,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闻变后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 |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满族没有皇帝生前储立皇太子的传统,到了康熙时期,满族已经全面封建化了,因而康熙皇帝也仿效汉族皇帝生前立长立嫡的宗法制度。 康熙皇帝立其第二子胤礽为皇太子。 可是,册立皇太子不符合满族的历史传统,在精神上不能为满洲贵族上层分子所接受,所以招来了宗室内部的混乱。 胤礽画像 |
康熙皇帝命刑部尚书莫洛率满兵进驻西安,鉴于先期奉命入川的四千绿营兵已因缺饷而逃散,莫洛请准康熙,决定增募万余绿营兵用于征剿,并檄王辅臣随征。康熙皇帝专门传谕新任命的定西大将军董额“兼程而进”,争取尽快与莫洛会合。 30日,莫军行至宁羌州,其驻地与王辅臣的军营相距仅两里许。王辅臣趁其不备,一面暗地里截住各处险隘,一面率众喊着“马羸饷缺”的口号,向莫军军营实施了突袭。莫洛被一颗火绳枪流弹击中后当场身亡,莫军余下的两千余绿营士兵全部被王辅臣收降。 董额听说王辅臣发动兵变,吓得不敢动弹,不仅未就近对王军“相机剿定”,而且还以栈道被阻塞,部队无法前进为由,急速退回了汉中。 康熙皇帝命王辅臣的义子、已被委任为大理寺少卿的王继贞,去平凉面见王辅臣,随身还带去了康熙的敕谕。在这份敕谕中,康熙没有因宁羌兵变责备王辅臣一个字,反而把责任都归咎于自己,表示如果王辅臣能够反正,将既往不咎,且官职不变,仍可继续担任陕西提督,“朕推心置腹,决不食言”。 除王继贞送敕谕外,与其同往的还有原莫洛部属祝表正,王辅臣也以朝廷大臣的身份跪听了敕谕,之后,他留下王继贞,另派祝表正赴京上奏。“王辅臣虽具疏悔罪,但恐怕是在使缓兵之计”,康熙对董额和哈占下达谕令,“如果王辅臣确实听命待罪,我军只需守住疆界,可若他嘴上说投诚,实际却继续扰乱为害,你们要相机剿御,以防止其势头蔓延,战乱扩大。” |
6日,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一名皇子(赫舍里氏所生的第二个皇子,第一个皇子已于四岁时夭折),康熙当即给皇子取乳名保成,意为保证成功,平安成长。与此同时,皇后本人却因难产而昏迷不醒,当天她即抛下丈夫和孩子撒手人寰,死时年仅21岁。 |
月初,吴三桂用船只将被扣留的撤藩使臣折尔肯、傅达礼放还武昌,还让二人带去一封给康熙的信件。 信件的内容很可能涉及吴三桂“划江而国”的图谋,以及遣还吴应熊等要求,也就是吴三桂在酝酿举兵谋反时,其婿侄们所建议的“索世子世孙于北,画地讲和”。 |
20日,靖南王耿精忠诈称海寇来犯,将福建总督范承谟诱至藩府并加以扣留幽禁。当天,他伪托其祖父耿仲明入山海关时与三桂有约,率部起事,分别派兵袭取浙江、江西,与吴三桂遥相呼应。 |
十三日(5月18日),为了横扫清廷内部的妥协论调和表示自己平叛的决心,康熙皇帝(20岁)下令处绞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其余幼子免死入官(但三藩之乱平息后仍被处死),包括吴应熊的随从在内的应坐人犯分别正法。 |
吴三桂占领贵阳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其亲率主力东出入湘,攻入湖南;一路由他的大将吴屏藩率领北上入蜀。 康熙提前派出的八旗应急先遣部队都尚未能够到达前线,吴三桂率部长驱直入,“五千里无只骑拦截”,仅仅一个月时间,湖南全境便告沦陷。四川一路同样如此,凡吴军所到之处,清军几乎是望风披靡,四川巡抚、提督、总兵等高级将官先后或从叛或投降。 |
孙延龄举兵附逆,投向吴三桂,诛杀了都统王永年、副都统孟一茂、参领胡同春、李一第等人,幽禁马雄镇和他的眷属。康熙帝下诏剥夺他的官爵,并对他扬言讨伐。孙延龄于是上书康熙帝说金光祖、马雄等人密谋王永年等人谋害他,所以才谋反,康熙帝斥责他的诬陷,并下令平南王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筹划进攻孙延龄。孙延龄自称安远大将军,将檄文送到了平乐、梧州等地。 |
兵部郎中党务礼等人在贵阳,他们本来是受朝廷委派,给吴三桂搬迁备办所需夫役、粮草和船只的,眼见兵丁不听调遣,云贵总督甘文昆便将吴三桂叛乱的消息告诉他们,催促他们速去北京告变。 镇远守将已奉吴三桂密令,严禁任何人出入,且不提供驿马。无奈之下,党务礼一行人只好化整为零,分头设法突围。党务礼和户部员外郎萨穆哈率先弄到了两匹马,两人急驰至湖南境内,在脱离吴三桂的控制区后,这才得以乘驿马急往京师。 27日,经过十一个昼夜的连续奔驰,党务礼、萨穆哈终于到达北京。他俩直奔兵部衙门,一到衙门前,便双双抱着柱子晕了过去。营吏们急忙上前将他们扶住,有人端来两大碗水,拨开他们的嘴巴,将水灌了下去,过了好久,两人才缓缓苏醒,然后便竭尽全力,拼命大喊:“吴三桂反了!”“吴三桂反了!”…… |
30日,康熙皇帝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诸将及一万余军队前往荆州,据江固守,以遏制吴军北进之路。 |
7日,吴三桂亲率二十余万人马自昆明出发,向贵州逼近。 云贵总督甘文焜与朱国治同为康熙安插在云贵地区的钉子,其时他正在贵阳,闻听吴三桂反叛,急欲统兵抵御,可是却发现无人从命。 督标兵丁给他的答复竟是:“大人若从吴王(吴三桂),唯命是从,若助大清,某等不能。”原来甘文昆有一段时间因母亲去世而回京治丧,吴三桂遂借训练为名,乘虚而入,对督标兵丁进行了收买,兵丁们受到吴三桂的煽惑,都说:“吴王恤我贫乏,赏我功劳,重我才勇,吴王于我辈恩甚厚。” |
三藩之变,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传至北京,其子吴应熊被捕入狱。兵部尚书纳兰明珠建议,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 |
12月28日,距离吴三桂答应撤藩启程的前两天,天色尚在朦胧之际,吴三桂将藩下官兵集合于大殿,众人脱掉帽子,剪掉脑后的辫发,以显示与清廷的决裂。 吴三桂(63岁)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任江苏巡抚时杀苏州才子金圣叹)举兵叛乱,并向尚之信、耿精忠统治地区发出檄文,要他们跟着叛清。 吴三桂宣布要恢复明朝,并自称为“天下诏讨兵马大元帅”。 三藩之乱开始,一年之间叛乱波及十一个省的广大地区,尤其在物产丰富的两湖、江西、两广、云贵的极大多数地区为叛军占领,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军事上取得暂时的优势。 |
前往云南的撤藩使臣折尔肯等人到达云南。在云南的归化寺,突然有一群庄园的农民跑出来迎接使臣,并请求皇帝不要撤藩。折尔肯急忙声明:“吴王(指吴三桂)自请移家,你们这些人谁敢说不让他走?”随即下令逮捕了为首者。这些庄民其实都是吴三桂所唆使,为的是对迁移进行拖延。 |
康熙所委派的撤藩使臣分别奔往云南、广东、福建。 前往云南的是折尔肯、傅达礼、王新命三人。 康熙深知云南之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于折尔肯等人启程之日,特遣侍卫各赐御用佩刀一口、良马两匹,以示关怀,并壮其声势。 |
因尚可喜上疏请求养老辽东被撤番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云南、福建,吴三桂、耿精忠也假意向朝廷上疏,请求撤藩“以探朝旨”。 康熙皇帝(19岁)清醒地注意到三藩势力膨胀对政局的严重威胁,早有撤藩的考虑,当吴三桂、耿精忠撤藩疏上达朝廷时,就顺水推舟,立即批准,命令三藩回到自己的老家,将地方行政移交有关总督、巡抚管辖。 三藩之乱 |
17日,康熙皇帝命平南王尚可喜全藩撤离的诏书由钦差专程送达广东。 尚可喜一直态度恭顺,“拜命之后,即缮书称谢”,并陆续题报“起程日期、家口马匹数目”。 |
平南王尚可喜因受其子挟制,上疏请求养老辽东,“臣已年七十,精力已衰,愿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袭平南王爵,继续镇守广东。 康熙皇帝(19岁)认为这是个撤藩的大好机会,便以此为引线,立即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准其子继承爵位。 三藩之乱 |
孙延龄所统辖的都统王永年、副都统孟一茂、参领胡同春、李一第等人一起列举孙延龄在广西纵兵为祸,戕害人民的罪状,写成文书上报给两广总督金光祖,金光祖听说这件事之后上奏给清廷。 康熙帝派遣侍郎勒德洪按律调查孙延龄的罪状,最终查出孙延龄的罪状属实,勒德洪请求逮捕孙延龄并将其治罪,康熙帝特命宽恕他的罪过。 |
吴三桂举兵叛清,康熙帝命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与广西巡抚马雄镇一起镇守广西并合谋剿灭吴三桂叛军。 |
九日,张廷玉生于京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