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生于陕西武功之行馆,他的父亲李渊时任岐州刺史。 |
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隋文帝巡幸温汤时亲自送他到并州赴任。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隋文帝很宠爱杨谅,特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
仁寿宫建成,宇文恺被任命为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接着又被任命为将作少监 。 后来,仁寿宫成为文帝晚年经常临幸的别宫。 |
隋文帝令右仆射杨素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北营造仁寿宫。 杨素以宇文恺有巧思,奏请他出任检校将作大匠,负责仁寿宫工程的筹划和设计。杨素、宇文恺等人平山填谷,以构筑宫殿,使之“高台累榭,宛转相连”,宫殿区“制度壮丽”,成为极其雄伟的宫殿建筑群。但在营建过程中,杨素等人督役严急,造成大量服役丁夫死亡。很多人疲备不堪,倒地而死,尸体被填入坑中,上面用土石覆盖,筑成平地。死亡者数以万计。 |
贺若弼骄傲自满,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心里很是不平衡,还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因而于当年遭致罢官。 而贺若弼怨气愈甚,又过了几年,隋文帝将贺若弼下狱。 隋文帝责问他说:“我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总是放言,说这两个人只是酒囊饭袋,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我的老朋友了,杨素,我的舅子。我都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说这些话。” 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奏请处以死刑。隋文帝犹豫数日,考虑到他的功劳,于是免他一死,除名为民。 几年之后,贺若弼恢复了爵位,但隋文帝忌其为人,所以不再被任用。然而每次宴请赏赐,都给他很高的待遇。 |
财政官员呈报说:“府藏皆满,粮食布帛无处容纳,已堆积在走廊和房下了。”隋文帝诏令再造新库。 开皇之治 |
江南各地发生反叛。隋文帝派杨素去讨伐。杨素、麦铁杖、来护儿、史万岁消灭各路造反势力,彻底平定了江南。 之后,杨广奉命到江都任扬州总管。 |
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 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陈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 贺若弼军军令严明,秋毫无犯,有军士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 又进军蒋山的白土冈,先后击败陈将田瑞、鲁达、周智安、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 贺若弼于是从北掖门入城。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令将陈后主带来一看,陈后主惶恐流汗,甚为惊恐,多次下拜。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的君主给大国公卿下拜,这是礼所当然的。你也不要害怕,入朝定能做个归命侯的。”但是贺若弼愤恨自己没有先期抓获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 |
隋文帝听闻贺若弼立功,很是高兴,下诏褒奖,晋王杨广却认为贺若弼先期决战,违反军命,于是把贺若弼交给了执行军法的官员。 隋文帝杨坚召见贺若弼,很是赞赏,赐给御坐,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给予许多赏赐,又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拜右领军大将军,不久转右武候大将军。 |
隋文帝以陕西为根据地,派军南下,消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军攻破建康城,进入宫中,陈后主身边仅剩的大臣劝他穿好皇帝的礼服,在大殿坐下,等待隋军,做一个有尊严的亡国之君,陈后主却说:“对方的锋刃不可抵挡,我自有计策。”结果他的计策是与张贵妃、孔贵嫔躲进景阳宫的井里。隋军找到井边,呼叫不应,放话要落井下石,陈后主才大声呼喊回应。隋军放下吊篮拉他上来,吊篮沉重,使他们非常惊讶,以为这位南朝末代皇帝是个大胖子,拉出井才发现是三个人。建康景阳宫的这口井,后来被称为“胭脂井” |
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置淮南行台省,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总领伐陈事宜,为伐陈统帅。隋朝君臣于太庙祭告天地祖宗,请求保佑胜利,又宣布赦免陈境内死囚,允许他们报效隋军,灭陈战役正式开始。 隋文帝杨坚下诏伐陈朝,命杨广从六合(今江苏六合)出兵,杨俊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出兵,蕲州刺史王世积从蕲春(今湖北蕲春)出兵,庐州总管韩擒虎从庐江(今安徽庐江)出兵,吴川总管贺若弼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出兵。共有总管九十人,军兵51万余人,一律受次子晋王杨广指挥,发动对陈朝的总进攻。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 隋朝彩绘陶甲马俑(重装骑兵) |
杨坚多次谋议灭陈之策,高颎、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定江南的计策。贺若弼也献取陈十策,获得隋文帝称赞,赠赐宝刀。 |
隋文帝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 |
隋文帝下诏兴建漕渠,令宇文恺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通黄河,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 渠成后,转运便利,“关内赖之”,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 |
东突厥首领沙钵略走投无路,被迫向隋奉表投降,东突厥成为隋朝的依附。北境的和平使隋文帝可以腾出手来部署兵力,扫灭南边的陈朝,中国统一的时机终于到来。 |
周、北齐年年都要忍辱向突厥送财物。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不再给突厥财物,对突厥采用“远交近攻”的方法。 隋文帝派重兵分八道出击突厥,大胜而归。 |
隋朝推行均田制。根据均田令,百姓基本都能获得一份土地。同时还大力减免百姓所承担的国家赋役。 当年将承担赋役的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 至文帝末年,国家的粮食储备已相当充足,可以保证五六十年的供应。 |
大兴城建成,而仓廪尚虚,需要大量转运关东米粟,渭水多沙,河水深浅不固定,漕运的丁役深以为苦。 |
隋文帝“修宗庙”,宇文恺被起用,任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负责宗庙的兴修事务。宗庙建成后,被加封为甑山县公,食邑一千户。 |
隋朝建立之时,仍承袭北周以长安城为京都。长安城始建于汉代,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城市已显得过于狭小,宫宇亦多朽蠹,加上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因此,隋文帝杨坚嫌其“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决定另建新都。 隋文帝下诏将在龙首山创造新都,以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负责此役。因为宇文恺在建筑方面有巧妙的构思,于是任命他担任营建新城的副监 。时高颎虽为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规模计划皆出自宇文恺。 由于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故新都命名为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
13日,杨坚正式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外孙)的禅让,登基称隋文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
杨广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 |
隋文帝下令废除西魏、北周时期的“六官制”,开始实行以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内史省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诏书的审批,而尚书省是皇帝诏书的执行机构,这样分工,使中央各部门的职能更具体,运转更顺畅。这一制度到唐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地方上,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大业年间为郡、县两级)。此举大大加强了政策法令上传下达的速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官员的数量,减轻了百姓负担,也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隋文帝杨广普诏天下,明令官写佛经,置于寺内,因此出现了“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百倍”的盛况。 这是汉传佛教史上第一次发动官府民间、风靡天下之人的普遍的写经活动。 |
杨坚以周静帝的名义下诏,所有在西魏时期被改为鲜卑姓的人,全部恢复汉姓。 |
韦孝宽去世,享年72岁。 |
杨坚废除左右丞相之职,自任唯一的大丞相。 |
杨坚先后杀掉了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及其儿子。 至此,北周辈分最高的五王全部被杀。 |
杨坚长子杨勇被任命为洛州(今河南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统领原北齐故地。 |
5日,杨坚被正式任命为扬州(治所今安徽寿县)总管,但因足疾延迟出发。 |
二十四日,宇文赟病危,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随国公杨坚接受遗命,辅佐朝政。 当日,宇文赟在天德殿病逝,时年22岁,谥号宣皇帝。 |
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众心不服。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起兵造反。杨坚怕贺若弼随之生变,急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 |
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杨坚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杨坚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向,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杨坚的心意,于是杨坚派遣高颎前去。到了军中,高颎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 |
尉迟迥认为杨坚当政,图谋篡位,于是谋划起兵,尉迟迥自称大总管,拥戴宇文招少子,以号令天下。 尉迟迥所管辖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各州,尉迟迥弟弟的儿子尉迟勤所管辖的青、胶、光、莒各州,全都跟随尉迟迥,拥有军队数十万。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自据州响应尉迟迥。尉迟迥又向北交结高宝宁,联络突厥;向南联络南陈,答应割让长江、淮河一带的土地。 杨坚于是派兵讨伐尉迟迥,任命韦孝宽为元帅。尉迟惇率领十万人入据武德,驻扎在沁水东岸。韦孝宽等人率领各军,隔水相峙。杨坚又派高颎急驰督战。尉迟惇布阵二十里,指挥军队稍向后退,想等韦孝宽军渡过一半时再发动进攻。韦孝宽乘对方后退,鸣鼓齐进,尉迟惇大败。韦孝宽乘胜进抵邺城城下。尉迟迥与儿子尉迟惇、尉迟祐又出动全部兵力,共十三万人,在城南列阵。尉迟迥另外统领一军,都是头戴绿巾,身穿锦袄,号称黄龙兵。尉迟勤率兵五万,从青州赴援,派三千名骑兵率先赶到。尉迟迥久在军中,年岁虽老,仍穿着甲胄上阵。他部下的士兵,都是关中人,为他奋力作战。韦孝宽等人失利退却。邺城的男女百姓前去观看,聚成一道人墙。高颎与李询整顿阵势,向围观的百姓冲去,百姓惊乱,乘势进攻。尉迟迥大败,入据邺城。尉迟迥退到北城固守,韦孝宽纵兵包围。李询、贺娄子干带领部属率先登城。尉迟迥走上城楼,射死数人,然后自杀。 尉迟勤、尉迟惇等向东逃跑,都被追上捉住。剩余的部众,一个多月以后都被处死。 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共计68天。 杨坚一气之下将邺城宫室付之一炬,同时将邺城之民迁至城南30里(今约15千米)的安阳。千年名都,毁于一旦,繁华的六朝古都变成一片废墟。 |
宇文赟对辈分高而且有战功的五个叔叔,解除了他们的权力,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安度晚年。 赵王宇文招被封到了襄国(今河北邢台), 陈王宇文纯被封到了济南(今山东济南), 越王宇文盛被封到了武当(今湖北丹江口), 代王宇文达被封到了上党(今山西长治), 滕王宇文逌被封到了新野(今河南新野)。 |
宇文赟把皇位传给了太子宇文阐(7岁),是为北周静帝,他自己则自称天元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天台。 |
贺若弼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克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区)、寿阳(今安徽寿县)等数十城,使长江以北土地都划入北周。其中贺若弼所出计谋居多,于是拜为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
周宣帝宇文赟(20岁)继位,忌惮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功劳和才略,于是诬陷宇文宪谋反,将他当场缢死,时年35岁。 |
十七日,宇文邕在出发讨伐突厥不久就得重病,回洛阳当天逝世,享年36岁。 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贇(20岁)继位。宇文邕死后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