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60500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杨广推出科举制 |
杨素跟随隋文帝驾临仁寿宫,隋文帝又多次赏赐宴席。 等到隋文帝病重,杨素和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人入宫侍候。 当时皇太子杨广住在宫内的大宝殿,怕隋文帝有什么不好的消息须要预先防备,于是亲自写了一封信,封好送出来问杨素。 杨素记下宫外的形势,来报告太子杨广。宫人却将回信误送到了隋文帝的住处,隋文帝见信大怒。 这时,隋文帝宠爱的陈贵人又说杨广对她无礼。 隋文帝于是大发脾气,要召见已废的皇子杨勇。 太子与杨素谋划对策,杨素假传圣旨派东宫的士兵入宫守卫,出入都由宇文述、郭衍决定,又命令张衡守候隋文帝的病情。 隋文帝就在这天晚上驾崩,因此朝廷内外有很多非议。 |
隋文帝杨坚逝世(64岁) 杨广即位,隋炀帝(36岁) |
隋文帝驾崩后,杨广登基,派车骑将军屈突通带着隋文帝的诏书,召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回朝。 杨谅知有异,不听从遂起兵反叛。 杨谅命蠕蠕天保占领蒲州,烧断了河桥,又派王聃子率领几万人与他合力防守。 杨素率领五千轻骑前去偷袭,杨素先隐蔽在渭口,夜间悄悄渡河,黎明时发动进攻,蠕蠕天保大败而逃,王聃子因害怕而开城投降。 杨广下诏书召回杨素。 起初,杨素出发之前就计算过几天可以打败敌人,结果不出所料。 杨广又拜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领几万人讨伐杨谅。 当时晋州、绛州、吕州州城都被杨谅守住,杨素各派两千人去牵制他们。 杨谅命令赵子开拥十余万之众,占领了所有的道路,盘踞在高壁,摆开五十里的战阵。 杨素命令部将带兵正面对敌,自己则率领一支队伍潜入霍山,沿着悬崖深谷前进,直捣叛军老巢,一举击败了他们,杀死杀伤的数以万计。 杨谅所任命的介州刺史梁修罗驻守在介休,梁修罗听说杨素来了,非常害怕,弃城而逃。 杨素继续前进,到达清源,离并州还有三十里。 杨谅率领部将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将近十万人马,前来迎战,杨素又打败了他们,活捉了萧摩诃。 杨谅退守并州,杨素进兵包围了他,杨谅无计可施,非常窘迫,只好投降,其余党羽也都一一铲平。 杨广派遣杨素的弟弟修武公杨约携带亲笔诏书慰劳杨素,杨素见诏后也上表陈述了自己的谢意。 这个月杨素回到京城,跟随杨广抵达洛阳。 杨广任杨素为营建东京的大监。 因杨素平定杨谅有功,隋炀帝拜他的儿子万石、仁行,侄子玄挺都为仪同三司,并赐给他们织物五万段、绮罗一千匹,赐杨谅妓妾二十人。 |
隋文帝杨坚立杨广为太子。 |
初九,杨坚废太子杨勇。 |
隋文帝下诏要求保护各地的寺院及佛像,对破坏佛像者要处重罪。 |
隋文帝征讨高丽水陆两军,恰遇水灾和大风受阻。 高丽王高元已得知隋军进击消息,急派使者入朝谢罪,称自己是“辽东粪土臣元”。 隋文帝见此,遂下诏罢征高丽之军。 |
隋文帝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的官爵。 |
高丽王高元率靺鞨士卒1万多人,入侵辽西,被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隋文帝恼恨高丽的侵袭,遂任命汉王杨谅、大将王世积同为行军元帅,率水陆两军30万人征伐高丽。 |
秉智者大师遗志在天台山为之建造国清寺,天台宗盛极一时。 |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陕西武功之行馆,他的父亲李渊时任岐州刺史。 |
财政官员呈报说:“府藏皆满,粮食布帛无处容纳,已堆积在走廊和房下了。”隋文帝诏令再造新库。 开皇之治 |
隋文帝以陕西为根据地,派军南下,消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军攻破建康城,进入宫中,陈后主身边仅剩的大臣劝他穿好皇帝的礼服,在大殿坐下,等待隋军,做一个有尊严的亡国之君,陈后主却说:“对方的锋刃不可抵挡,我自有计策。”结果他的计策是与张贵妃、孔贵嫔躲进景阳宫的井里。隋军找到井边,呼叫不应,放话要落井下石,陈后主才大声呼喊回应。隋军放下吊篮拉他上来,吊篮沉重,使他们非常惊讶,以为这位南朝末代皇帝是个大胖子,拉出井才发现是三个人。建康景阳宫的这口井,后来被称为“胭脂井” |
隋文帝杨坚下诏伐陈朝,派次子晋王杨广为统帅,率兵51万,发动对陈朝的总进攻。 隋朝彩绘陶甲马俑(重装骑兵) |
隋文帝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 |
隋文帝杨坚下诏兴建大兴城 |
13日,杨坚正式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外孙)的禅让,登基称隋文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
隋文帝杨广普诏天下,明令官写佛经,置于寺内,因此出现了“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百倍”的盛况。 这是汉传佛教史上第一次发动官府民间、风靡天下之人的普遍的写经活动。 |
杨坚以周静帝的名义下诏,所有在西魏时期被改为鲜卑姓的人,全部恢复汉姓。 |
韦孝宽去世,享年72岁。 |
杨坚废除左右丞相之职,自任唯一的大丞相。 |
杨坚先后杀掉了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及其儿子。 至此,北周辈分最高的五王全部被杀。 |
杨坚长子杨勇被任命为洛州(今河南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统领原北齐故地。 |
5日,杨坚被正式任命为扬州(治所今安徽寿县)总管,但因足疾延迟出发。 |
二十四日,宇文赟病危,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随国公杨坚接受遗命,辅佐朝政。 当日,宇文赟在天德殿病逝,时年22岁,谥号宣皇帝。 |
尉迟迥认为杨坚当政,图谋篡位,于是谋划起兵,尉迟迥自称大总管,拥戴宇文招少子,以号令天下。 尉迟迥所管辖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各州,尉迟迥弟弟的儿子尉迟勤所管辖的青、胶、光、莒各州,全都跟随尉迟迥,拥有军队数十万。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自据州响应尉迟迥。尉迟迥又向北交结高宝宁,联络突厥;向南联络南陈,答应割让长江、淮河一带的土地。 杨坚于是派兵讨伐尉迟迥,任命韦孝宽为元帅。尉迟惇率领十万人入据武德,驻扎在沁水东岸。韦孝宽等人率领各军,隔水相峙。杨坚又派高颎急驰督战。尉迟惇布阵二十里,指挥军队稍向后退,想等韦孝宽军渡过一半时再发动进攻。韦孝宽乘对方后退,鸣鼓齐进,尉迟惇大败。韦孝宽乘胜进抵邺城城下。尉迟迥与儿子尉迟惇、尉迟祐又出动全部兵力,共十三万人,在城南列阵。尉迟迥另外统领一军,都是头戴绿巾,身穿锦袄,号称黄龙兵。尉迟勤率兵五万,从青州赴援,派三千名骑兵率先赶到。尉迟迥久在军中,年岁虽老,仍穿着甲胄上阵。他部下的士兵,都是关中人,为他奋力作战。韦孝宽等人失利退却。邺城的男女百姓前去观看,聚成一道人墙。高颎与李询整顿阵势,向围观的百姓冲去,百姓惊乱,乘势进攻。尉迟迥大败,入据邺城。尉迟迥退到北城固守,韦孝宽纵兵包围。李询、贺娄子干带领部属率先登城。尉迟迥走上城楼,射死数人,然后自杀。 尉迟勤、尉迟惇等向东逃跑,都被追上捉住。剩余的部众,一个多月以后都被处死。 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共计68天。 杨坚一气之下将邺城宫室付之一炬,同时将邺城之民迁至城南30里(今约15千米)的安阳。千年名都,毁于一旦,繁华的六朝古都变成一片废墟。 |
宇文赟对辈分高而且有战功的五个叔叔,解除了他们的权力,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安度晚年。 赵王宇文招被封到了襄国(今河北邢台), 陈王宇文纯被封到了济南(今山东济南), 越王宇文盛被封到了武当(今湖北丹江口), 代王宇文达被封到了上党(今山西长治), 滕王宇文逌被封到了新野(今河南新野)。 |
宇文赟把皇位传给了太子宇文阐(7岁),是为北周静帝,他自己则自称天元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天台。 |
周宣帝宇文赟(20岁)继位,忌惮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功劳和才略,于是诬陷宇文宪谋反,将他当场缢死,时年35岁。 |
十七日,宇文邕在出发讨伐突厥不久就得重病,回洛阳当天逝世,享年36岁。 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贇(20岁)继位。宇文邕死后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 |
宇文邕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高纬、高恒,北齐灭亡。北周统一北方。 |
陈宣帝认为可以趁北周对北齐故土统治尚未稳固的机会,进一步开疆拓土,于是再度下令北伐,仍以上次战胜的吴明彻率军,目标是徐州至兖州一带。 此次吴明彻率领数万大军,猛攻彭城附近的吕梁,仍然采取驾轻就熟的策略,筑堤蓄水,乘船攻击。 北周的援军并不直接攻击南陈军,而是在河道中建构大型障碍物,先堵截住南陈军船队的退路,再找机会决战。 南陈军果然大起恐慌,吴明彻也无法可想,只得听从部下建议掘开堤防,希望趁着冲出的水势撤退。 洪水迅速消失,南陈军船只四散搁浅,部队全面溃散,吴明彻本人及三四万军队皆被俘虏,只有数千人逃回。 |
宇文邕再度率军亲征北齐,北周大军分为前、左、右三军,矛头对准了平阳(今山西临汾)。 北齐守将连忙派人到距离平阳五百里的晋阳(北齐的别都)向齐主高纬求援。 北齐后主高纬与宠妃冯小怜正在晋阳城郊外的天池郊猎,求援驰报,从清晨到中午,驿马三至,右丞相高阿那肱为了不打搅皇帝的兴致,把平阳送来的告急文书全部扣下了。高阿那肱说:“皇上正在游乐,为什么要如此火急地奏报?”傍晚,使者又来,报告说:“平阳城陷落了,贼军马上就要到这里了。”此时他才向皇帝奏禀。第二天清早,皇帝想率军进行抵御,淑妃再次请求要重新郊猎一次。(李商隐“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
宇文邕亲率大军讨伐北齐,总兵力达十八万,主力从潼关出发,沿崤函古道东进,兵锋直指洛阳。 杨坚(35岁)被任命为偏师主帅,率水军三万,从渭水转入黄河,顺流东下,负责配合主力作战。 |
宇文邕正式下诏禁止佛、道两教,经、像全部捣毁,所有和尚、道士都强制还俗为民,寺庙当作住宅卖了,寺院财产,悉数入官,寺院奴婢,全部释放。 |
宇文邕亲自召集知名的儒生、道士、僧侣,在朝堂上辩论三教优劣,最后他利用皇帝的权威,强迫确定了三教的次序:儒学为首,道教次之,佛教最末。 |
杨坚(33岁)长女杨丽华(13岁)被宇文邕选中,嫁给了太子宇文赟,成为太子妃。 |
宇文邕亲政一个月后,正式立长子宇文赟(14岁)为太子。 |
十八日,宇文护从同州(今陕西大荔,宇文护的府邸)回到长安,照例进宫谒见皇帝。 宇文邕(时年30岁)驾临文安殿,见过宇文护后,领他进入含仁殿拜见皇太后。 宇文护将入含仁殿时,宇文邕对他说:“太后年事已高,很爱喝酒。不是亲近的人,有时就不准拜见。时喜时怒,脾气有点反常。过去虽然劝告过多次,但她听不进去。今天既然是兄长拜见,希望您再劝劝太后。”宇文邕乘机从怀中拿出《酒诰》交给宇文护,宇文邕对他说:“拿这个来规劝太后。” 宇文护入殿之后,按照宇文邕所言,向太后朗读《酒诰》。还未等读完,宇文邕用玉珽(皇帝日常手持的玉制手板),猛击宇文护的后脑,宇文护倒在地上。 宇文邕又令太监何泉拿御刀砍他。何泉害怕,砍下去后没有伤着宇文护。 当时卫王宇文直预先藏在室内,于是冲出来将宇文护杀死。 随后,宇文邕又马上下令拘捕宇文护所有的儿子和主要的党羽,当天就被诛杀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