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
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 |
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
四川酉阳县人民不堪教会欺凌,数百人奋起捣毁教堂。酉阳教案 |
7日,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时年42岁。 |
十六日(7月19日),曾国藩攻南京,太平天国灭亡(历经14年) |
1日(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51岁),洪天贵福即位 洪秀全于弥留中下达了最后一道天王诏旨“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 |
奕䜣同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新疆大片领土割给沙俄。 |
十三日,施琅登上台湾岛,郑经次子郑克塽投降 十五日,进行受降仪式 |
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太平军据骆秉章奏稿有三四万人。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 三日后,在大渡河东线防御的清兵来到对岸,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 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 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
22日,胜保以恃功骄盈、贪污欺罔,执意招降苗沛霖、宋景诗致养痈贻患等罪,密令新任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的多隆阿将胜保逮捕,并于3月槛送至京。 为了避开奕䜣的阻挠,慈禧太后先背着奕䜣令人拟谕旨,7月1日朝议时,“帘内传旨无事,各直员皆散,恭邸甫出而赐胜死之旨从中降”。当奕䜣得知而回救时,已经来不及了。胜保被杀,既是对奕䜣的一个严重打击,也是慈禧太后与奕䜣冲突尖锐化和公开化的反映。 |
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
胜保因助成了祺祥政变,拥戴慈禧垂帘听政,地位陡起,成为奕䜣的重要党羽,并自以为有功,胡作妄为,贿赂公行。 清廷把胜保由安徽调往陕西镇压回民起义。 |
淮军正式成立,共八千人,计划沿长江顺流而下,从太平军的营垒旁冲过去增援镇江,但尚未确定。 二十八日,上海的官绅们筹集了十八万两白银,雇用七艘轮船,驶来安庆迎接淮军。于是,李鸿章决定将军队分三批赶赴上海。 三月三十日,淮军全部抵达上海,李鸿章奉旨代理江苏巡抚,薛焕(原江苏巡抚)为通商大臣,专门负责外交事宜。 |
常胜军的建制还不完备,华尔以一个外国将领的身份,指挥五百人,守卫松江。 正月,太平军一万多人进攻松江;华尔的部队深陷重围,奋力抵抗,击溃敌军。 待到李鸿章抵达上海,华尔率部归于李鸿章麾下,李鸿章又招募了一些强壮英勇的中国人,让华尔加以训练,这些士兵的薪俸供给比其他湘军、淮军更为优厚。 从此,常胜军的效用开始大大发挥。 |
清政府决定和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商议购买英国战船及各种火器,募集外国水手军官。所需费用则按赫德之议,在各地海关税款中拨用。经过两广总督劳崇光的谈判,决定以白银六十五万两购买七舰,并委托时在英国之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Lay Horatio Nelson)在英国购买及招募人员。 李泰国在英国得到政府的批准为中国成立舰队,并以曾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到华参战之阿思本上校为舰队司令。为避免引致英国国内的压力,向外称舰队是为清政府缉捕海盗,更称之为英中联合舰队。 |
朝廷向曾国藩征询援苏统帅的人选,曾国藩推荐了李鸿章,并提请酌情调拨几千士兵,让李鸿章率军急速赶赴下游,协助剿乱。于是,李鸿章回到庐州招募淮人勇士。 到达安庆后,曾国藩又为他制定了军队章程,武器装备、粮饷数量都比照湘勇的规章和标准,同时参照楚军的营规建制加以训练。 |
一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 二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 三日,命奕訢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 七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八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 |
二日夜,肃顺在护送咸丰皇帝梓宫回京途中,于密云被捕,随后下狱。不久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辛酉政变 |
二十六日,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后行。 |
三十日,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和恭亲王奕訢(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弟)解除八位顾命大臣,开始垂帘听政。 |
安庆刚刚被曾国荃克复,各地清军声势高涨,金陵形势越发孤立紧迫。于是,洪秀全遣将领李秀成、李世贤等兵分两路进攻江浙,以牵制清军的兵力。 李秀成的部队骁勇善战,锐不可当,萧山、绍兴、宁波、诸暨、杭州接连沦陷,浙江巡抚王有龄战死,江苏各地也尽遭侵扰,逃难的百姓涌入上海。 |
十五日(8月20日),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 十六日(8月21日),咸丰皇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等“顾命八大臣”,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十七日(22日)清晨,咸丰皇帝病逝,庙号文宗,其后葬于清东陵定陵。 |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
2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
25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随即撤出北京。 |
1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俄罗斯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即承认被俄罗斯割占的乌苏里江和太平洋之间沿海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合法化。 |
5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 6日,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并发起了抢劫。 7日,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 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 18日,英军一意孤行,私自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 19日,圆明园全园被侵华英军烧毁。 火烧圆明园 |
六日,由两万兵力和两百只军舰组成的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郊外清初康熙皇帝建造的皇家宫苑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 七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大肆掠夺珍宝。同时,为掩盖他们的掠夺行为,竟彻底烧毁了圆明园。 |
朝廷才认识到除了湘军之外,再无兵力可以倚重。清廷先是任命曾国藩为名义上的两江总督,紧接着又授予他军政实权,即钦差大臣的官职,以便监督处理江南军务。于是,兵权、财权才开始集中于曾国藩一人手中,使之能够与左宗棠、李鸿章等贤才一起,合力筹谋苏州、江苏、安徽、浙江的战事,自此大局才开始有所转机。 |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商议建立淮阳水师,奏请任命李鸿章为江北司道,未获批准; 又再次举荐他为两淮盐运使,奏疏递至北京时,正赶上咸丰皇帝避难承德,此事便不了了之。 此时,李鸿章已经38岁了。 |
洪秀全的太平军侵占江苏,苏州、常州都已沦陷。上海候补道杨坊知道华尔稳重刚毅有才干,就将他举荐给布政使吴煦。于是,吴煦向美国领事申请,赦免了华尔昔日的罪行,让他招募了几十名愿意从军的欧美人,又增加了几百名自愿应征的中国人,加以训练,防卫江苏、上海。后来,这支部队多次与敌军交战,常能以少胜多,所向披靡。因此,清军、太平军都称之为“常胜军”。 |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颁布了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资政新篇》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以天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
曾国藩调遣在抚州的湘军旧部四营及新募五营,由其弟曾国荃统领,赶赴景德镇协同作战,而李鸿章也作为参谋一同前往。 江西的叛乱平定后,李鸿章又跟随曾国藩在指挥部待了两年多。 |
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到达天京。 “须尽快劝说南京方面与洋人合作,否则迟矣” 不到一个月,洪秀全就封洪仁玕为干王。
洪仁玕 |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退兵后,清政府再度变得强硬,发生了天津驶往北京的英国舰队被清军击退的事件。 |
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 条约包含了开设通商口岸、允许传教、协定关税、赔偿赔款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
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附近的大沽炮台 |
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法联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