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留法预备学校首届学生毕业了,在重庆总商会举行毕业典礼。 邓小平、冉钧、周贡植等均为此届毕业生。 |
14日,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爆发冲突,史称直皖战争,最终段祺瑞战败,直、奉两系军阀控制北京。 |
云南督军唐继尧为了控制四川,无视入川滇军将领朱德等的劝阻,发动了针对四川督军熊克武的战争。滇军惨败。 |
毛泽东、杨开慧结婚 |
毛泽东参加了新成立的“社会主义研究会” |
28日,冯国璋病逝,终年60岁。 |
25日,召开南开大学成立大会,南开学校大学部改名为南开大学 |
周恩来注册入学南开学校大学部,学号是62号,属文科学生。 |
邓小平(15岁)到重庆考上了留法预备学校 |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介绍马克思主义。 |
在苏俄当局的策划下,6日成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苏联会放弃对它的控制。 |
苏俄人民外交副委员加拉罕宣布了《第一次对华宣言》,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 它表示苏俄政府将把沙皇时代割占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中国,中东铁路也将交还中国,苏俄放弃庚子赔款中的应赔偿给俄国的那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11日,陈独秀于五四运动期间,在前门外的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遭到逮捕。 三个月后,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北京当局将他释放。 陈独秀出狱后,违反警察厅的禁令,悄然出京到上海活动,并到武汉的大学进行演讲。 这个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后,引起北京警察厅的重视,遂派军警对他家进行监视。 陈独秀回京后,即有警察到他家询问有关情况。 为避免再次人狱,陈独秀只得再次离开北京。 1920年初,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赴津的路上,他们讨论了在中国组织共产党的问题,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进行。李大钊返京后,即着手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做思想上、理论上和干部上的准备。陈独秀则从天津到上海,准备创建共产党。 |
12日,北洋政府内阁成员被迫引咎辞职。 |
28日,出席凡尔赛会议的中国代表,在未得到任何指示的情况下,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
胡适与李大钊就“问题与主义”争论 |
周恩来由神户乘轮船返回中国。 |
2日,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由列宁倡导,为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在莫斯科成立。 凡参加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成立以后,在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
巴黎和会擅自把德国权益(山东)给日本。 消息传回中国,4日,北京爆发以学生为主体的“五四运动”,得到全国工人和商人的支持。 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 五四运动期间,北京高校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 |
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 |
16日,大总统徐世昌宣布停战,护法战争结束 |
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半年时间) |
陈寅恪轻装乘轮入海,穿越太平洋,赴美国,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印度哲学,跟随东方学大师兰曼教授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 |
徐世昌被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
皖系政客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13日通电辞职。 |
归国四年的陈寅恪终于获得了江西省官费的资助,欧战硝烟未散,遂按照当时在哈佛大学攻读的表弟俞大维的建议,决定先赴美国,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印度哲学。 |
毛泽东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
在段祺瑞操纵下,中日政府秘密订立了所谓“共同防敌”的军事协定。 16日,中日签署《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共十二条)及其《说明》; 19日,签署了《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共九条)。 依据协定,日本军队可以在进行反苏战争的名义下任意进入中国的领土、领海,占用中国的各种设施,中国当局必须与日军合作,并提供一切方便条件,包括由日本支配中国的军队。 这就为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东三省北部及中东铁路提供了条约依据。 |
21日,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等学校的进步学生一千余人,以及来自天津的学生代表,结队前往总统府请愿,要求废除同日本签署的军事协定,“反对向日借款”,“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 |
15日,周树人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首次用鲁迅作为笔名,这是国内首次发表的白话文小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
林长民(林徽因父亲)因北洋政府的官场斗争,被迫辞去司法总长一职。 |
周恩来在友人资助下,从天津乘坐轮船前往日本留学。 周恩来和留日同学在东京合影 |
段祺瑞因粉碎“张勋复辟”有功,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 段祺瑞重任内阁总理。曾与他有隙的黎元洪只得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大总统职。 |
14日,中国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日,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所谓“法”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护法军攻打北洋军 |
1日,张勋等“复辟派”请出了住在故宫中的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重登大宝”,宣布中国重新成为“大清帝国”。 |
1日,张勋发动政变,将前清废帝溥仪拥上皇帝宝座,宣布清朝复辟。 溥仪发布了“即位诏”,复辟有功的张勋被封为政务总长兼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被封为“忠勇亲王”。 |
12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攻入北京,解散国会,“讨逆军”赶走黎元洪和张勋,张勋、康有为等人纷纷逃走,一幕复辟丑剧到此收场,恢复共和。 |
26日,周恩来(19岁)毕业于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典礼,获得“国文最佳奖”。 |
驻在徐州的军阀张勋利用黎元洪、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在黎元洪请求下,以在黎、段之间进行调停为名带兵入京。 12日,黎元洪在张勋的要求下,宣布解散国会。 但张勋并不打算当黎元洪的保护神,而是主张清皇朝复辟。 在康有为的合作下,在清朝遗老旧臣们的簇拥下,张勋决定支持帝制复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