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旬,红一军在商南与红十五军会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旷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全军一万两千余人。 |
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三人为常委。 此时,张国焘和妻子杨子烈尚在从莫斯科返回上海途中,至1月中旬才到达上海。 王明虽未进入常委,但这颗“新星”在米夫支持下已掌握了中共中央的实权。 |
罗章龙召开“反对四中全会代表团”会议,成立“非常委员会”。走上了成立“第二中央”“第二省委”“第二区委”“第二工会党团”之路,进行分裂活动。周恩来出面找他谈话,无效。 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罗章龙中央委员及党籍的决议案》。 |
17日及18日,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上海市公安局、英租界闸北捕房突然大规模出动,一下子在上海天津路275号、中山旅社6号房间、三马路(今汉口路)东方旅社31号房间等处,密捕了共产党干部30多人,其中有10位是中共省、市委书记,包括何孟雄、林育南等,也包括作家李求实、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等。 2月7日,其中的24人饮弹于上海龙华刑场。 这次大搜捕,据查是《红旗日报》交通唐虞(又名王掘夫、唐禹)告密引发的。但当时王克全则说是“中央告密”。此处“中央”即指王明——因为被捕者大多数是反对六届四中全会、反对王明的人。究竟是谁,迄今仍未最后查清。 |
7日上午8时半至晚上11时半,在上海武定路修德坊6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原先中共的主要领导李立三、瞿秋白、李维汉退出了政治局。李维汉、贺昌退出中央委员会,增补王明、沈泽民、夏曦等九人为中央委员。 米夫拟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名单如下: 政治局委员9人:向忠发、项英、徐锡根、张国焘、陈郁、周恩来、卢福坦、任弼时、陈绍禹(王明)。 候补政治局委员7人:罗登贤、关向应、王克全、刘少奇、温裕成、毛泽东、顾顺章。 罗章龙和他的支持者与米夫、王明发生了正面冲突。 罗章龙一派的史文彬站起来,宣读了一张补充中央委员名单:“刘成章、吴雨铭、李震瀛、袁乃祥、孟宪章。” 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艾伯特决定:“参加会议的都有表决权。”米夫提出的名单得到了多数票。罗章龙一派失败。 |
蒋介石、宋美龄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
16日,在米夫指导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问题的决议》: 一、刘明复佛同志关于国焘同志要在国际提出的意见书的说明,是站在掩蔽立三路线的立场上来反对国焘同志意见的。因此,他对于国焘同志意见的批评与攻击,是完全不正确的,应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责。 二、因此,三中全会对国焘的批评与攻击,之夫(瞿秋白)同志结论中所提到国焘同志的问题都是错误的。同样根据这一讨论发生十多个同志签名要求撤销国焘同志工作以及对于国焘同志的决定也是错误的。 三、现在取消三中全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决定,并公布这一决议。 至此,张国焘回国的路就此终于铺就。 |
共产国际要求李立三到莫斯科作检查,李立三的妻子正临产,只能嘱托给一个老工人。 5日,李立三前往苏联,在苏联检查了15年,甚至被押上军事法庭,投入监狱…… |
国民党军队以十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在地方武装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红一军和前来支援的红十五军携手作战,于1931年1月初打退了敌人的“围剿”。 |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王明苦苦追求的女同学孟庆树回国后在上海被捕, 22日孟庆树出狱。“刚出班房进洞房”。 23日,她便与王明结婚了。 |
10日,蒋介石发布了一个纲领,其中包括“根除共产主义”、重建财政、实施廉洁而有效的行政、发展经济及区域自治等五项任务。 |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从莫斯科向中共中央发来了《共产国际执委给中共中央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这封信改变了共产国际7月决议对李立三错误性质的看法,突然升高了批判李立三的调子,把他的错误上升为路线错误,并否定了六届三中全会的积极作用,戴上“调和主义”的大帽子,指责三中全会没有对立三路线的右倾实质加以揭露和打击。等于在政治上宣判李立三“死刑”:在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时机,曾经有两个在原则上根本不同的政治路线彼此对立着。立三同志的路线,就是反国际的政治路线。 于是,共产国际一面派米夫到中国“纠正”三中全会的所谓“调和”错误,一面召李立三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检查自己的错误。 |
国民党反蒋各派在中原大战失败,撤销了太原的扩大会议,“国民政府”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随即先后解体。 15日,阎锡山宣布下野。 |
张学良(30岁)坐山观虎斗,当局势日趋明朗时,于18日通电拥蒋,派兵入关,张学良的部队接管了北平。 面临南北夹击之势,阎锡山、冯玉祥等反蒋军全线崩溃,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
张国焘在同共产国际领导同志谈话时,曾指出中共中央在立三领导下违反了国际路线,并表示要向共产国际提交自己的意见书。 28日,在六届三中全会闭幕当天,会议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之名,致电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电报内容如下: 张国焘同志认为,“李立三领导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歪曲了共产国际的路线”,中共中央三次全会一致声明,张国焘的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在这次纠正中央政治局的错误时认为,政治局在自己的工作中执行了共产国际的路线,同时也犯了局部的策略错误和组织错误,因此号召政治局进行布尔什维克式的自我批评,承认和纠正自己的错误,目的在于大力加强党的领导。中央政治局完全接受这些指示,中央三次全会以布尔什维克式的勇气进行了严肃的自我批评并且坚决地纠正了错误。张国焘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与共产国际的立场直接对立的。毫无疑问,断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路线与共产国际的路线相对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此,三中全会认为有必要让张国焘同志返回中国参加实际工作,并请共产国际立即把他派回中国。 |
24日至28日,中共在上海麦达赫司脱路(今泰兴路)的一幢豪华洋楼里,召开六届三中全会,贯彻共产国际“七月决议”。 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认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在路线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对目前的革命发展形势在程度上有了过分估量,遂致造成中央的个别策略上的错误。 会上,瞿秋白说李立三“犯有‘左’的冒险主义倾向的错误”,对李立三只是撤销他的常委职务,仍保持政治局委员职务。 中共政治局三常委改成了向忠发、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换成了瞿秋白。 会议停止了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决定恢复党、团、工会的正常工作。 |
9日,阎锡山在北平怀仁堂宣誓就职另组的“国民政府”主席。 |
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组成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 |
27日,红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长沙这个实际上没有设防的城市。 在对长沙进行了10天的占领之后,红军又被国民党军队赶了出来。 |
23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与瞿秋白和周恩来,一起起草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又称“七月决议”。 月底,周恩来和瞿秋白从莫斯科动身回国。 |
国民党反蒋各派,由汪精卫组织,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党部扩大会议”,史称“北方扩大会议”,决定另组“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邹鲁、唐绍仪、张学良为委员,以阎锡山为主席。 |
11日,李立三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对中国革命形势、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要求全国各地准备马上起义。 不久,制定出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又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准备武装起义的各级行动委员会。 这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它一度在党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使党和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 |
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准备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成为党目前战略的总方针!”后来被称为“立三路线”的“纲领性文件”。 |
王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由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兼任。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后改称红一军团)在福建长汀成立,朱德任总指挥。 |
27日,由于叛徒告密,张国庶(张国焘二弟)在南昌被捕。当时南昌警备司令张辉瓒亲自派员审讯,张国庶受尽酷刑后被绞杀,尸体被抛入赣江,年仅26岁。 |
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 |
21日,汪精卫发了一封电报,谴责南京政府受贿、腐败、独裁。 |
10日,阎锡山打电报给蒋介石,要蒋介石放弃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并立即辞职。 |
12日上午,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任编辑的王明在上海英租界被捕。 当天下午托巡捕送信给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潘问友,请求营救,此事完全违反了地下工作的纪律,为此,中共中央立即通知所有王明知道住址的人员迅速转移。 米夫委托“赤色救难会”驻沪代表、瑞士人牛兰出面营救。牛兰花了一笔钱,总算使王明在2月28日获释。 |
毛主席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基本形成。 |
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 古田会议认真地总结红军创建以来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其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古田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并且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 |
军事失利后,东北地方政府才派员与苏联在伯力谈判。 30日,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规定仍按照1924年所签订的中苏协定,恢复冲突以前状态,包括恢复苏方人员一切职务,恢复东三省苏联领事馆。 |
15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并批准江苏省委开除彭述之、汪泽楷、马玉夫、蔡振德四人决议案》。 接着,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一场反对“取消派”的斗争。 |
15日,在陈独秀的小组织活动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斯基主义反对派的决议》。 中共中央在组织上同时作出了三条决定: 1.各级党部如果发现了这样的小组织必须马上解散,对于参加的同志须以组织上的制裁; 2.经过讨论以后,仍然固执他的“取消主义”的思想,不执行党的策略,不服从决议的,应毫不犹豫地开除出党; 3.独秀同志必须立即服从中央的决议接受中央的警告,在党的路线之下工作,停止一切反党的宣传活动。 |
蒋介石命令东北军8万人开赴绥芬河,向苏联发起进攻。 苏联则迅速调动海、陆、空军,先后在绥芬河、满洲里、黑河、扎赉诺尔、同江等地给东北军以猛烈回击,使其遭受惨败。 |
钱学森从北师大附中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选择机械工程学院铁道专业。 |
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第一个孩子在沈阳出生。这是个漂亮的女孩儿,他们唤她“宝宝”,给她起名为“再冰”,以纪念孩子离世不久的祖父饮冰室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