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187209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十五日(10月16日),慈禧为自己的儿子载淳(17岁)举行了大婚典礼。 |
11日,容闳“幼童海外留学计划”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出发,赶赴美国。史称“幼童出洋”。 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后来逐步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做出了贡献。 |
李鸿章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第一个民用企业 |
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规定互相承认外交使节在对方国家的常驻和领事裁判权。条文中还规定,“两国领土均以礼相处,互不侵犯,以求永久安全”。 |
在外交家容闳的多年倡议、奔波和曾国藩、李鸿章的鼎力相助下,选派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的计划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恩准。按曾国藩、李鸿章的奏折和容闳所拟的派遣留学生章程,暂定留学生总人数为120人,分四批出国,每年遣送一批,每批30人,连续派遣四年,每年大约在同一时期放洋。 |
因阿古柏势力延伸到天山北路后,沙俄突然出兵伊犁,声明在中国恢复该地区秩序前将维持军事占领。 |
美国经济陷入不景气,来自广东西部的贫困地区的大量移民,从事价格低廉的非技术性劳动或体力劳动,造成了爱尔兰移民下层工人的失业和工资降低,各地出现了排斥中国移民的动向并发生了暴动。 |
发生天津教案,群众怀疑教堂拐骗儿童,包围教堂并打死了开枪的法国领事丰大业等二十四人。 对此法国派出军舰到天津湾,强硬要求惩罚地方官。 奕䜣明知“曲在洋人”,却在法国等列强的要挟下,一再迁就,息事宁人,清朝派出谢罪使的同时,还命令直隶总督曾国藩处理此事。 曾国藩处死了与此事无关的消防队员以平息事态,他所说的“即使外国人有过错,也不能在公文中记载。此乃对外国人怀柔之法”传到外界,反而激怒了人们。 |
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国、英国、俄国、法国、普鲁士等国,是为中国使团首次出访国外。 |
12日(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
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 |
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
四川酉阳县人民不堪教会欺凌,数百人奋起捣毁教堂。酉阳教案 |
7日,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时年42岁。 |
十六日(7月19日),曾国藩攻南京,太平天国灭亡(历经14年) |
1日(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51岁),洪天贵福即位 洪秀全于弥留中下达了最后一道天王诏旨“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 |
奕䜣同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新疆大片领土割给沙俄。 |
十三日,施琅登上台湾岛,郑经次子郑克塽投降 十五日,进行受降仪式 |
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太平军据骆秉章奏稿有三四万人。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 三日后,在大渡河东线防御的清兵来到对岸,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 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 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
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
清政府决定和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商议购买英国战船及各种火器,募集外国水手军官。所需费用则按赫德之议,在各地海关税款中拨用。经过两广总督劳崇光的谈判,决定以白银六十五万两购买七舰,并委托时在英国之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Lay Horatio Nelson)在英国购买及招募人员。 李泰国在英国得到政府的批准为中国成立舰队,并以曾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到华参战之阿思本上校为舰队司令。为避免引致英国国内的压力,向外称舰队是为清政府缉捕海盗,更称之为英中联合舰队。 |
一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 二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 三日,命奕訢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 七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八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 |
二日夜,肃顺在护送咸丰皇帝梓宫回京途中,于密云被捕,随后下狱。不久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辛酉政变 |
二十六日,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后行。 |
三十日,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和恭亲王奕訢(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弟)解除八位顾命大臣,开始垂帘听政。 |
十五日(8月20日),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 十六日(8月21日),咸丰皇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等“顾命八大臣”,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十七日(22日)清晨,咸丰皇帝病逝,庙号文宗,其后葬于清东陵定陵。 |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
2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
25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随即撤出北京。 |
1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俄罗斯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即承认被俄罗斯割占的乌苏里江和太平洋之间沿海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合法化。 |
5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 6日,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并发起了抢劫。 7日,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 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 18日,英军一意孤行,私自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 19日,圆明园全园被侵华英军烧毁。 火烧圆明园 |
六日,由两万兵力和两百只军舰组成的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郊外清初康熙皇帝建造的皇家宫苑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 七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大肆掠夺珍宝。同时,为掩盖他们的掠夺行为,竟彻底烧毁了圆明园。 |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颁布了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资政新篇》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以天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
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到达天京。 “须尽快劝说南京方面与洋人合作,否则迟矣” 不到一个月,洪秀全就封洪仁玕为干王。 洪仁玕 |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退兵后,清政府再度变得强硬,发生了天津驶往北京的英国舰队被清军击退的事件。 |
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 条约包含了开设通商口岸、允许传教、协定关税、赔偿赔款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
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附近的大沽炮台 |
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法联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
天王洪秀全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将自己的两个哥哥封王,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