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171108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十三日子时,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弘历(此后的乾隆皇帝)生于雍亲王府,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
二十一日,册封皇三子多罗贝勒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皇四子多罗贝勒胤禛为和硕雍亲王。 皇五子多罗贝勒允(胤)祺为和硕恒亲王。 皇七子多罗贝勒允(胤)祐为多罗淳郡王。 皇十子允(胤)䄉为多罗敦郡王。 皇九子允(胤)禟、皇十二子允(胤)祹、皇十四子允(胤)禵俱为固山贝子。 |
年羹尧(31岁)就任四川巡抚 |
康熙皇帝又恢复了胤礽皇太子地位,但胤礽变本加厉地进行抢班活动,皇子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
康熙皇帝命胤禔保驾和看守废太子胤礽,胤禔奏称“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激起康熙皇帝的愤怒,说他“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 十五,胤祉揭发胤禔的厌胜事,康熙皇帝遂将他革爵,严行圈禁。 |
立了第二子胤礽为皇太子后,康熙皇帝的35个皇子多数长大成人,他们分树党羽企图夺取胤礽皇太子之位,进行了争夺嗣皇帝的阴谋活动。 夏天,康熙皇帝出巡塞外,命胤礽、胤禔、胤祥等皇子从行。胤礽每当夜晚就围着皇帝的帐篷转,从缝隙窥视父皇的动静。康熙皇帝很警觉,预防发生谋害于己的政变,他说:“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初四,康熙皇帝召集诸王及副都统以上大臣,宣布皇太子胤礽罪状:“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不堪接替太祖、太宗、世祖创立的基业,将其废黜,并加监禁。同时诛杀索额图之子格尔芬、阿尔吉善等人。 |
给事中王懿疏参胤礽党人步军统领托合齐欺罔不法,康熙皇帝命其面奏,实际上是给皇太子胤礽的警告。 |
泸定桥始建,第二年四月建成。康熙帝玄烨对它甚为重视,亲笔题名,并在桥东头立了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在桥东和桥西分别铸造了长约一米的铁犀牛一头和浮雕蜈蚣一条。 泸定桥净跨100米(铁链跨长101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采用13根铁链作为承重索,其中底索9根,上面覆盖木桥面,桥面横纵木板之间留有很大空隙,符合现代吊桥抗风的布置。余下4根分列两边,作为扶手。铁链悬挂空中,两头锚系于两岸桥台后面。每根铁链长39丈多(合127.45米),重1.6吨多。 |
禁采新矿,避免聚众 |
康熙皇帝将御稻种移植至承德避暑山庄,试种成功。 承德位于长城以北,白露以后种稻,无成功先例。但是御稻种是在白露之前成熟,故能够种植成功。 把水稻的种植推广至长城以北,这是康熙皇帝在农业方面作出的贡献。 |
康熙皇帝以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举国俱系受朕深恩之人,若受恩者半,不受恩者半,即俱从尔矣”为罪名,将他囚禁致死。 胤礽太子党首领索额图(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是索额图的亲侄女)被铲除。 |
张廷玉(29岁)在考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
鄂尔泰一年前考中举人,但突然放弃了学业,袭佐领世职,进宫当了一名正五品的三等侍卫 |
年羹尧(22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
康熙皇帝特别注意治理经常改道泛滥的浑河,因为浑河关系到京师(北京)的安全问题。 浑河工程竣工,康熙皇帝亲自改名为“永定河”。 |
4日,噶尔丹在科布多地区布颜图河边的阿察阿穆塔台地方病亡。 |
张廷玉(26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其父张英奉命为总裁官而回避不试。 |
康熙皇帝又进行了对噶尔丹的第三次亲征。 当时,康熙帝在各部族中的分化瓦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噶尔丹四面楚歌,困难到“居无庐(帐幕),出无骑(马),食无粮”的地步。 噶尔丹的儿子到哈密逼粮,也被当地维吾尔族人擒送清营。 原先追随噶尔丹叛乱的亲信们,也摄于清军的威力,望风投降。 |
清西路军在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下,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之妻阿奴阵亡,噶尔丹率数十骑遁。 6月,噶尔丹部将丹济拉偷袭翁吉(今蒙古阿尔拜赫雷东南),企图劫夺军粮,被清军大败。 昭莫多战后,噶尔丹的处境十分困难,部众四散逃亡。 |
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命将军萨布素率兵出东路迎头截击、命大将军伯费扬古率兵出宁夏为西路,断绝噶尔丹的退路,自己则亲率劲旅为中路,以三路清军约期夹攻,一定要彻底根除噶尔丹的势力,以绝后患。 |
噶尔丹又率三万人马沿克鲁伦河大举南犯,并扬言他背后有沙俄撑腰,已经从俄国借了六万鸟枪兵。 |
康熙皇帝患疟疾,中国首次采用西药金鸡纳 |
康熙皇帝再次起用靳辅,复职不到一年也因积劳成疾和精神上的打击,死于任上。 |
噶尔丹派人到北京,向康熙帝“请安进贡”,表面上虽“词调恭顺”,实际上是想麻痹康熙。 康熙一眼就看穿了噶尔丹的阴谋,他指出:“噶尔丹不可信任,如果不加防备,万一有事就要后悔。” |
天主教禁令取消 |
多伦诺尔会盟,外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
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为实现统治蒙古诸部、割据西北的政治野心,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向外蒙古三大汗发起进攻,逼三大汗南逃,兵锋直指内蒙古,到达乌兰布通,该地区距北京仅七百里,康熙皇帝下令裕亲王福全、 恭亲王常宁迎战准噶尔。 初一,准噶尔与清军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克什克腾旗境内)交战。 噶尔丹军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环列为营,名为“驼城”。士兵依托箱垛,发射弓矢。 清军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摧毁驼城。激战竟日,以双方士卒肉搏为止。噶尔丹仅率数千人逃回科布多。 |
康熙皇帝于征讨噶尔丹归途中生病,想念胤礽,命其驰驿来见,但胤礽见病中的父皇,“略无忧戚之意”,康熙因而认为他“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当即令他先回京师。 |
噶尔丹步步向东南进逼,甚至把他的军队推进到距北京只有几百里的地方。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 |
7日,清俄签定《尼布楚条约》,内容包括: 确定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河、岭以北属俄国,以南属中国; 拆毁雅克萨的侵略据点; 在中国境内的俄国人,在俄国境内的中国人,仍留原处,不必遣还; 两国人民凡持有护照者,准许贸易往来。 《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俄国撤出满州北部。 |
春,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进攻,逼得喀尔喀蒙古人民向南迁逃。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
御史郭琇诬告靳辅治河九年无功,康熙皇帝误认靳辅卷入党争,被免职。 |
二十五日,孝庄皇太后逝世,享年75岁,谥号“孝庄”。 |
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 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 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如今,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 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 |
在实现以前明代的粮长配额和实行被称为“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后,纺织业达到了原来的生产水平。 |
沙俄侵略军穿过外兴安岭,侵占了黑龙江流域,在强占中国领土尼布楚后,又占领了雅克萨,并在驻地修筑城堡,作为据点。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谈判解决问题,可是俄方却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 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 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声通牒。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 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 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 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瑷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雅克萨之战 |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 当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 雅克萨之战 |
康熙皇帝登泰山 |
月末,康熙皇帝南巡 |
康熙皇帝不顾守旧派官员的反对,宣布取消海禁,开放海外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南京设置海关,粤海关由内务府派任,闽海关由福州将军兼任,浙海关与江海关由该省巡抚兼任,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这些港口贸易。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对外开放,不仅吸引外商前来贸易,也刺激中国商船载货到国外进行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