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55710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被贬为略阳公并幽禁一个月后,宇文觉被宇文护杀害,年仅16岁。 |
宇文觉身边的宫伯乙弗凤,准备由宇文觉设御宴招待群臣,乘机除掉宇文护,此事又被宫伯张光洛告密给宇文护。 宇文护派领军尉迟纲进宫,通知乙弗凤等去商议国事,等他们一到,便活捉生擒。接着下令撤销了宫廷宿卫,宇文觉发现形势不妙,忙命宫女太监操起兵器自卫,宇文护派柱国贺兰祥逼宇文觉退位,废为略阳公并幽禁,杀了宫伯乙弗凤、军司马孙恒等。 宇文护将李植交给了其父亲李远处理,但李远带着儿子来向宇文护求情,惹恼宇文护,立即杀掉了李植和几个弟弟,随后又逼迫李远自杀。 |
废黜孝闵帝宇文觉后,宇文护因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不敢自立。乃遣使到岐州迎宇文毓(24岁,宇文泰的庶长子)继位。 九月二十七日,宇文毓抵达京城。 九月二十八日,即天王位,赦免天下囚犯。 |
在宇文护(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第三子)的扶持下,宇文觉(宇文泰第三子,也是唯一的嫡子)接受西魏恭帝拓跋廓的禅让,正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 西魏就此被北周取代。 |
初四,北巡途中的宇文泰卒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时年50岁,葬于成陵(今陕西省富平县北),谥号文公。 |
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 北齐校书图 北齐 杨子华 |
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晋公宇文护把持朝政,赵贵自认为是六大柱国之一,元勋重臣,对此愤愤不平,便与独孤信策划杀死宇文护。 到了约定日期,赵贵准备动手,独孤信却制止了他。 不久,被盐州(今陕西定边)刺史宇文盛告发,宇文护先发制人,在赵贵入朝时将其诛杀。 宇文护对独孤信,只是以同谋罪罢免其职务,但仅仅十多天后,就逼令其自杀。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呈球体8陵26面,其中有14个印面镌刻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十四面印文内容不同,用途各异,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1981年旬阳县出土 |
西魏恭帝法门寺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
西魏大军南下,杨坚作为副帅,与柱国于谨等人一起攻下了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梁武帝第七子)(46岁),全取荆襄之地。 萧绎知道大势已去,竟怪罪起这些书来,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下令在藏书阁放火,将搜集到书籍十四万卷付诸一炬。 宇文泰下令立梁武帝的孙子萧詧为帝,建都江陵(今湖北荆州),是为后梁,也称西梁。 |
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 |
陈霸先、王僧辩杀侯景,侯景之乱结束 萧绎即位梁元帝 |
初一,恰巧日蚀。高欢在垂死之时叹道:“日蚀为了我吗?死亦何恨!”不久薨逝于晋阳家中,时年52,葬在义平陵。 |
十三日,杨坚出生在同州(今陕西大荔)般若寺内。 |
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 |
高欢动员十万人,拆洛阳宫殿木材,运抵邺地建造宫城,继而凿渠引漳水周流城廓。 高欢修建的新城,称为邺南城。邺南城与邺北城一同使用。 |
高欢嫌旧邺城(即邺北城)过于窄隘,便动员数万人,在北城南边营建新宫。 |
十五日(535年2月),宇文泰以元修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给杀死,改立元宝炬为帝。 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 |
十七日(11月8日),高欢以元修弃国逃跑为由,遥废其帝号,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从此魏分东、西。 |
二十七日(11月18日),高欢将北魏皇帝孝静帝元善见和主要文武官员,以及大量的洛阳居民强迫迁往邺城,并下令由高隆之负责倚靠曹魏邺城的南墙修建了“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的邺南城。 |
高欢击败尔朱氏,在十八日废黜尔朱氏拥立的节闵帝元恭。 同日,高欢之前立的皇帝元朗以自己是远支皇族为由退位。 高欢欲立北魏孝文帝之子、汝南王元悦为帝,因无法服众,只得退而选择元修。 斛斯椿从元修的心腹好友王思政辗转寻到元修,元修道:“这该不是把我出卖了吧?”高欢遂亲自前来陈诚,泣下沾襟。 元修方才入京,二十五日(6月13日)即位于洛阳东郭之外,仪式上采用鲜卑古制(代都旧制),由高欢等七人身蒙黑毡,元修在毡上西向拜天,然后入城。 |
晋州刺史高欢逼近洛阳,政局动荡。北魏皇族诸王大多各自逃生。 元修(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后为北魏孝武帝)逃亡民间,隐为乡农。 |
晋州刺史高欢在信都起兵反抗尔朱氏 |
尔朱荣结集大军,发动反攻,陈庆之虽仍能抵挡,元颢却很快战败,洛阳危急,元颢再度南逃,被杀死于路途中。 陈庆之率残军撤退,不料又逢山洪暴发,南梁军损失殆尽,陈庆之削发剃须扮成僧人,总算逃回江南。 |
陈庆之率军接连攻克睢阳、荥阳等城,元颢立即在途中称帝。 南梁军至大梁,魏守军投降,南梁军直逼洛阳。 尔朱荣所立的北魏傀儡皇帝孝庄帝自知不敌,只得撤退,渡过黄河北逃,留在洛阳的一批北魏宗室率领残余的文武百官迎接自称皇帝的元颢进入洛阳。 元颢接管北魏宫殿,定年号为建武,封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于是北魏分裂,出现两个皇帝、两个政府,而陈庆之将军也同时拥有南梁与北魏两国的官职。 |
北魏孝明帝被母亲胡太后毒死,大将尔朱荣又杀死胡太后与她所立的小皇帝,国内大乱。 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恐怕祸及己身,率其子元冠投奔南梁。 元颢来降,梁武帝大受鼓舞,认为可以利用他成立傀儡政权,使北魏乱上加乱,间接控制北方,于是封元颢为魏王,派出名将陈庆之率兵护送他返回北方。至此南梁直接介入北魏内部的政争,战事再起,局势也变得更加复杂。 |
北魏发生政变,北魏孝明帝被宇文泰废黜,宇文泰立嫡长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魏明元帝。 |
梁武帝萧衍即位,成为南梁的第二位皇帝。 |
趁北魏边区爆发“六镇之变”,梁武帝又一次下令北伐。此时北魏忙于镇压反叛与内部斗争,无力顾及南方边疆,遂使南梁军两年间颇有斩获,攻克52座城池。 |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 |
南梁眼看“浮山堰”大坝后方水位不断升高,准备找个时机放水淹城之际,黄淮平原上的夏季季风雨涌到,短时间内天降大雨,淮水暴涨,浮山堰承受不住,突然崩塌。变出俄顷,坝顶的驻军立即沦为波臣,下游河道两旁的居民也被卷走,总计十余万军民迅速被冲走。 |
梁武帝萧衍为攻下寿阳城,竟然不惜代价,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攻计划。 预备修筑一条高大宽厚的堤防截断淮河,使堤坝后方不断积水,形成一个大型的人工湖,等到水量够多时,掘开堤坝,放水将寿阳城淹没冲垮。 梁武帝下令大量征发徐州、扬州人民,配合军士共二十万人修筑水坝。这条拦河水坝称作“浮山堰”,位于今安徽省五河、明光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处的淮河浮山峡内,完成后长9里,高20丈,基部阔140丈,坝顶阔45丈,坝上种植树木,军队也驻营在此,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据估计,坝后方应该会形成面积约670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 |
胡太后派宋云和慧生一道去西域取经。他们从青海到鄯善,历尽艰辛,由塔什库尔干进入阿富汗,然后转道巴基斯坦,参观了许多佛教名胜。他们向当地国王介绍了中国的周公、孔子、老子等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巴基斯坦流传很广, |
梁武帝为扩展地盘,再度大举出兵北伐,南北双方大军又在长江、淮河之间的战场上展开残酷的争夺战。 此时寿阳城属于北魏,于是变成南梁军百般攻城,北魏军顽强守御,南梁军屡攻不下的局面,战事还是陷入僵持。 |
北魏宣武帝以僧人身份为群臣讲经 |
北魏中山王元英指挥下的北魏军尚未进攻就轻易获胜,当然一路南下,遂包围钟离城。 当时钟离城中守军仅三千余人,但由将军昌义之率领,拼死防守,居然使北魏军长期不能攻克。 南梁援军到达,里应外合,从城内城外夹击,顿兵城下已久的北魏军崩溃,被逼入淮水而死的就有十余万人,浮尸满河,被杀与被俘者又十余万,留下粮食、武器、资材堆积如山,牛马不计其数,南梁北伐取得重大胜利。 |
萧宏对外胆怯,屯兵不进,给了北魏调兵遣将的时间。 北魏援军将到,萧宏才召集诸将会议,准备退军,诸将怒不可遏,军心涣散。 时值洛口地区暴风雨骤至,萧宏胆怯,竟抛弃军队,仅率数骑私自逃走,直接渡江,回到建康才停。 南梁军随即溃散,武器、军需抛弃满地,伤病士兵无人理会,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彻底失败。 |
梁武帝发动北伐,对北魏的进攻,是以夺回淮河以南地区,加大战略纵深,确保南梁安全为目标,双方遂在淮南地区展开大战。 梁武帝派出弟弟临川王萧宏挂帅,南梁的达官贵人都捐出稻谷、金钱作为军费,南梁军器械精新,军容壮盛,北朝人见了都大吃一惊,认为是南朝数十年间没有过的。 北魏闻讯,也派出皇族中山王元英率军迎战。当时防守北魏第一线阵地寿阳城的是降将陈伯之,双方发生接触战后,萧宏命才子型的秘书丘迟写下一封劝降信,就是千古留名的《与陈伯之书》,致送叛将陈伯之,陈伯之接信后就率八千兵马投向南梁。 |
运城盆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海拔330—360米。盆地的大部曾经是一个湖泊,有很厚的食盐和石膏沉积,随着湖水干涸,逐渐萎缩残留于南部中条山前的凹陷带,构成了今天盛产盐硝的解池、硝池等盐湖。河东盐池储量巨大,加工程序简单方便,是当时内陆最大的产盐地,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 北魏政府为了防止客水浸入盐池,解决运盐车辆翻越中条山的艰难,提高运输效率,在盐池与西面的黄河之间开凿了永丰渠(后称姚暹渠)。 这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一条专事盐运的运河,由都水校尉元清主持,动用当地大批人力完成。它基本上是沿战国初年猗顿运河的故迹而开凿的,出湖后,顺涑水河道西行,至今永济市西南。全渠长60公里左右,呈东北—西南走向,大体上成一直线。 |
独孤信出生,独孤信为鲜卑族人,祖籍云中县(今山西原平市西南)。 |
萧衍篡南齐,建立南梁,是为梁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