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后蜀后,曾通过南唐劝说南汉国主刘鋹臣附,遭到拒绝。 宋朝派潘美、尹珂率湖南地方军队讨伐南汉。 |
北汉国主刘钧去世,北汉内乱。 |
初九,宋军于魏城(今四川绵阳东北)受降,后蜀亡,宋得45州198县。 |
以后蜀国主孟昶企图与北汉联合攻宋为借口,宋朝派六万大军进攻后蜀。 |
后蜀国主孟昶派赵彦韬携蜡书出使北汉,企图与北汉联合攻宋,赵彦韬将蜡书献给宋朝。 |
初九,宋军到荆门(今属湖北),这时周保权已经平定张文表之乱,宋军仍要借道荆南。 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派叔父高保寅到宋营探听情况。 当夜,慕容延钊宴请高保寅,同时派数千骑兵偷袭荆州(今属湖北),高继冲惊慌出迎,宋军迅速攻占荆州。 翌日,高继冲投降,荆南灭,宋得3州17县。 |
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借道荆南,讨伐张文表。 |
宋攻打南平国,南平国灭亡 |
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去世,其子周保权嗣位。 衡州刺史张文表起兵袭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企图独霸湖南地区。周保权一面派军队抵抗,一面派人向宋求援。 |
12日,南唐元宗李璟逝世,李煜即位 |
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此后主持京师政务达13年 |
金匮之盟 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35岁)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24岁)。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 赵普请求重新拜相,其宣称建隆二年(961)杜太后临终时曾有遗命,要求赵匡胤传弟,遗命由赵普当场记录,赵匡胤将其藏纳于宫中金匮。赵光义据此果然在宫中发现赵普当年记录的“金匮之盟”,又读到赵普罢相时支持赵光义的上表,十分感动,当面向赵普表达歉意,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矣”。 真实性存疑。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
李筠举兵时,驻守扬州的李重进派亲信翟守珣前往联络,试图联合李筠共同举兵。 不料,翟守珣到开封向赵匡胤通报,赵匡胤让翟守珣说服李重进暂缓发兵,并遣使赐李重进铁券誓书,拖延李重进。 到九月李重进在扬州起兵时,李筠之乱早已被平定。 赵匡胤派石守信领兵讨伐,十月赵匡胤再次亲征,十一月即攻破扬州城,李重进自焚而亡。 |
后周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的李筠四月与北汉结盟,率军向开封讨伐赵匡胤。 赵匡胤先派石守信、高怀德等分道迎击,到六月亲征泽州(今山西泽州),李筠被围赴火自焚而死。 |
初三,在慕容延钊率先头部队出发(正月初二)之后的第二天,赵匡胤不慌不忙地率大军出城北上。可是,当大部队刚刚到达距离开封城四十多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时,赵匡胤突然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宿营。此时,慕容延钊所率的先锋部队已经渡过黄河,继续向北挺进。 初三傍晚,天空中出现了日晕现象,史书中描述为“圆虹”。军中有一位名叫苗训的人,自称懂得观天象,指着天上的“圆虹”说:“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相荡。”然后又对赵匡胤的一位亲信说:“此天命也!”苗训却利用这种天象编造谶纬,在军营中煽动士兵:“底下那个大太阳,就要吞掉上面那个小太阳了!”这番话在军营中迅速传播开来,军士们相信这就是上天的旨意,于是聚在一起谋划:“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其中为首的就是赵普和赵匡义,这两个人都是赵匡胤的亲信,赵匡义是赵匡胤的亲兄弟,但在赵匡胤登基称帝之后,他为了避讳而改名为赵光义。 商定之后,初四凌晨,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似乎刚从酒醉中清醒,说什么也不穿手下披在他身上的黄袍。可是,面对跪成一片的军官们,赵匡胤一时无法拒绝,只好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说:“第一,不得凌辱太后、少帝;第二,要尊重所有公卿大臣;第三,不得抢劫市民和仓库。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将士们齐声高呼“诺!”,赵匡胤这才披上黄袍,一声令下,大军当天即返回开封城。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驿兵变的消息传到开封,韩通听说之后,就来到寺院寻找赵匡胤的家眷,想杀害他们。幸亏寺院一位法号守能的住持用身体挡住,才得以幸免。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驿遗址(位于今河南封丘) |
赵匡胤这才披上黄袍,一声令下,大军返回开封城。进了开封城,赵匡胤立刻回到殿前司公署,脱下黄袍,命将士们将宰相范质等人带到殿前司公署来。范质面对如狼似虎的士兵,毫无惧色地质问赵匡胤:“先帝对待你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如今先帝尸骨未寒,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赵匡胤突然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先帝对我恩重如山啊,可是我被手下的将士们胁迫,我没办法啊!事已至此,我有愧于天地,这可如何是好呢?” 没等赵匡胤的哭声结束,他手下的一名军官拔出佩刀威胁说:“我们这些人不能没有主子,今天必须确认天子。”范质见大势已去,只好要求赵匡胤必须举行禅让之礼,此后对待太后像侍奉自己的母亲,对待少主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如此才不辜负先帝的旧恩。赵匡胤一一答应。 初四,赵匡胤在崇元殿举行禅让仪式,正式登基称帝。 初五,赵匡胤宣布改年号为“建隆”。 由于赵匡胤此前担任殿前都点检兼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的驻地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因此,新王朝的国号就定为“宋”,继续以开封府为首都,史称“北宋”。 |
初四,进了开封城,赵匡胤立刻回到殿前司公署,脱下黄袍,命将士们将宰相范质等人带到殿前司公署来。范质面对如狼似虎的士兵,毫无惧色地质问赵匡胤:“先帝对待你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如今先帝尸骨未寒,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赵匡胤突然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先帝对我恩重如山啊,可是我被手下的将士们胁迫,我没办法啊!事已至此,我有愧于天地,这可如何是好呢?” 没等赵匡胤的哭声结束,他手下的一名军官拔出佩刀威胁说:“我们这些人不能没有主子,今天必须确认天子。”范质见大势已去,只好要求赵匡胤必须举行禅让之礼,此后对待太后像侍奉自己的母亲,对待少主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如此才不辜负先帝的旧恩。赵匡胤一一答应。 初四当天,赵匡胤在崇元殿举行禅让仪式,主持典礼的官员发现没有禅让诏书,这个时候,翰林学士陶谷突然从怀里掏出禅让诏书,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 初五,赵匡胤宣布改年号为“建隆”。由于赵匡胤此前担任殿前都点检兼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的驻地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因此,新王朝的国号就定为“宋”,继续以开封府为首都,史称“北宋”。 |
初一,镇州(河北正定)和定州(河北定州)向来京城报告,北汉(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在北方的地方割据政权,首都设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汉皇帝刘崇接受了辽国的册封,自称“侄皇帝)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 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副宰相王溥决定让赵匡胤带兵迎敌。可是,赵匡胤却百般推脱,说自己手中的兵力不够,不足以抵御辽汉联军。 面对大军压境,宰相范质只好将侍卫司的指挥权也交给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赵匡胤就成了禁军的总司令,派统领大军北上御敌。 初二,赵匡胤担任禁军总指挥之后,立刻命令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领先头部队提前一天出发,北上迎敌。 先锋部队出城不久,开封城内就开始到处流传这样的消息:“大军出征的那天,都点检要当天子!”城中居民听到这样的消息,都认为又要改朝换代了,于是纷纷准备外逃。 |
三十日,后周世宗柴荣病逝(享年39岁),其子柴宗训即位(7岁),后周恭帝,由28岁的符太后(柴宗训生母之妹)听政。 |
在贺皇后病死的当年,赵匡胤又礼聘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第三女为继室。王氏为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州市)人,出嫁时年方十七。 |
赵匡胤妻子贺氏病卒,年仅三十岁。 赵匡胤建国以后,于建隆三年(962)四月追册贺氏为皇后 |
月初,周世宗见天气渐炎热,不利于攻坚作战,而南唐军坚守寿州城不降,周兵屡次攻击皆未成功,周世宗遂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部继续围困寿州孤城,自己率领周军主力北归京师。 |
周世宗下诏亲征淮南,进抵寿州城下,督军攻城 |
后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攻打南唐重镇寿春。寿春守将刘仁赡坚守城池,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无法破城,急火攻心之下病倒了,茶饭不进。 后来军中的大厨请教了寿县当地人,制作了一种圆形的点心,外酥,里面又包裹了一些甜的馅。这种糕点让赵匡胤口味大开,食欲大增。后来就一举攻下了南唐寿州。 病好后的赵匡胤十分高兴,得知制饼的妇人是南唐城里人,便说:“这几天城门将破,你在家门上挂艾为记,我不杀你。”随后,赵匡胤亲冒矢石,终于攻破城池。这就是历时三年之久的“寿春之战”。制饼妇人得到赵匡胤的信息回城后,为了城里百姓都能安全,便把每家大门都插了艾草。待周兵攻进城来,果然秋毫无犯。 |
赵匡胤随柴荣征战南唐,再立战功,升任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
后周军进围南唐淮南重镇寿州(今安徽寿县)。 南唐军见后周兵马立脚未定,乘隙来袭,后周前军溃退,唐兵乘势追击,赵弘殷(赵匡胤父亲)急率部属出阵邀击,唐军不支败退。 |
周世宗命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都督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将征伐南唐。 赵弘殷(赵匡胤父亲)为十二将之一,任行营马军副都指挥使。 |
22日,郭威因病驾崩,享年51岁,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 死后由养子郭荣(柴荣,其父柴守礼,即郭威之妻柴氏的兄长,故柴荣为郭威的内侄。)继承皇位,改回名字柴荣,是为后周世宗,仍然沿用周太祖所定的显德年号,而有别于新天子即位后更改年号的习惯做法。 |
一日,后周太祖郭威亲至曲阜拜谒孔子祠,左右侍从急忙劝止道:“孔子,陪臣也,不当以天子拜之。” 后周太祖郭威却正言道:“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并在拜孔子像位之后,又去孔子墓设拜,“命葺孔子祠,禁孔林樵采”。 甚至命人访求孔子、颜渊两家后裔,任命为曲阜县令、主簿。 |
郭威于开封即皇帝位,国号周,史称后周 |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在太原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权。 |
河北将领进奏告急文书,称契丹大军南下进犯,已攻陷任丘、饶阳。 一日,李太后急忙派遣郭威领兵出京北上迎击。郭威领军至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逗留了数日。 此时,刘赟在大臣冯道陪同下,从其镇守的徐州向汴京一路行来,欲奉李太后的诰命即位为皇帝。 他得知北征大军在滑州扎营,即遣使来慰问。 但诸将士“受命之际,相顾不拜”,却于私下议论道:“我辈屠陷京城,其罪大矣。若刘氏复立,我辈尚有种乎!”于是营中军心大为骚动。 十六日,郭威闻知此信息,即刻引军北行。 十九日,大军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释兵休息。此时,营中将士蓄势待动,郭威却似若未闻。 二十日清晨,郭威命诸军将士拔营北上,忽闻数千将士齐声鼓噪,郭威急命关闭帅府大门,众将士翻墙登屋涌入府内,高呼道:“天子须侍中自为之,将士已与刘氏为仇,不可立也!”当时有人将营中黄旗撕裂,披在郭威身上,权充黄袍加身,“共扶抱之,呼万岁震地,因拥威南行”。 郭威即日回军,直逼汴京,并上奏章给李太后,请“奉宗庙,事太后为母”。李太后孤立无援,只得下诏命郭威监国。 数天后,“有步兵将校醉,扬言向者澶州骑兵扶立,今步兵亦欲扶立”,郭威闻之,即命捕斩。 不久又派心腹王峻杀死了尚在途中、准备入继大统的刘赟。 |
虽已完全控制了后汉政权,但郭威并未立即称帝,而是先让李太后(后汉隐帝之母)出面主持大局,以安定人心; 然后严禁士兵掠夺民间、骚扰京城,恢复了京城的治安秩序; 同时派人迎接后汉徐州节度使刘赟(后汉高祖刘知远之侄、河东节度使刘崇之子)来京城继位,以此稳定宗室及河东形势。 |
二十一日,后汉隐帝刘承佑被杀,时年22岁。 后汉隐帝刘承佑愤恨自己为大臣所制,在左右宠臣的极力挑唆下,采用“清君侧”这一极端手段,一举诱杀了宰辅重臣杨邠、王章、史弘肇等人,猜忌大将郭威,竟密令曹威等人将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灭门,又派人刺杀在外带兵作战的郭威。 哪知刺客是郭威的亲信,将事情经过全部透露给郭威,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和思想准备的郭威被逼反叛,在魏仁浦等亲信谋划下,亦以“清君侧”、诛杀奸臣为名,在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立刘赟为帝,围攻汴京。 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因后汉军大败,逃回城去,不料开封尹刘铢据城不让其进,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逃至赵村,被郭允明所杀。 |
郭威拜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留守为京师非常设的、陪京和行都常设的最高行政长官)、天雄军节度使,受命镇守河北,防御契丹兵入寇。 |
郭威先攻河中,采用围城打消耗战之法与敌对垒。一年后,河中城里粮草皆尽,士气全失,河中城破,李守贞自焚而死。 |
夺得帝位尚未满一年的后汉高祖刘知远病亡,遗命大臣郭威、苏逢吉等为顾命之臣,辅佐其幼子刘承祐即皇帝位,是为后汉隐帝。 |
由于幼主无能,强臣跋扈,群下反侧,所以不久即爆发了藩镇叛乱之事: 李守贞据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赵思绾据长安,王景崇据凤翔,同时反叛。 时任后汉枢密使郭威受命都督诸军讨伐三座叛镇,郭威因河中叛兵军力最强,对京城威胁最大,故首先亲统大军征讨李守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