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李隆基募集齐了出征的人马,宴请完高仙芝等人后,又特地到望春亭给他们送行。上路前,李隆基又安排一个宦官边令诚到高仙芝身边做监军。就这样,高仙芝带着这个边令诚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进驻了陕郡。 初二,叛军已经渡过黄河,将灵昌郡攻陷了。 初五,陈留太守郭纳开城向安禄山投降。 初七,李隆基突然颁下诏书说要御驾亲征去讨伐安禄山,命令朔方、河西、陇右的镇兵除了守城以外的人,全部整装待发,并命令各镇节度使亲自率领,限二十天内全部汇集到长安。 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 十二日,东都洛阳也被攻陷了。 十三日,封常清率残部退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建议引兵前往潼关与叛军对抗。高仙芝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其余的都放火焚烧了,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 唐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 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 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御史大夫也有诏命处死。”高仙芝急忙下马,说:“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认。但认为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他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将都在这里,您难道不知道?” 他又回头对部下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喊冤枉。”全军都喊:“冤枉!”喊声动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我现和你一起死,难道是命吗?”说完于是赴死。 |
初九,安禄山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拥兵15万范阳起兵,南下攻长安,诛杨国忠。 安史之乱开始 |
鉴真到达日本奈良(66岁) |
鉴真先后四次渡海失败,第五次遇风暴漂流到海南岛,双目失明仍回到扬州再次出发,东渡至日本 |
李林甫逝世,杨国忠任宰相 |
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今青藏高原)酋长、石国王、朅师王。 那俱车鼻施行至长安的西北的开远门时,被唐玄宗所杀。移拨可汗也被处斩。 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大概是不长时间,唐玄宗识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细,包庇了高仙芝,没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虽有灭国之功,但却没得到重赏。 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欲将其调离西域。但由于安思顺讽劝部下“割耳捴面”苦苦相留。此时监察御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成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
十五上元节,长安城中的百姓拥簇到西市的街上看花灯,李隆基的女儿广宁公主不巧和三位皇姨(崔氏封为韩国夫人、裴氏封为虢国夫人、柳氏封为秦国夫人)撞上了。 结果因为争道,杨家一奴婢用鞭子打到了广宁公主的衣服,广宁公主心一慌便从马上摔了下来。 广宁公主的丈夫程昌胤实在气不过,便把方才那个打到公主衣服的杨家奴婢狠狠地揍了一顿。 后来广宁公主跑到父亲李隆基那里哭诉这件事情,原以为父亲会给她撑腰,结果李隆基最后把那个杨家奴婢杀了,罢了驸马程昌胤的官,从此也不许广宁公主再进宫拜见。 |
杨贵妃的远房亲戚,虢国夫人的情人杨国忠被李隆基赐金紫,提升为太府卿。 |
粮食储藏量达到约1260万石,仅含嘉仓的储粮就有约580万石。 |
废除府兵制 |
李隆基正式宣布将杨玉环的三个姐姐崔氏封为韩国夫人、裴氏封为虢国夫人、柳氏封为秦国夫人。 |
小勃律原为唐属国,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返。 唐玄宗下诏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 唐击小勃律之战 |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来朝,摸准李隆基心思的安禄山(45岁)厚颜无耻地自请让杨玉环(29岁)收他为养儿。 |
初六,李隆基生日的第二天,便正式宣布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
回纥击败东突厥,建立了回纥汗国,成为继匈奴、鲜卑、突厥之后的第4个草原霸主。 |
杨太真被封为贵妃,杨贵妃 |
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 |
初二,窦太后忌日悼念仪式完毕之后,李隆基当即以为太后追福为名,下了一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借为已故几十年的母亲追悼祈福的名义度寿王妃杨玉环为女道士。 |
初二,窦太后忌日悼念仪式完毕之后,李隆基当即以为太后追福为名,下了一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借为已故几十年的母亲追悼祈福的名义度寿王妃杨玉环为女道士。 |
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被立为太子。 |
武惠妃病重,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去骊山过冬时,第一次遇见杨玉环。 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谒见,却让一个五十多岁的皇帝和二十岁出头的儿媳订下了山盟海誓。 |
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边的奚族地区(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史思明装成大唐派来的使者,于是以贵宾礼节接待。 |
李隆基率领诸子在宫苑里收割小麦,借此机会教导太子李瑛说:“这些麦子是要用来祭祀宗庙的,所以就连朕都必须亲力亲为啊。同时朕也希望让你知道种庄稼的辛劳,毕竟你是朕未来的接班人。” |
李林甫拜相 |
唐肃宗李亨生母杨贵嫔逝世,葬细柳原。 |
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 |
19岁的阿倍仲麻吕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来考中进士,受皇帝赐名晁衡,在唐朝做官,一直当到了从三品的秘书监兼卫尉卿。 |
二十日(7月13日),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
“救时宰相”姚崇罢相 |
唐朝在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授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并册拜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此即史称的“渤海国”。 |
唐玄宗李隆基(28岁),因太平公主七月密谋杀唐玄宗,赐死太平公主 |
乐山大佛开凿 |
二十五日,唐睿宗无法面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端,于是再度禅让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自称“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自称“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狱仍然自决,命令称“诰”、“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予”,决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称“制”、“敕”。 |
杨氏入当时的皇太子李隆基的东宫,封为良媛。 当时太平公主掌权,对皇太子李隆基很是猜忌,而东宫中又有许多太平公主的眼线,使的东宫中人心惶惶。 后来杨良媛怀孕,太子李隆基畏惧太平公主的威势,于是密谋张说要将此胎堕去。 之后李隆基在亲自煎药时,梦见神人覆鼎,李隆基醒后告知张说,张说赞为吉梦:「天命也」,于是杨良媛得以平安产子,也就是之后的唐肃宗李亨。 当时的太子妃王氏无子,杨良媛于是将李亨交由太子妃抚养。李隆基即位为唐玄宗以后,封杨良媛为贵嫔。 开元年间,李亨被封为忠王,之后杨贵嫔生下了宁亲公主,而当年张说因为解梦的功劳,特将宁亲公主将嫁给张说之子。 |
初二,唐中宗(55岁)正在翻阅奏章,一宫女端着一盘饼进来。香甜的味道飘散开来,中宗随手取来就吃,还连连称赞。不一会儿,他忽感腹中绞痛,倒在榻上乱滚,太监忙去报告韦皇后,但韦后拖了许久才赶来,见中宗痛苦的样子,问他怎么了。中宗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嘴呜呜咽咽地哭泣,没多久便死于长安宫中的卧榻上。韦后一面指挥宫女们料理中宗的尸身,一面严令左右,任何人不得走漏皇帝暴崩的消息。接着,她假传唐中宗令,让韦氏子弟掌握的禁军,分兵把守长安各城门,另派一支军队前往均州,阻止被贬的中宗次子李重福入长安。当一切布置停当,她才发出丧报,唐中宗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在中宗的梓宫前立中宗幼子李重茂(16岁)为皇帝,,是为唐殇帝,尊韦后为太后,临朝称制。 |
韦后欲临朝摄政,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原亲近韦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暗向李隆基告密,劝其立即发动兵变。于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锺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李隆基之父相王李旦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为了拯救社稷的危难,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社,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于是,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 二十日(7月21日)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锺绍京住处。这时,锺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其妻许氏却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既然参与同谋,即使不参加实质的兵变,势难免罪。”锺绍京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廿一夜发动政变。 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杀分领左右羽林军的韦后族弟卫尉卿韦璿、韦后堂侄长安令韦播、韦后堂甥郎将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入称:“韦氏毒死先帝,阴谋危害社稷,今晚应该要一起诛杀诸韦”,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安乐公主、武延秀在内宅格斗良久后被杀;宗楚客、上官婉儿、韦温、内将军贺娄氏(女)、赵履温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声言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但崔日用率兵杀诸韦时却“襁褓儿无免者”(然而韦氏家族仍然有后人如韦会,并未灭绝)。韦后党羽宰相尚书令韦巨源认为身为大臣必须赴难,出行到都街,被乱兵杀死。韦后面首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被枭首。韦后被暴尸于市。此外殿中监张涉等人也被杀。 唐隆政变 |
政变集团又分别在华州、怀州捕杀在外的宰相纪处讷、张嘉福。 二十三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帝位,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 李旦嫡长子李成器鉴于“国治以序,国乱以功”,主动提出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 二十六日,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
二十日,上官婉儿去世(4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