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19070002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毛泽东(14岁)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间替父亲记账。虽然辍学,仍继续读书,读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书籍,常常读到深夜。有一天忽然想到,小说书里有一点很特别,主要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这一点困惑不解。后来逐渐发现小说中颂扬的都是人民的统治者,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 这期间,毛泽东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了一些书,有一本是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一本为改良主义者冯桂芬所著《校邠庐抗议》。毛泽东读了这些书,开阔了视野,萌发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 同一年,由父母作主,毛泽东(14岁)娶罗氏(18岁)为妻。在他们结婚一年多后,罗氏因病去世。 |
清政府派驻德公使孙宝琦前往德国上任,蔡元培认识孙宝琦的弟弟孙宝瑄,于是请求他在哥哥面前疏通,谋求一个使馆职员的身份好去留学。 孙宝琦知道以后,慷慨地答应每月资助蔡元培三十两银子用作留学的费用,而且不需要去当使馆职员,让他专心学习。 商务印书馆这时候也跟蔡元培商量好,如果他在海外的时候定期帮忙编撰教科书,就会付他每月大约百元的酬劳。 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蔡元培把一切安排妥当以后,就跟着孙宝琦,踏上了德国留学之路。 |
春,蒋介石经军校选拔,注册进入东京振武学堂 |
春,同盟会东京本部派刘道一、蔡绍南回国“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准备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回到湖南,召集在长沙的革命党人蒋翊武、覃振等和会党首领龚春台等共三十八人举行会议,决定发动浏阳、醴陵、萍乡一带的会党和士兵举行起义。 蔡绍南联络龚春台等在萍乡上栗市以洪江会为基础,吸收哥老会等,组成“六龙山号洪江会”,筹划起义。 12月4日起义爆发,两万余人手持土枪土炮、大刀、锄头,向上栗市进发,清军望风而逃。接着,洪江会主力所在的浏阳、醴陵也先后发动起义,与上栗遥相呼应。 12月11日,起义在湘、赣两省军队袭击下失败,蔡绍南在转移途中被捕牺牲,龚春台转入地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才在长沙参与起义。 刘道一于12月下旬在长沙被捕,12月31日英勇就义。 |
秋,毛泽东(13岁)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毛宇居。在这所私塾里,继续读四书五经,并开始练习书法。毛泽东不很喜欢读经书,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曾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 |
春天,蔡元培离开上海回到故乡,在绍兴学务公所担任所长,希望能推动绍属八县的教育事业发展。 他想办一所师范传习所来讲授科学知识,但在筹款时屡屡受到阻挠,于是又愤然辞职。 |
孙中山的同盟会在重庆建立了支部 |
蒋介石在浙江1000多人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60位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的一员。 |
27日,蔡元培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他积极开展工作,继续发展会员加入,其中就包括黄炎培和周怒涛等人。 |
顾维钧开始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生活。 |
20日,在孙中山的倡导下,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发展为更完善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由全国性统一政党领导的新阶段。 |
汪精卫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 |
二十九日(8月29日),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下,由梁诚出面与美华合兴公司议定:清政府以675万美元将粤汉铁路赎回,由三省各自筹款分段修筑。标志着粤汉铁路建设的最终结束。 |
30日,孙中山邀约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学生和日本志士70余人,在东京赤坂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 会上,孙中山首先做了关于革命理由、形势和实行方法的演说,并被推举为会议主席,主持讨论新团体的名称和宗旨。最终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并决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宗旨,阐明“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
蒋介石乘船东渡日本,可帝国军官学校和中国的军机处有个协议:中国来的学生只有属于由清政府推荐的才准予注册入学,所以于当年冬天返回了家乡。 |
春,毛泽东(12岁)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周少希。 |
寒假,陈寅恪就因患脚气病再次回国调养。至此,陈寅恪为期近四年的日本留学生活彻底画上了句号。 |
蔡元培不再担任女校校长的职务。 但为了等到一个发动革命起义的好时机,蔡元培一直在聚集力量,他在参加暗杀团的同时,还参与了发起光复会的活动。 |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自此,历经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
日本驻满洲军司令官向清政府北洋大臣通报说,十二月初九日在三岔河击败俄国军队中,有华兵混入为俄军向导,查系新民张作霖所部。 对于这种诬陷,张作霖亲自给盛京将军写呈子,陈述自己那天去彰武剿匪的情节,分析对方诬陷的理由和原因,并请新民知府增韫和交涉局查实,并电达外务部、北洋大臣,澄清了自身清白。 |
蔡元培在上海与龚宝铨、陶成章等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被推为会长。 |
8日,顾维钧还未从圣约翰书院毕业,就与几个同学一起乘坐“蒙古”号(Mongolia)轮船离开上海赴美国留学。[插图]虽是自费留学,但他与湖北省的官费生同行,由圣约翰的前辈学长、担任湖北留美学生监督的施肇基带队。 |
22日,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 他五岁进私塾发蒙,学名邓希贤;六岁进入望溪乡初级小学堂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
官府决定给张作霖部队官饷以后,依据当时招抚承诺,官府应将兵勇带的武器由官家作价收购。张作霖却向官府提出将自己花钱购买的85支枪无偿归公使用,这是张作霖向上司表现的一种方式。 |
29日,陈伯达出生于福建泉州市东北方惠安县岭头村。(一说11月5日) |
蔡元培回到爱国女校,重新担任校长的职务。由于分身乏术,他辞去了《警钟日报》的主编职务,交给了汪允宗。 |
十二日(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邓先圣)诞生于四川广安城协兴乡姚坪里(今牌坊村),他是邓绍昌与第二个妻子淡氏的长子。 |
增韫请示将张(张作霖)部列入经制兵,开始食官饷。张作霖一跃而成了清军正式的营官。 |
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她是父亲林长民和母亲何雪媛结婚八年后的第一个孩子。 |
23日,王明出生于当时的安徽省六安县六区金家寨镇下码头。 金家寨 |
3日,日军占领大连 日本陆军于4月30日集中优势兵力渡过鸭绿江后,5月1日占领九连城。5月6日,日军占领凤凰城。俄军在南满共有10.2万人,但是满洲陆军总司令库罗巴特金却采取消极退守的行动。10日,日俄连日战于金州瓦房店。 5月5日,日军第二军在奥保巩统率下于辽东半岛金县猴儿石登陆,几乎没有遇到俄军的抵抗就占领了金州外围。金州地处辽东半岛狭窄地带,是陆上通往旅顺大连的咽喉,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日军用重型榴弹炮轰击旅顺港内的俄军战舰 |
秋,毛泽东(11岁)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塾师毛咏薰。 |
夏,陈寅恪假期回国返南京。回国不久,就与其五哥陈隆恪同时考取了官费留日生,并于这年晚秋再度赴日,同行者有李四光、林伯渠等人。 |
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大乡东大村的一户农家。他的父亲张鸿恩,有良田30亩,算是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经济富足,家庭和睦,张灵甫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无忧无虑地成长起来。 |
新民知府将张作霖所部与新民街巡捕队合并为巡防马步游击队,共计485人,其中骑兵两哨,步兵三哨。 张作霖升任管带,相当于营长,张景惠任帮带(副营长),汤玉麟、张作相等分任哨长(连长)。 |
清政府制造震惊中外的 《苏报》案,章太炎被捕,邹容入狱。爱国学社因与《苏报》关系密切,受到牵连,被迫解散。 尽管爱国学社存在时间短暂,但爱国学社培养了大量革命志士,如黄炎培、邵力子等,他们后来多参与了辛亥革命。 孙中山曾评价这一事件促使民气大壮,推动了华侨革命意识的觉醒。 |
《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原本经营平淡,后由陈范接手。转变的关键在于陈范受到中国教育会和蔡元培的影响,并聘请章士钊为主笔,言论日趋激烈,成为鼓吹革命的重要阵地。 5月,《苏报》刊登了一系列激烈文章。其中,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2月撰写)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辩菽麦"; 邹容的《革命军》(5月末在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 则旗帜鲜明地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响亮地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并详细阐述了共和国的具体方案。这本书文笔浅近,慷慨激昂,极具鼓动性。 章太炎在1903年6月的《苏报》上发表了《序<革命军>》,盛赞其为“义师先声”。不久,《苏报》又刊登了章士钊等人的推荐文章,使得《革命军》名声大噪,风行海内外。这些言论对清政府的统治权威构成了直接挑战,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工部局,于1903年6月29日查封《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原本已经藏匿起来,但出于义愤,于7月1日主动前往巡捕房投案。 由于《苏报》馆设于上海公共租界,清政府不能直接抓人,遂6月,以原告身份向租界会审公廨控告章太炎、邹容等人。这场诉讼中,清政府是原告,章太炎、邹容等是被告,双方均聘请了律师,这在当时非常罕见。清政府曾强烈要求将章、邹等人引渡至南京审理,意图重惩。 但租界当局,特别是英国方面,出于维护租界治权及其他考虑(期间北京发生记者沈荩被清廷杖毙事件,引发中外舆论谴责),拒绝引渡。最终,1904年5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2年。 邹容在刑期即将结束前,于1905年4月3日在狱中病逝。章太炎则于1906年6月29日刑满出狱,当晚即赴日本,继续投身革命活动。"《苏报》案"虽然使《苏报》被封、章邹系狱,但借助案件本身的轰动效应及外媒的报道,革命思想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反而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威信。 |
四川出身的日本留学生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一书,成为超过100万部的畅销书。 他认为革命才是贯穿世界的进化法则,中国要在20世纪生存就必须进行革命。而且,“我中国人之奴隶于满洲、欧美人也,非满洲、欧美欲奴隶之,中国人自乐为奴隶耳”,主张中国要进行革命就必须除去这种奴隶的根性。他还呼吁学习独立战争胜利的美国,驱逐满洲皇帝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中华共和国,并在末尾高呼“皇汉人种革命独立万岁!” |
南京江南陆师学堂的31名退学学生在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下加入了爱国学社。当时爱国学社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日渐增大,在读的学生已经增加到150多人。 同年被浙江杭州求是大学堂无理开除的80多名学生退学后,也想仿效爱国学社自建民塾,所以邀请蔡元培进行指导,但蔡元培因为太忙无法到现场,只能在《苏报》上撰文表示支持。 爱国学社在当时兼任了教学和革新的双重任务,是时代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几乎算是国内唯一的革命机关了。 |
沙俄单方面撕毁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向清政府提出“七项要求”,打算永远占领东三省。 其中,最无理的要求是“如果中国任命外国人主持行政机构,要交给俄国人管理;由俄国人管理东北、蒙古、新疆的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