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60210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杨素和宇文恺受命营造皇陵太陵。独孤皇后入葬后,宇文恺因功被恢复安平郡公的爵位,食邑一千户。 |
独孤皇后去世。 |
隋文帝杨坚立杨广为太子。 |
初九,杨坚废太子杨勇。 |
突厥进犯,杨广率军出灵武,却没有任何俘获而返回。 |
隋文帝下诏要求保护各地的寺院及佛像,对破坏佛像者要处重罪。 |
隋文帝于仁寿宫赐宴王公,席间诏贺若弼作五言诗,所作诗中词意愤怨,隋文帝看后还是宽容了他,并没对他治罪。 |
突厥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
百济王余昌派遣使节进献表文,请求为隋军讨伐高句丽充当向导,隋文帝下诏书告谕他:“高句丽王已经认罪归附,朕已经赦免了他,不能再行讨伐。”朝廷优待了百济的使节,然后遣送回国。高句丽略知一些消息,为报复百济,便出兵劫掠百济的边境。 |
隋文帝征讨高丽水陆两军三十万,强渡辽水时逢雨季,恰遇水灾和大风受阻,军中疫病流行。 汉王杨谅统率的大军出了临榆关(今山海关),正遇上大雨过后的水涝,后勤运输供应不上,军中缺少粮秣,又遇上传染病流行。 周罗侯率领水军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渡海直奔平壤(今朝鲜平壤市),途中也遭遇大风,战船大多沉没。 高丽王高元已得知隋军进击消息,急派使者入朝谢罪,称自己是“辽东粪土臣元”。 隋文帝见此,遂下诏罢征高丽之军。 |
隋文帝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的官职、爵位。 |
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靺鞨(女真族的前身)士卒1万多人,入侵辽西地区(治今辽宁义县西),被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隋文帝恼恨高句丽的侵袭,遂任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水陆两军30万人征伐高句丽。 |
秉智者大师遗志在天台山为之建造国清寺,天台宗盛极一时。 |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陕西武功之行馆,他的父亲李渊时任岐州刺史。 |
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隋文帝巡幸温汤时亲自送他到并州赴任。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隋文帝很宠爱杨谅,特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
仁寿宫建成,宇文恺被任命为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接着又被任命为将作少监 。 后来,仁寿宫成为文帝晚年经常临幸的别宫。 |
隋文帝令右仆射杨素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北营造仁寿宫。 杨素以宇文恺有巧思,奏请他出任检校将作大匠,负责仁寿宫工程的筹划和设计。杨素、宇文恺等人平山填谷,以构筑宫殿,使之“高台累榭,宛转相连”,宫殿区“制度壮丽”,成为极其雄伟的宫殿建筑群。但在营建过程中,杨素等人督役严急,造成大量服役丁夫死亡。很多人疲备不堪,倒地而死,尸体被填入坑中,上面用土石覆盖,筑成平地。死亡者数以万计。 |
贺若弼骄傲自满,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心里很是不平衡,还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因而于当年遭致罢官。 而贺若弼怨气愈甚,又过了几年,隋文帝将贺若弼下狱。 隋文帝责问他说:“我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总是放言,说这两个人只是酒囊饭袋,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我的老朋友了,杨素,我的舅子。我都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说这些话。” 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奏请处以死刑。隋文帝犹豫数日,考虑到他的功劳,于是免他一死,除名为民。 几年之后,贺若弼恢复了爵位,但隋文帝忌其为人,所以不再被任用。然而每次宴请赏赐,都给他很高的待遇。 |
财政官员呈报说:“府藏皆满,粮食布帛无处容纳,已堆积在走廊和房下了。”隋文帝诏令再造新库。 开皇之治 |
江南各地发生反叛。隋文帝派杨素去讨伐。杨素、麦铁杖、来护儿、史万岁消灭各路造反势力,彻底平定了江南。 之后,杨广奉命到江都任扬州总管。 |
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 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陈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 贺若弼军军令严明,秋毫无犯,有军士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 又进军蒋山的白土冈,先后击败陈将田瑞、鲁达、周智安、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 贺若弼于是从北掖门入城。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令将陈后主带来一看,陈后主惶恐流汗,甚为惊恐,多次下拜。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的君主给大国公卿下拜,这是礼所当然的。你也不要害怕,入朝定能做个归命侯的。”但是贺若弼愤恨自己没有先期抓获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 |
隋文帝听闻贺若弼立功,很是高兴,下诏褒奖,晋王杨广却认为贺若弼先期决战,违反军命,于是把贺若弼交给了执行军法的官员。 隋文帝杨坚召见贺若弼,很是赞赏,赐给御坐,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给予许多赏赐,又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拜右领军大将军,不久转右武候大将军。 |
隋文帝以陕西为根据地,派军南下,消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军攻破建康城,进入宫中,陈后主身边仅剩的大臣劝他穿好皇帝的礼服,在大殿坐下,等待隋军,做一个有尊严的亡国之君,陈后主却说:“对方的锋刃不可抵挡,我自有计策。”结果他的计策是与张贵妃、孔贵嫔躲进景阳宫的井里。隋军找到井边,呼叫不应,放话要落井下石,陈后主才大声呼喊回应。隋军放下吊篮拉他上来,吊篮沉重,使他们非常惊讶,以为这位南朝末代皇帝是个大胖子,拉出井才发现是三个人。建康景阳宫的这口井,后来被称为“胭脂井” |
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置淮南行台省,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总领伐陈事宜,为伐陈统帅。隋朝君臣于太庙祭告天地祖宗,请求保佑胜利,又宣布赦免陈境内死囚,允许他们报效隋军,灭陈战役正式开始。 隋文帝杨坚下诏伐陈朝,命杨广从六合(今江苏六合)出兵,杨俊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出兵,蕲州刺史王世积从蕲春(今湖北蕲春)出兵,庐州总管韩擒虎从庐江(今安徽庐江)出兵,吴川总管贺若弼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出兵。共有总管九十人,军兵51万余人,一律受次子晋王杨广指挥,发动对陈朝的总进攻。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 隋朝彩绘陶甲马俑(重装骑兵) |
杨坚多次谋议灭陈之策,高颎、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定江南的计策。贺若弼也献取陈十策,获得隋文帝称赞,赠赐宝刀。 |
隋文帝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 |
隋文帝下诏兴建漕渠,令宇文恺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通黄河,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 渠成后,转运便利,“关内赖之”,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 |
东突厥首领沙钵略走投无路,被迫向隋奉表投降,东突厥成为隋朝的依附。北境的和平使隋文帝可以腾出手来部署兵力,扫灭南边的陈朝,中国统一的时机终于到来。 |
周、北齐年年都要忍辱向突厥送财物。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不再给突厥财物,对突厥采用“远交近攻”的方法。 隋文帝派重兵分八道出击突厥,大胜而归。 |
隋朝推行均田制。根据均田令,百姓基本都能获得一份土地。同时还大力减免百姓所承担的国家赋役。 当年将承担赋役的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 至文帝末年,国家的粮食储备已相当充足,可以保证五六十年的供应。 |
大兴城建成,而仓廪尚虚,需要大量转运关东米粟,渭水多沙,河水深浅不固定,漕运的丁役深以为苦。 |
隋文帝“修宗庙”,宇文恺被起用,任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负责宗庙的兴修事务。宗庙建成后,被加封为甑山县公,食邑一千户。 |
隋朝建立之时,仍承袭北周以长安城为京都。长安城始建于汉代,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城市已显得过于狭小,宫宇亦多朽蠹,加上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因此,隋文帝杨坚嫌其“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决定另建新都。 隋文帝下诏将在龙首山创造新都,以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负责此役。因为宇文恺在建筑方面有巧妙的构思,于是任命他担任营建新城的副监 。时高颎虽为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规模计划皆出自宇文恺。 由于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故新都命名为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
13日,杨坚正式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外孙)的禅让,登基称隋文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
杨广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 |
隋文帝下令废除西魏、北周时期的“六官制”,开始实行以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内史省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诏书的审批,而尚书省是皇帝诏书的执行机构,这样分工,使中央各部门的职能更具体,运转更顺畅。这一制度到唐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地方上,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大业年间为郡、县两级)。此举大大加强了政策法令上传下达的速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官员的数量,减轻了百姓负担,也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隋文帝杨广普诏天下,明令官写佛经,置于寺内,因此出现了“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百倍”的盛况。 这是汉传佛教史上第一次发动官府民间、风靡天下之人的普遍的写经活动。 |
杨坚以周静帝的名义下诏,所有在西魏时期被改为鲜卑姓的人,全部恢复汉姓。 |
韦孝宽去世,享年72岁。 |
杨坚废除左右丞相之职,自任唯一的大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