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李善长告老还乡,汪广洋担任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取代汪广洋任中书省左丞。 |
明代首次科举产生的进士中,有3/4是南人。 朱元璋更欣赏北人的坦率,对这一结果很不高兴,一度暂停了科举。 |
爱猷识理达腊在扩廓帖木儿的拥戴下,正式承继(北)元大统,改年号为宣光,是为北元昭宗。 北元昭宗旋即任命扩廓帖木儿为相。 |
明昇降明,大夏政权结束。 |
开中法 |
十七日,朱元璋下旨户部:“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 他要求重籍天下户口,写明各户性别、年龄(为了区分中青年人和老幼,因为只有中青年人要负担徭役),以及房屋、田产数量。 这些信息被编制成户帖,一份给民,另一份令有司造册,藏于县衙(即县官的府署和公堂所在地)。这些统计材料称为“黄册”。 |
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有病,把陕西参政汪广洋晋升为中书省右丞。 杨宪是左丞,官大一级,独断专行。 汪广洋初来乍到,十分低调,依违于其间。杨宪仍不满意,唆使侍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奉母不如礼”,遭到皇帝谴责,罢官回到高邮。 杨宪还不罢休,奏请皇帝把他调往海南,朱元璋很不高兴,对杨宪有所怀疑。 李善长抓住时机,上了一道奏疏,指责他“排陷大臣,放肆为奸”。不明内情的刘炳继续攻击汪广洋,朱元璋发觉是诬陷,逮捕刘炳审讯。刘炳交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受杨宪指使。于是新账老账一起算,杨宪与刘炳一并处死,召还汪广洋,恢复中书省右丞之职,后来还加封为“忠勤伯”。 |
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全部封为了藩王。 册封仪式结束后,朱元璋宴请群臣,觥筹交错之际,他语重心长地对群臣说道:“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树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子,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于是,两千年前西周的“分封制”又被朱元璋搬上了历史舞台。 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为了抵御蒙古,朱元璋将实力最强的几个儿子分封在了北方重镇—— 二子朱樉封秦王,建藩陕西西安府; 三子朱棡封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 四子朱棣封燕王,建藩北平; 十三子朱桂封代王(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山西大同府; 十四子朱楧封肃王(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甘肃平凉府,建文年间迁移到甘州府; 十五子朱植封辽王(初封为卫王),建藩辽宁广宁府; 十六子朱栴封庆王,初建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十七子朱权封宁王,建藩国于大宁卫; 十八子朱橞封谷王,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大塞王”。这九个藩王在北方漫长的边境线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防线,既针对蒙古,又能有效抵御东北的各部族势力。 |
二十八日,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感染病毒性痢疾,驾崩于应昌,享年51岁,庙号惠宗。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是为北元昭宗,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明将李文忠率军加紧进攻应昌府并迅速占领,没来得及举行登基大典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只得仓皇向北逃向哈拉和林。 |
朱元璋下诏恢复科举,考经义和“四书”,论与策各一道,中试者还要经过箭术、马术、书法、算术、法律知识的测试。 |
李文忠率领明军扫荡元朝据点应昌,元昭宗北逃,李文忠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玉册二件,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并派出精锐骑兵穷追至北庆州而返。经过兴州时,擒获北元国公江文清等,降服三万七千人。到达红罗山时,又降服杨思祖的部众一万六千余人。 |
设立三个市舶司:宁波、泉州、广州,是朝贡的渠道,设置宾馆招待外国朝贡使节和商人。 宁波的宾馆叫“安远”,泉州的宾馆叫“来远”,广州的宾馆叫“怀远”,带有居高临下的口吻——安抚与怀柔。 |
明将徐达在定西沈儿峪击败了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歼灭元军近十万人,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
初七,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
元顺帝又命脱列伯、孔兴率重兵进攻大同,进行第三次南征,意图打开北京西边门户,失败。 |
元顺帝再次主动向明朝发起第二次南征。 |
顾阿瑛晚年为避张士诚之乱,尽散家财,削发为僧,自号金粟道人。当年去世。 |
朱元璋决定在临濠(濠州)建立中都,相比起南京来说,临濠前后两水(长江、淮水),交通便利,太祖觉得这是可以建都的地方,并且已经下令打造新的首都。 临濠的建都工程持续了六年,靡费一时,后来在众大臣的一再反对下停工。 |
临清在会通河、卫河交汇处——临清闸另建新城,很快发展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聚集了“徽商”“晋商”,成为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明军攻陷了今内蒙古正蓝旗一带的元上都,虽然没有抓获元顺帝,但极大地打击了北元朝廷的心理,同时迫使北元皇室继续北逃。 |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刚迁都到上都开平,就立即部署了第一次南征,意欲收复元朝大都北京。 |
初二,徐达率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 明军攻克大都时,各国疆域 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五世十一帝。自1206年铁木真建国始共162年;自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起共98年;自灭南宋起,统一时间共89年。 |
二十七日,徐达率诸将入通州城,消灭了元大都的主力部队,占据了通州这个战略要地。 |
二十八日夜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下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丞相庆童留守,当夜三更携太子、诸妃等,仓皇逃出健德门,北逃上都。 |
朱元璋去汴梁(今河南开封)巡视,刘基(刘伯温)正任御史中丞,主管稽察文武大臣不法之事。正好出了李善长的部下李彬贪赃枉法的案子,刘基立即派人把李彬抓了起来。李善长一向非常器重李彬,三番五次向刘基求情,刘基并不理会,不过他也知道淮西帮不是好惹的,于是忙派人到汴梁请示朱元璋,得到朱元璋批示之后,便把李彬正法了。 |
初四,朱元璋建康称帝,明朝开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
朱元璋改左右相国为左右丞相 |
二十二日,应天府(南京)过了承天门的应天皇城全面竣工。 |
二十四日,朱元璋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为“棣”,此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
朱元璋正式下令,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出兵二十五万,从淮河流域出发,向黄河流域进发。 这标志着朱元璋的北伐开始。 在誓师大会上,他发布著名的讨元檄文,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争取北方汉族地主的支持。 他同时宣布“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但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以争取蒙古民众,借以分化元朝统治集团。 |
初八,朱元璋率军围城十月才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先令其妻妾自尽,然后亦自缢,气未绝,被俘,被解往应天府。 朱元璋当面问张士诚:“如今兵败被俘,有何感想?”张士诚回答:“太阳照你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令手下卫士以乱棍将张士诚打死(也有一说是张士诚自缢而死)。张士诚时寿47岁。 张士诚东吴政权灭亡。 |
胡惟庸贿赂李善长二百黄金,于是经李善长推荐,担任太常寺少卿,不久升任太常寺卿。 |
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驾小明王韩林儿至建康(南京)。 途经瓜步,廖永忠将小明王沉入水中溺亡,宋(龙凤)灭亡。 |
朱元璋发布《平周檄》,列举张士诚八大罪状。 |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所在平江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府,却在瓜州渡江时让人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 朱元璋宣布次年1367年为吴元年。 |
朱元璋尽占长江中游广大地区,开始挥师东征张士诚。 不到半年时间,他便势如破竹攻取了徐州、盐城、泰州等大片地区,其中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
元顺帝任命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兵马大元帅,坐镇大都,王保保为河南王、兵马副元帅,代太子亲征江淮地区,镇压反元起义。 |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太原正式下达讨伐孛罗帖木儿的命令。 |
孛罗帖木儿独揽大权以后,下令削去扩廓帖木儿的官职。 扩廓帖木儿带兵来打,孛罗帖木儿大败。 妥懽帖睦尔此时设计杀死孛罗帖木儿,让扩廓帖木儿当右丞相。 奇皇后又要扩廓帖木儿出面逼元顺帝让位,扩廓帖木儿不肯,皇太子母子就怀恨在心,加上妥懽帖睦尔本来就对扩廓帖木儿不信任,扩廓帖木儿只好请求带兵到外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