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投降,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 |
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 |
玄奘逝世,葬于长安兴教寺 |
十三日,唐军与新罗军队乘机调兵遣将,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 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又称白江口之战)拉开序幕。 |
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馀隆则带领战船一百七十艘列阵白村江口。 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唐朝水师在大将孙仁师的率领下,于朝鲜半岛西南的锦江口(大韩民国忠清南道舒川郡),与企图复国,抵抗唐朝的百济王扶余丰(日本史料上作“丰璋”),以及他请来的倭国(当时的日本国号)援军展开战斗。 倭军(约3.2万,战船170余艘),唐军(2万余人)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上百至上千日军被杀或溺死。 倭军和部分百济残余势力和百姓逃回日本,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至于百济王扶余丰逃到高句丽后,《新唐书》说不知去向;司马光《资治通鉴》则说扶余丰后来向唐朝投降,但结果被流放到岭南。 白村江之战 白江口之战 |
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 |
日本又增兵两万七千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兵七千人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 |
李治偕皇后武则天入住尚未完工的大明宫,自此,大明宫取代太极宫,成为大唐帝国两百四十余年内政和外交的中枢。 |
日本将军率舟师一百七十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 |
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 |
五千名日军护送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 |
齐明女皇病死后,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 |
日本齐明女皇亲赴九州岛,欲统兵渡海西征,但因旅途劳顿而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 |
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岛,欲统兵渡海西征。 |
唐高宗李治中风,武则天一同上朝,参议国事 |
百济遗臣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并要求送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王子扶馀丰璋。 |
唐高宗大将率水陆联军十三万人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扶馀义慈。 |
唐高宗从法门寺迎佛骨于东都洛阳。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四枚佛指舍利(右二为真身舍利,其他为影骨舍利) |
苏定方灭西突厥 |
三日,唐高宗时期修撰的《武德贞观两朝史》修成。 |
十三日,唐高宗李治正式下诏废后,宣布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 十九日,立武则天为皇后 废王立武 |
七日,唐高宗大赦改元,年号显庆。 |
六日,唐高宗宣布废太子李忠为梁王,立李弘为太子。 |
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 |
唐高宗携武昭仪亲自到访长孙无忌家,史书称“幸太尉长孙无忌宅” 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担心大臣们反对,希望长孙无忌同意,但遭拒。 |
二日,唐高宗下令李恪(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赐自尽。六日,薨。 |
濮王李泰薨。 |
王皇后无子,中书令柳奭(王皇后舅舅)提议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长孙无忌等积极配合,唐高宗最终同意立太子,并赦天下。 |
随着房玄龄特别是唐太宗的去世,高阳公主为了替房遗爱夺得房玄龄的封爵(当时封爵属于长兄房遗直),诬陷房遗直非礼自己,于是房遗爱与房遗直互相攻击,并都告发到朝廷。家庭内讧引来虎视眈眈的长孙无忌,于是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的种种政治不端行为都被揭发出来,与他们有联系的薛万彻、司徒荆王元景、驸马都尉柴令武等都成了谋反集团的成员。 长孙无忌希望把吴王李恪牵连进来,消灭这个政治敌人。房遗爱及时接受启发,说自己与李恪同谋,希望通过这样的陷害让自己降罪。结果房遗爱、李恪均被处死。 房遗爱谋反案 |
新罗女王金真德率领新罗军队大败百济。 |
初一,李治唐高宗(21岁)即位。以长孙无忌(唐高宗舅舅)为首的辅佐大臣。 |
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在寝殿含风殿逝世(52岁) |
武则天(26岁)与众多妃嫔一起被送入感业寺做了尼姑 |
二十五日,实在撑不住的李世民终于决定,离开他日理万机的太极宫,携家眷和近臣到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南浅山上的离宫翠微宫避暑养病。时值孟夏,这里林木清幽,凉风习习。 |
唐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唐蕃一直保持友好关系。 |
契丹首领窟哥率部落迁徙到唐朝势力范围内居住。 唐朝设置归营州都督管辖的松漠都督府,任命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赐爵无极县男。 唐太宗还赐窟哥国姓李,让他从大贺窟哥改名为李窟哥。 |
唐太宗专门为太子李治(唐高宗)写作的《帝范》完成,唐太宗对太子说不要以自己为榜样,因为“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 |
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谣言,华州刺史李君羡遭到贬官,随即被御史罗织罪名弹劾,十三日,被唐太宗以“欺君压民”的罪名下令处决。 |
李世民命人重建太和宫,改名翠微宫,笼山为苑,列台观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