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将领进奏告急文书,称契丹大军南下进犯,已攻陷任丘、饶阳。 一日,李太后急忙派遣郭威领兵出京北上迎击。郭威领军至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逗留了数日。 此时,刘赟在大臣冯道陪同下,从其镇守的徐州向汴京一路行来,欲奉李太后的诰命即位为皇帝。 他得知北征大军在滑州扎营,即遣使来慰问。 但诸将士“受命之际,相顾不拜”,却于私下议论道:“我辈屠陷京城,其罪大矣。若刘氏复立,我辈尚有种乎!”于是营中军心大为骚动。 十六日,郭威闻知此信息,即刻引军北行。 十九日,大军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释兵休息。此时,营中将士蓄势待动,郭威却似若未闻。 二十日清晨,郭威命诸军将士拔营北上,忽闻数千将士齐声鼓噪,郭威急命关闭帅府大门,众将士翻墙登屋涌入府内,高呼道:“天子须侍中自为之,将士已与刘氏为仇,不可立也!”当时有人将营中黄旗撕裂,披在郭威身上,权充黄袍加身,“共扶抱之,呼万岁震地,因拥威南行”。 郭威即日回军,直逼汴京,并上奏章给李太后,请“奉宗庙,事太后为母”。李太后孤立无援,只得下诏命郭威监国。 数天后,“有步兵将校醉,扬言向者澶州骑兵扶立,今步兵亦欲扶立”,郭威闻之,即命捕斩。 不久又派心腹王峻杀死了尚在途中、准备入继大统的刘赟。 |
虽已完全控制了后汉政权,但郭威并未立即称帝,而是先让李太后(后汉隐帝之母)出面主持大局,以安定人心; 然后严禁士兵掠夺民间、骚扰京城,恢复了京城的治安秩序; 同时派人迎接后汉徐州节度使刘赟(后汉高祖刘知远之侄、河东节度使刘崇之子)来京城继位,以此稳定宗室及河东形势。 |
二十一日,后汉隐帝刘承佑被杀,时年22岁。 后汉隐帝刘承佑愤恨自己为大臣所制,在左右宠臣的极力挑唆下,采用“清君侧”这一极端手段,一举诱杀了宰辅重臣杨邠、王章、史弘肇等人,猜忌大将郭威,竟密令曹威等人将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灭门,又派人刺杀在外带兵作战的郭威。 哪知刺客是郭威的亲信,将事情经过全部透露给郭威,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和思想准备的郭威被逼反叛,在魏仁浦等亲信谋划下,亦以“清君侧”、诛杀奸臣为名,在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立刘赟为帝,围攻汴京。 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因后汉军大败,逃回城去,不料开封尹刘铢据城不让其进,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逃至赵村,被郭允明所杀。 |
郭威拜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留守为京师非常设的、陪京和行都常设的最高行政长官)、天雄军节度使,受命镇守河北,防御契丹兵入寇。 |
郭威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陷河中,李守贞退守子城,与妻、子自焚而亡。子李崇玉、李崇绪、李崇英、缁哥、女喜哥、延哥被搜捕。 |
郭威先攻河中,采用围城打消耗战之法与敌对垒。一年后,河中城里粮草皆尽,士气全失,河中城破,李守贞自焚而死。 |
李守贞数次突围失败,关城避战半年,河中城中食尽,死者过半。 |
夺得帝位尚未满一年的后汉高祖刘知远病亡,遗命大臣郭威、苏逢吉等为顾命之臣,辅佐其幼子刘承祐即皇帝位,是为后汉隐帝。 郭威官拜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 |
由于幼主无能,强臣跋扈,群下反侧,所以不久即爆发了藩镇叛乱之事: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据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永兴节度使赵思绾据长安,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据凤翔,同时拥兵反叛。 刘承祐命时任后汉枢密使郭威都督诸军讨伐三座叛镇,郭威因河中叛兵军力最强,对京城威胁最大,故首先亲统大军征讨李守贞。 |
赵匡胤(21岁)别妻离家,出京以后,大体沿着黄河西行,经洛阳直奔关中,但一无所获,赵匡胤先去复州(今湖北天门),投奔其父旧友防御使王彦超,希望能谋得一份安身的差事,可王彦超只是拿出一些钱给赵匡胤打发了事。 仅在十数年后,登上九五之尊的赵匡胤,一日召从臣“宴射”,酒酣,诘问王彦超道:“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早已忐忑不安的王彦超一听,赶忙离席伏在台阶下顿首谢罪,并辩解道:“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意指自己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防御使而已,一勺浅水岂能容纳神龙,如若当日陛下留滞于小郡,安有今日!赵匡胤也就豁达地大笑作罢。 |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一直躲在太原观望形势的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遣军南下,兵不血刃地进入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蠲免赋税,大赦天下,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 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括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果然深得人心。 郭威帮助刘知远称帝有功,升戳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相。 |
因民间汉人武装反抗此起彼伏,辽朝在中原的统治动荡不安。 辽太宗耶律德光无力控制乱局,只得匆匆撤出开封,罢兵北还。病逝于北归草原的途中,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杀胡林,终年46岁。 庙号太宗,谥号孝武惠文皇帝。 由其兄东丹王耶律倍(耶律突欲)的长子永康王耶律阮(耶律兀欲)继位。 |
一日,耶律德光具办汉族的礼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诏令改晋国为大辽国,大赦天下,称年号为会同十年。 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一根木拐。 按契丹的礼法,贵重的大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就像按汉族礼仪赐给假节一样。王峻拿着木拐,契丹人望见他都纷纷到路边避让。 王峻回来后,对刘知远说契丹政治混乱,一定不能攻占中原,于是便商议建国。 |
十二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他的文武将吏等,认为中原没有主人,刘知远的威望日益隆盛,众心所归,写信劝他登上帝位,刘知远谦让不答应,此后众官三次上书,诸军将吏、贵臣耆老,一个接一个地恳切陈请,才发布文告应允。 十五日,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他没有马上改国号,但弃开运年号,而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接着,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括取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于是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 |
一日,辽太宗进入汴京皇宫,接受百官朝拜,欲成为中原之主。不料中原军民不接受契丹统治,纷纷聚兵反抗,狼烟四起。 |
赵匡美出生在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官舍中,其母陈国夫人耿氏。(赵光义8岁,赵匡胤20岁) 太祖登基后,改名光美;待太宗继位后,再改名廷美。 |
后晋大将杜重威引契丹军南下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虏后晋出帝,被辽太宗送到遥远的北国苦度余生。 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建国号为大辽,年号大同。 |
急于雪耻的辽太宗倾国南下,与晋军展开决战。 大敌当前,率领晋军与契丹人作战的禁军统帅杜威却欲效法石敬瑭的作为,即在契丹皇帝的庇护下做“儿皇帝”,便拒不服从后晋朝廷命令,临阵倒戈,举军投降了契丹,导致契丹军队攻入开封,后晋灭亡。 契丹人在中原烧杀劫掠,成千上万汉民惨遭。 |
晋兵大败辽军,辽太宗只身骑骆驼狼狈逃回幽州(今北京)。 |
赵匡胤(18岁)听从父亲赵弘殷安排,与同为护圣营军校的右千牛卫率府率贺景思的长女贺氏(18岁)完婚。 |
南唐皇帝李昪病死,时年56岁,庙号“南唐烈祖”。 李昪子李璟继位。 |
石敬瑭病逝(51岁),石重贵即位,晋出帝。 晋出帝耻于其父对辽朝的奴颜婢膝,拒绝再向契丹称臣,导致晋、辽关系急遽恶化。辽太宗耶律德光大怒,多次统兵侵扰晋境。 |
七日,赵匡胤(12岁)的三弟赵匡乂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官舍中。 赵匡胤开国称帝以后,赐名光义;赵光义继位后,又改名炅。 |
石敬瑭在洛阳为唐朝设立五庙,供奉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以及李从厚。 |
徐知诰自称唐玄宗子永王璘之裔,复姓李,改名昪,即由徐知诰改名李昇,国号唐,史称南唐。 |
后晋迁都汴京开封 |
耶律德光改皇都为上京,改革官制,划分南北二面,实行胡汉分治。 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汉制治汉人。 |
因唾弃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行径,白族人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也顺势在云南自立为王,建国大理。 |
徐知诰(后改名李昪)废杨溥,自称皇帝。 国号大齐,年号昇元,定都金陵(南京),史称南唐。 |
二十六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李从珂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 |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唐明宗李嗣源女婿)在晋阳(今山西晋源)发动叛乱,求得契丹军援助 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由雁门来援石敬瑭,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史称后晋 石敬瑭甘做“儿皇帝”,割幽(燕)、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蔚、朔十六州(今京、津及冀北、晋北地区)给契丹,另加岁贡帛30万匹,换得辽太宗的援军,于晋阳起兵,杀入洛阳城,推翻后唐王朝,登上了“大晋皇帝”的宝座。 |
李从珂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 |
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继位,追谥孟知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和陵。 |
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皆归附后蜀,张虔钊、孙汉韶抵达成都,孟知祥设宴招待,却在席间突然发病。他立儿子孟昶为皇太子,命其监国。 |
李从珂进入洛阳,冯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劝进。李从珂先以曹太后的名义下诏,将李从厚废为鄂王,两日后在明宗柩前即位称帝。他命殿直王峦(卫州刺史王弘贽之子)前往卫州,在三番两次拒饮毒酒后,被一根麻绳“缢杀”李从厚。 李从厚死时,年仅二十一岁。 |
洛阳大势已成定局,李从厚于九日黎明携带传国玉玺潜逃魏州途中,途经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城东数里处遇见从河东赶往洛阳的石敬瑭。 石敬瑭是李从厚父亲明宗的女婿,在当时已颇具威望。李从厚如见救星,恳求姐夫助其“复国”。石敬瑭托言要与卫州刺史王弘贽商议,将李从厚安置在驿馆中。王弘贽认为李从厚已经没有复起的希望。石敬瑭便指使牙内指挥使刘知远引兵入驿,将李从厚的随从侍卫全部杀死,而后率军赶赴洛阳。李从厚被独自撇在驿馆,后又被王弘贽软禁在州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