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108209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永乐城之战 |
苏轼(47岁)贬居黄州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在宋神宗赵顼的主持下,宋朝对官僚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1.颁布《寄禄格》,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官员的品阶和俸禄标准不再需要通过宰相,以阶易官,使官员的职务与职称相符合,实际上也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 2.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恢复唐代三省制。 将宰相的权力分割为左仆射和右仆射,分别负责门下省和中书省,并且皇帝直接向三省官员发布命令,这就让皇帝直接参与到朝政中,从而强化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李秉常导致国内政乱。 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 宋神宗部署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王中正部出河东路,欲一举攻克西夏兴、灵二州。按作战计划,泾原、环庆两路合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会师夏州,再攻怀州,最后四路合攻兴州。宋廷还请吐蕃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先后攻取了西夏的兰州、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但很快西夏军放黄河渠水灌淹宋军营地,又断绝其粮饷之道,又逢大雪,宋军士兵因冻溺饥饿而死者极多,部队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二以上。 宋廷因此下令班师。元丰五路伐夏 |
大理第十二任皇帝上明帝段寿辉在高智升、高升泰父子的压力之下,以自己在位其间灾难频发为由,避位为僧,禅位于自己的从兄弟段正明。 |
二十五日,赵构生母,宋徽宗嫔韦氏出生(比宋徽宗大两岁),南方越州会稽县人。 韦氏和亲姐都是北宋宰相苏颂的侍婢。宋代的婢通称女使,在她们被雇期间,主人往往据有其肉体。韦氏被“携登颂榻,通夕遗溺不已”。苏颂只能放弃了她,并说她必定“甚贵”。其姐当尼姑,带她来到开封,由小武官内殿崇班李从约荐引入皇宫。宋哲宗选二十名处女分赐诸王,韦氏遂入端王邸。她和另一比她小六岁的乔氏,都充当宋徽宗宠爱的郑氏的侍女,“结为姐妹,约先贵者毋相忘”。 |
苏轼在其长子苏迈的陪同下到达了黄州。黄州地处今湖北省东部的长江北岸,北宋时属于偏僻荒凉之地。苏轼的官衔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在名义上说,苏轼得到的是一个闲职,不能参加公事;实质上,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朝廷监视的,是一个特殊的“囚徒” |
大理国权臣,白族先民杨义贞,杀大理国第十二世国王段廉义,自号“广安皇帝”,在位四个月,被高升泰起兵讨灭,高氏立段廉义侄段寿辉为大理国第十三世国王。 |
二十八日,宋神宗做出最后的裁决:苏轼贬居黄州。 其他有关官员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牵连——苏辙因上书营救苏轼,得罪当权者,被贬到高安。与苏轼关系密切的黄庭坚和曾巩等人也都遭到贬谪。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至此告一段落。 |
苏轼入狱后,随即被投入阴暗的牢房。之后的五个多月,李定等人对苏轼进行了百般折磨,逼迫苏轼屈认罪行,苏轼对这些小人严词讽刺,毫不妥协,已做好慷慨赴死的准备。 宋神宗爱惜苏轼的才气,再加之众人的求情,他于十五日颁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苏轼暂时没性命之忧。 |
“乌台诗案”兴起,变法派将苏轼的诗文收集起来,从中断章取义,罗织罪名,其焦点主要集中在苏轼肆意批评新政上。 李定等人轮番向神宗皇帝上书,弹劾苏轼。神宗皇帝在数日内连续收到了四份状纸。 十八日,苏轼被押解到京城。 |
苏轼接到朝廷要他调任湖州太守的诏令。 苏轼在到达湖州任所后,按例上呈给皇帝表谢恩的《湖州谢表》。在谢表中,苏轼写了这样几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和“生事”等词语刺激了一些小人,导致后续的“乌台诗案” |
宋仁宗曹皇后(64岁)去世 |
苏轼接到朝廷要他改任徐州的调令。 苏轼于第二年到达徐州,任期三年。 |
变法派内部出现矛盾。 天上出现彗星,反对派再次以“天变”攻击新法。 王安石再次罢相,出判江宁府。 |
在苏轼的请求下,朝廷下达了转任密州知州的诏令, 十一月,苏轼到达密州任所,任期为两年。 |
宋廷颁行了“将兵法”,在全国禁军中派出将领,负责训练军队,并驻守各地军事重镇,以代替原来的更戍法和将兵分离的情况。 |
郑侠将灾民涌入开封的情景绘成画卷《流民图》,假以密急情报名义呈递赵顼,声称只要赵顼看他的画卷,并采纳他的建议,十日内天不降雨,就将他斩首。 赵顼阅览后十分震惊,暂停青苗、免役等18项新法,不久果有大雨。 赵顼将《流民图》示以王安石,王安石一边上章辞相,出知江宁府,一边将郑侠治罪。 |
全国大旱,大量灾民涌向开封等大城市,反对派便以“天变”攻击变法。 开封官员、王安石的学生郑侠曾对王安石直言青苗、免役、保甲、市易等法诸多不便,王安石不予回应。 |
苏轼到达杭州,出任杭州通判,任期三年。 |
宋神宗时,王韶上“平戎三策”,说“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由王韶主持熙河开边。 吐蕃腹地熙河、青唐落入北宋朝手中,羌人俞龙珂率部属十二万内附,为了表示忠心,俞主动提出,“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乞赐姓包氏”,神宗依他的心愿,赐姓包,赐名顺。包顺遂引导王韶深入诸番部。 |
王安石与韩绛同日升任宰相。 |
宋朝撤销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将其职权收归中书。 |
制置三司条例司颁行“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官府和农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熙宁变法 |
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青苗法”,也称“常平新法”,以相当于国家储藏粮食的货币总价值的钱财为本,每年两次向缺粮农民发放生活与耕种的贷款,收取20%—30%的年息,本息随同每年夏秋所纳农业税一并缴还。 熙宁变法 |
制置三司条例司颁行第一个新法“均输法”。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周转经费,由发运使根据京师库藏和各地物资的实际情况,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由政府运往各地出售,从而节省国家开支,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物价,减轻农民负担。 熙宁变法 |
赵顼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变法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后由韩绛接任。 熙宁变法 |
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要求其提供具体的政治改革方案。 |
初八(1月25日),宋英宗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36岁,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 太子赵顼(20岁)继位,是为宋神宗。 |
苏轼在凤翔共任职四年,任满返回京城,宋仁宗已经去世,在位的宋英宗早就赏识苏轼的才学,想提拔他为翰林,但由于受到宰相韩琦的阻挠,只获准在史馆任职。 |
二月起就重病不起。 二十九日,宋仁宗赵祯在东京福宁殿驾崩,享年54岁。 谥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 |
赵祯的健康问题常常引起大臣们的不安,范镇、韩琦、司马光等人纷纷进言,劝赵祯早立皇储,以免一旦辞世,引起宫廷祸乱 被逼无奈的宋仁宗下诏立濮王赵允让(宋仁宗堂哥)第十三子赵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 |
在欧阳修的大力举荐下,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苏轼参加了“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的考试,作了《王者不制夷狄论》等六论,“文义粲然,时以为难”。殿试时,苏轼又凭借《御试制科策》考入第三等。这是宋代考试的最高等级。考试结束后,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及签书凤翔府判官。 十二月,苏轼到达凤翔开始为官。 |
父亲苏洵带着已经娶妻的苏轼、苏辙兄弟北上前往当时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按照当时的规定,参加科举一般要经过三级考试:第一级称为“府试”或者“州试”,考取后还要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称为“省试”。最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当时最高一级的考试。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凭借满腹的才学在三级考试中都很出色。 |
46岁的宋仁宗在新年接受百官朝拜时突然发病晕倒,连日昏迷不醒,过了一个月宋仁宗才康复。 |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 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于二十一日酉时动工造桥,实际上花了6年零8个月建成屹立在洛阳江入海的喇叭口上。 桥长360丈,宽1.5丈,有47个桥孔的长石梁桥,共花费了1400万文钱。 造桥时,首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估计这条石堤长500余米,宽25米左右,高3米以上。这种桥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它为“筏形基础”。然后再在矮石堤上,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砌筑桥墩。为了使桥基或桥墩的石块连成一体,不再用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连结的办法,因为铸铁件很快会被海水腐蚀,而是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贝壳类软体动物——牡蛎,利用它附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的特点,把松动、散砌的石块、条石胶聚成一体。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别开生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不准在万安桥附近捕捉牡蛎就成了历代沿用的一条法律。最后,又利用潮水的涨落,把重达7~8吨的石梁一根接一根地架设到桥墩上,把桥建成。 因此,万安桥也开创了浮运架梁的纪录。 |
在请求改调颖州(今安徽阜阳)获得朝廷的准许后,范仲淹坚持带病从青州(山东益都)前去赴任,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 |
耶律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
二十二日夜里,四名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四人从崇政殿出发,“杀军校,劫兵仗”,接着又蹿上延和殿的房顶,一路闯到宋仁宗当时所在的福宁殿。曹皇后安排当夜在宫内值守的宦侍全都上阵杀敌,延缓这伙贼人的攻势,内侍都知王守忠率兵入宫平乱。 |
北方大旱,河北受灾严重,百姓死者十之八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