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106108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在欧阳修的大力举荐下,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苏轼参加了“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的考试,作了《王者不制夷狄论》等六论,“文义粲然,时以为难”。殿试时,苏轼又凭借《御试制科策》考入第三等。这是宋代考试的最高等级。考试结束后,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及签书凤翔府判官。 十二月,苏轼到达凤翔开始为官。 |
父亲苏洵带着已经娶妻的苏轼、苏辙兄弟北上前往当时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按照当时的规定,参加科举一般要经过三级考试:第一级称为“府试”或者“州试”,考取后还要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称为“省试”。最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当时最高一级的考试。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凭借满腹的才学在三级考试中都很出色。 |
46岁的宋仁宗在新年接受百官朝拜时突然发病晕倒,连日昏迷不醒,过了一个月宋仁宗才康复。 |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 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于二十一日酉时动工造桥,实际上花了6年零8个月建成屹立在洛阳江入海的喇叭口上。 桥长360丈,宽1.5丈,有47个桥孔的长石梁桥,共花费了1400万文钱。 造桥时,首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估计这条石堤长500余米,宽25米左右,高3米以上。这种桥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它为“筏形基础”。然后再在矮石堤上,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砌筑桥墩。为了使桥基或桥墩的石块连成一体,不再用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连结的办法,因为铸铁件很快会被海水腐蚀,而是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贝壳类软体动物——牡蛎,利用它附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的特点,把松动、散砌的石块、条石胶聚成一体。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别开生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不准在万安桥附近捕捉牡蛎就成了历代沿用的一条法律。最后,又利用潮水的涨落,把重达7~8吨的石梁一根接一根地架设到桥墩上,把桥建成。 因此,万安桥也开创了浮运架梁的纪录。 |
在请求改调颖州(今安徽阜阳)获得朝廷的准许后,范仲淹坚持带病从青州(山东益都)前去赴任,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 |
耶律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
二十二日夜里,四名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四人从崇政殿出发,“杀军校,劫兵仗”,接着又蹿上延和殿的房顶,一路闯到宋仁宗当时所在的福宁殿。曹皇后安排当夜在宫内值守的宦侍全都上阵杀敌,延缓这伙贼人的攻势,内侍都知王守忠率兵入宫平乱。 |
北方大旱,河北受灾严重,百姓死者十之八九 |
曾经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 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庆历变法失败。 |
李元昊向宋称臣,宋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并赐予西夏白银7万多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庆历和议 |
宋仁宗在召对中,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执政大臣马上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 范仲淹、富弼二人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
宋朝答应在澶渊之盟所定之外每年增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其中一半用以替代关南租赋,一半用以答谢辽朝对西夏的约束。 |
辽朝派使者质问宋对西夏的战事,勒索关南之地,并威胁将兴兵伐宋。 |
交子币值改为5贯与10贯两种,而固定的币值采用印刷。 交子最初是分界发行,一界两周年,横跨三个年度,到时回收。这当然与交子的纸质有关。 |
赵祯生下次子赵昕,赵曙被送还。 |
十一日,李元昊称帝,以兴庆府(今银川)为都城,建国号大夏,或自称白上国、大夏国。 因其统治区地处黄河以西,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和陕西、青海、内蒙的小部分,其国都为兴庆府(治今宁夏银川市),后改名中兴府。 历史上称其为西夏。 西夏是多民族国家,党项人为统治民族,但又联合汉人、吐蕃人、回鹘人等的上层,可称是蕃汉联合政治。 |
李元昊叔父,左厢监军使嵬名山遇因劝李元昊勿进攻宋朝事不被采纳,遂叛逃宋朝后又被执送回西夏,李元昊将其父子一族尽皆处死。 |
十九日卯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通义州(今四川眉山城)的一家书香门第。 |
党项大军(羌族的一支)在肃州(今酒泉)与回鹘决战,回鹘大败,党项人攻陷了肃、瓜、沙三州,占领了河西地区。 |
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 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又称为蕃书或蕃文。 西夏文刻《孙子兵法》 |
已经出居瑶华宫的郭氏不幸染病,宋仁宗让内侍阎文应带着医官前去诊治,结果阎文应暗中指使医官“以药发其疾”,导致郭氏病情恶化,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四岁。 |
赵曙(3岁)第一次被接入宫中,由曹皇后抚养。 |
萧耨斤和辽兴宗耶律宗真去行宫消暑,萧耨斤的亲信都留在中京。辽兴宗耶律宗真见时机成熟,先找借口扣押了萧孝先,逼他招供废立阴谋,接着带着500名亲兵包围了行宫。耶律喜孙带人直闯萧耨斤的卧帐,杀死她身边的数十名内侍,然后用一辆囚车把她押往了庆州软禁起来,并在第二天下旨废萧耨斤为庶人,萧耨斤集团就此铲除。 |
二十三日,宋仁宗下诏将郭皇后降级为净妃,说郭皇后是自愿入道修行,御赐法名“清悟”。 废黜皇后之议落下帷幕。 |
皇太后刘娥去世尚不足一月,宋仁宗为了摈除太后临朝称制十余年的影响,开启全新的政坛气象,便与宰相吕夷简商议,以“太后所任用”为由,将张耆(也就是当年引荐刘娥入襄王府的张旻)、夏竦等大臣悉数罢免。 |
皇太后刘娥(章献明肃皇后)崩逝(享年64岁,实际掌权11年),宋仁宗赵祯(24岁)亲政 〔宋〕佚名《宋仁宗坐像》 |
夏太宗李德明病死,终年51岁。其子李元昊继位,积极准备建国称帝。 |
诞下宋仁宗赵祯的李氏,在晋封为宸妃的当日,不幸染病身亡,时年四十六岁。 心存顾虑的刘娥(此时已经是皇太后)打算低调处理,并未公开治丧,时任宰相的吕夷简趁着入朝奏事的机会,当着刘娥、宋仁宗的面问及此事,却遭到刘娥的一通抢白:“宰相亦预宫中事邪?”吕夷简反问:“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 |
吐蕃政权“徙居青唐”(治今青海西宁)。 青唐吐蕃曾帮助北宋与西夏相抗,也成为西夏争取和打击的对象。 |
初三,辽圣宗耶律隆绪逝世,时年61岁,共在位49年。 皇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改元景福。 耶律宗真即位初期权力一度被生母萧耨斤掌握,萧耨斤甚至有改立耶律宗真之弟耶律重元之意,幸而耶律重元将母亲的计谋泄露给了耶律宗真,辽兴宗乘出游机会,率近卫军一举铲除了萧耨斤及其党羽的势力。 |
在夏竦等人的请求之下,宋仁宗下诏恢复制举。 |
由范仲淹提议,自1023年开始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五年时间,长达150余里的捍海大堤终于修成,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这条海堰叫做“范公堤”。 |
二十八日,宋朝设立交子务,至此方是世界上首次发行纸币,这可算是铁钱本位制的纸币。 交子币值被定为1贯至10贯铁钱,在发放时临时书填。 |
宋廷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银票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监管银票的印制过程,正式发行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 |
十九日,宋真宗赵恒逝世,赵祯(13岁,赵恒第六子)即位,是为宋仁宗,由皇太后刘娥(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 |
寇準再次罢相 |
宋真宗在祭祀南郊之后“得风疾”,这是宋真宗在寒冷郊外受凉且受到劳累引发的第一次中风。 |
十五中秋节,宋真宗正式下诏,册立赵受益为皇太子,按照太宗朝传下来的惯例,改其名为赵祯,并大赦天下。 |
范仲淹(27岁),连续通过了省试和殿试,登上了进士科。 |
党项占领六谷蕃部的西凉府(凉州),吐蕃的“旧部往往”逃往河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