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48500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吴、鲁攻打齐国南方时,齐大夫鲍牧与齐悼公有矛盾,田乞乘机杀死齐悼公,立其子壬,即齐简公 |
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
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
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
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
第一次波希战争,波斯败 |
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
齐景公死,国、高两氏立齐景公的儿子荼为君。 田乞(田桓子之子)乘机发动政变,杀死荼,打败了高氏、国氏、弦民、晏氏四大贵族,拥立阳生为君,为齐悼公,田乞自立为相。 |
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
秦惠公去世,葬于车里,其子秦悼公继位。 |
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
晋国“六卿”(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范氏和中行氏联合郑国和齐国,攻伐赵氏。 晋国的赵简子(赵鞅)在战前誓词中鼓励将士说: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意思是说,立了军功的人,无论其地位如何,皆可得到赏赐和改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发展了封建关系,争取了支持者,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 智、赵、韩、魏四家共同瓜分了范、中行二氏的地盘,而智氏势力最强,智伯掌握了晋国的国政。 郡县成为军功的奖赏,这说明晋国由国家直接控制的郡县已经为数不少。 |
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 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 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
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伐越,越与吴战于夫椒(今浙江绍兴北),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军后,乘胜长驱攻入越国腹地。 越王勾践仅剩五千残兵,退保会稽山。大好形势之下,吴国君臣却就如何处置越国发生了重大分歧: 以伍子胥为代表的一派,指出越国“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chóu)”“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生存竞争的矛盾不可调和,主张乘势灭越; 而太宰伯嚭(pǐ)一派则认为“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主张按中原争霸的规则办,接受越国的求和。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吴王夫差最终采纳伯嚭的意见,接受了越国的求和。 此后,夫差又对越国长期采取怀柔羁縻的政策,让越王勾践得到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喘息期,最终成功翻盘,灭吴取霸。 |
吴国要陈国人随同攻楚,陈怀公为此召见国人,要求国人表态,凡是愿意从楚的站在右边,愿意从吴的站到左边,结果是“陈人从田,无田从党”,就是说,国人有田的按照田地所在的方位去站,没有田地的按照族党所在的方位去站。说明这时陈国的国人首先重视的是他们所有的田地,同时已有失去田地而成为“无田”的了。 |
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
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
吴国趁越王允常去世之机伐越,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中箭,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 |
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
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在鲁国不能得志的孔子,怀揣重建一个东周的抱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 |
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葬允常于会稽木客,世称“木客大冢”。 |
齐赠歌舞美女予鲁,鲁定公及季桓子遂三日不听政。时任鲁国大司寇孔子,自此离鲁周游列国。 |
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
孔子出任鲁国的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摄相事, 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齐献演乐舞,奏宫中之乐,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孔子计划毁去三桓所有封邑的围墙,削弱三桓的势力。这一行动触犯了三桓的利益,在君权早已旁落的鲁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
阳虎谋取季孙氏家主地位的行动失败,出逃晋国。 |
秦哀公去世,葬于车里北。其子秦夷公早死,秦夷公之子秦惠公继位。 |
鲁国权臣季平子为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 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
吴军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郢。楚昭王逃亡云梦泽,受“盗”攻击,后逃奔到随,楚几乎亡国。楚大臣、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认为伍子胥倒行逆施,于是向秦国求援。秦哀公认为楚王无道,不应救援,于是敷衍申包胥。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水食不进,痛哭七天七夜,秦哀公大为感动,为申包胥赋《秦风·无衣》,派子蒲、子虎帅兵车五百辆救楚,申包胥向秦哀公叩头九次表示感谢。 |
秦将子蒲、子虎率军至楚,在稷地与楚军会合,在沂(今河南省正阳县)击败夫概所率领的吴军,子西也率领楚国残军在军祥击败吴军。 |
子期、子蒲率领的楚秦联军攻灭唐国。吴军在雍澨(即司马河,位于湖北省京山市京山县石龙镇境内)击败楚军,但又被秦军击败。 楚军又在麇地(今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境内)和公婿之溪(位于汉水江畔)击败吴军,吴国被迫撤军,楚昭王得以回国复位。 |
春天,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 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 |
吴国借楚国攻击蔡国为由,吴王阖闾联合唐、蔡两国组成联军,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沿淮水攻入楚国,一直挺进到汉水东岸。楚国令尹囊瓦率军渡过汉水,吴军假败,退到柏举。 吴、楚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大战,楚军大败。吴军追击楚军,五战五捷。吴军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楚昭王被迫出奔至云梦(今湖北省云梦县),又逃往郧国,最后逃到随国才安定下来。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于是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复仇。 柏举之战 |
鲁国公输班出生,或称鲁班,一生致力于工程技术和制造艺术,被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
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员迎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
吴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飅地。 |
伍子胥逃到吴国后,推荐专诸给公子光,刺杀了吴国国君,辅助公子光成了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伍子胥进行改革:制定法律,将先进的成文法引入吴国;选任贤能,推荐军事家孙武来改革军事;奖励农商,开发太湖流域,使吴国仓廪丰实;修筑城郭,其修建的姑苏城千年不倒。 吴军开始大举进攻楚国,此后几年间,已在晋楚争霸中被拖垮的楚国无力应对。 |
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
冬天,赵鞅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滨修建城防工事,同时,向晋国民众征收“一鼓铁”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
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
吴国大夫伍子胥伐楚还师后,奉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今江苏苏州)。即扩建今苏州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23.9公里),名为“阖闾城”,据《越绝书》记载,阖闾都城建筑有大城、小城。大城周四十七里之多,有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亦八;小城周十二里,有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城内水道、陆道皆具规模。 城北靠仆射山、胥山、虾笼山等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临太湖,是以控制楚、越两国之入侵,以保吴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