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会见中国外交总长孙宝琦,面交文书,孙宝琦逐条指摘。日置益喜,曰:贵总长对内容如此明了,商谈起来就更加容易了。袁世凯闻知,大骂孙宝琦糊涂。 |
18日下午3时,日驻华公使日置益在怀仁堂向袁世凯提出“廿一条”,并要求中国方面必须全部满足。 |
23日,袁世凯于天坛祭天。 |
7日,日本攻占青岛,称此举为对德军事计划,并非侵占中国领土。 |
24日,陆军总长段祺瑞办公桌上发现炸弹,段祺瑞下令保密。但日本报纸仍然报道了此事,并声称炸弹为袁世凯所放置。 |
2日,日本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无暇东顾之机,以对德作战为借口,派兵2万余人在山东龙口及莱州湾附近登陆,至11月7日德军战败,日本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控制了山东省。 日军在崂山附近登陆 |
2日,两万名英日联军,登陆山东龙口。 |
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将胶州湾交给日本。 |
23日,筹安会成立。 段祺瑞被免去陆军总长职务。 |
6日,日本与德国战于青岛,中国政府宣布严守中立。 |
11日,孙文致函日相大隈重信,承诺给日本以比“二十一条”更优厚的条件,大隈内阁未予理睬。 |
25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密约。 |
31日,段祺瑞请辞陆军总长。 |
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独揽大权。 |
7日下午3时,日本向中国提出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时答复。 |
14日,孙文通过老朋友犬养毅,把他的“十一条”转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承诺给日本比“二十一条”更为优厚的利益。 |
11日,东京中国留学生千人集会,抗议“二十一条”。 |
5日,孙文、陈其美与日本满铁株式会社签订了《中日盟约》即“十一条”,因其条件比“二十一条”更有利于日本,在中华革命党内引起骚乱。 |
27日,免去孙宝琦外长职务,任命陆徵祥为外长。 |
秋天,江西省教育司司长符九铭电召陈寅恪,要其回南昌总览留德学生考卷,并许诺可以补江西省留学官费,陈寅恪应召取道回归本土。 |
夏,梅贻琦自吴士脱大学毕业,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入选Sigma 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梅贻琦决心放弃继续攻读学位而回国做事。 |
年初,钱均夫赴北京教育部任职,章兰娟带着儿子钱学森随之迁居北京。 |
21日,应夔丞在两名高级侦探贴身保护之下,赴天津,行至杨柳青,被刺杀。 |
4日,袁世凯派军警包围崇文门大街国民党北京支部,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
13日,西藏、英国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统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西藏的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 |
20日,刺杀宋教仁的疑凶应夔丞抵北京,下榻于著名艺术家谭金培之家。 |
10日,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政府已获得世界列强的多数承认。 |
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 二次革命 癸丑之役 赣宁之役 |
27日,孙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文效忠,并按手印画押。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时亡命日本者数千人,与会者百人,愿意立誓效忠孙文者5人。 |
16日,周恩来来到南开学校北楼下的一个大教室里,参加新生入学考试。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 19日,周恩来报到入学,被编入己三班(后改为丁二班)。 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
11日,南京第八师等部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起讨袁的大旗,宣布恢复独立,士兵们义愤填膺,与北洋军展开了顽强的血战。 |
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各地相继取消独立。 |
命令李纯部开赴九江,两路向赣军林虎旅驻地逼近挑衅。 12日,林虎旅被迫自卫反击,揭开了民国史上“讨袁之役”的帷幕。 同日,江西都督李烈钧在广大官兵强烈要求和坚决支持下,率部占领湖口炮台,檄告中外,正式宣布江西独立。 13日,李烈钧被举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通电“誓诛民贼袁世凯”,“巩固共和政体”。接着,江苏、上海、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地革命党人相继宣布独立,成立讨袁军,通电声讨弁髦约法、蹂蹦国会、破坏民国、帝制自为的独夫民贼袁世凯。 南方革命党人纷纷响应,与北洋军展开作战,“二次革命”发动。 |
袁世凯借口李烈钧等通电反对善后借款,不服从中央,破坏统相继免去李烈钧江西都督、胡汉民广东都督和柏文蔚安徽都督的职务。 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三人竟“遵令免官”。“江西则通电退兵。广东则以文电自明无二意,宋案借款之争,谓仅一种建言作用,并不敢出法律范围”,“安徽之柏文蔚则情见势绌,其辞职呈将不日到京”。 孙中山派居正等人前往动员李烈钧宣布独立,出兵讨袁。李烈钧却说:“免职后起兵讨袁,人将以为恋栈挟嫌,岂能言顺”,颇为踌躇。柏文蔚索性跑回南京“闭门谢客,借以休息”。孙中山见状,“欲冒险一发,以求一死所”。 黄兴虽不再坚持法律倒袁,仍劝孙中山对武力讨袁持“慎重”态度,“以避袁氏凶风”。 |
18日凌晨五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百里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曾因校务有求于陆军部被拒,有感失信于学生,集会时在师生面前以手枪自戕,幸有勤务兵迅速将枪夺下,子弹由肋骨间穿出,蒋百里幸未受致命伤。袁世凯闻讯,立即商请日本使馆派军医带护士坐专车赶赴保定医治,随后蒋百里康复。 |
5日,国民党在议会中以多数票通过决议,认为“善后大借款”属非法。 |
26日夜至27日凌晨,袁世凯派国务总理赵秉钧、外交总长陆征祥、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全权代表,在北京汇丰银行大楼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作最后的谈判,签署了2500万英镑的《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 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年息5厘,期限47年;债券9折出售,八四实收,扣除6%的佣金,净收入2100万英镑。借款指定用途,扣除偿还到期的庚子赔款和各种外债、遣散各省军队、抵充政府行政费外,仅余760万英镑,而到期归还本息竟达6789万英镑。借款以中国盐税、海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所指定的中央政府税项为担保。 善后大借款 |
25日,孙中山从日本抵沪,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提出联合日本“二次革命”的主张,遭黄兴等人否决。 黄兴等多数国民党领导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主张用法律解决。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分歧导致“二次革命”迟迟不能发动。 |
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 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宋教仁遗体照片 最后调查结果表明,幕后主使者是袁世凯,直接指挥者是国务院总理赵秉钧,上下联络者是国务院秘书洪述祖,布置行凶者是应夔丞,杀人凶犯是武士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