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重开科举,南人还是大比例中试。 |
苏州府常熟县长官顾英财政收入吃紧,遂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致使民怨沸腾。 乡民陈寿六家仅有的口粮和来年的种粮被顾英的爪牙搜刮殆尽,使得陈寿六忍无可忍。他趁顾英喝醉酒的时候,将其身边的衙役打昏,连夜押送顾英离开了常熟县。 陈寿六还把朱元璋当年刚刚发布的反贪法律《大诰》,作为护身符随身携带。果然,沿途官吏不敢阻拦。 陈寿六将顾英押送到京后,朱元璋将顾英打入大牢,赏赐陈寿六及其同伴钱财和衣服,并免除了他们的杂役。 陈寿六等人离京后,朱元璋还专门发布谕令警告地方官吏:胆敢对类似陈寿六者打击报复者,一律处死,株连九族。 |
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 |
孝陵享殿落成。整个建筑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用料为金丝楠木等大量名贵木材,装饰得富丽堂皇,突出了享殿供奉神主和祭祀的功能。享殿是整个孝陵主体工程的重头戏,是日,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杀牲摆酒致祭。 |
马皇后病逝,当时孝陵尚在建设中,故在停灵一个半月后于九月庚午(10月31日)入葬。 |
丙午(9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享年五十一岁。马皇后临终时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朱元璋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立皇后。 |
朱元璋“改仪鸾司为锦衣卫”,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成为他加强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锦衣卫木印 |
朱元璋把科举制度作为永久制度确立下来,并颁布了具体的科举考试规则。 |
胡惟庸案后第二年,朱元璋从翰林院(起草上谕的机构)中选拔部分品级较低的官员,委任为辅政“大学士”。 不过他们仅以个人的身份而非集体的名义为皇帝出谋划策,“内阁大学士”逐步形成了某种类似西方内阁的机构。 |
朱元璋在钟山之阳行奠基之礼,开始大兴土木,为自己兴建阴宅。 |
明代政府推行了一套名为“里甲”的户口登记制度。 10户为1甲,10甲为1里。在1里之内,选出10户最殷实的人家,负责主持各种活动、收缴赋税,这10户便是1图。 |
黄册制度 |
初二,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明太祖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 初六,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明太祖下令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
胡惟庸案 胡惟庸事发的导火索是他未将占城(越南)来贡之事入奏,而接受贡使瞻觐属于皇权而非相权的范围。 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接皇帝。 |
二十五日,占婆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明太祖。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明太祖。 明太祖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明太祖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 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 明太祖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 |
在胡惟庸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
朱元璋谪斩右丞相汪广洋。 |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去世,在位八年,享年40岁,庙号“昭宗”,汗号为“必里克图汗”。 元昭宗死后由其弟益王脱古思帖木儿(一说为其子)嗣位,年号为“天元”,又称天元帝。。 |
朱元璋诏令六部,政事“勿白”中书省,夺六部政务于中书省。 |
二十六日,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 |
朱标次子朱允炆出生,这年朱标二十二岁。 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在这过程中,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 |
朱元璋派李思齐招降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礼遇有嘉,并派骑兵送归。 后快抵塞内时,骑兵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物送别。” 李思齐回答道:“我没有带礼物”。骑士对李思齐说:“愿得公一臂”。 李思齐知道不能免,遂割断自己的一只手臂并交给骑士。 回来后不久便因伤势过重而死。 |
朱棣(16岁)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 |
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居升)写了长篇奏疏,批评皇上“分封太侈”“求治太速”“用刑太繁”。 “夫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而用刑之际,多裁自圣衷,遂使治狱之吏务趋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狱之平,岂易得哉!” 朱元璋暴跳如雷,扬言要亲手射死他。 中书省官员巧施计谋,趁他高兴的时候,奏请把叶伯巨关刑部监狱“问状”,不久病死于狱中,“问状”也就不了了之。 |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主管行政。 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者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 在军事上,则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拆为五,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不能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却无调遣军队的权力。 改变行省政治直属中书省局面,同年裁汰中书省官员,只保留丞相职务。 |
十六,刘基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
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
下旬,刘基感染风寒,明太祖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按方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
扩廓帖木儿在哈剌那海之衙庭去世 |
苏州卫指挥蔡本(文徵明高祖父的岳父)诬告苏州知府魏观谋反,朱元璋借机腰斩江南知名文人高启、王彝,让苏州士林为之战栗。 |
朱元璋与军师刘基、开国元勋徐达、汤和等人亲临城东巡视,在钟山脚下玩珠峰一带,看上了独龙阜这块风水宝地。 明张岱在《陶庵梦忆·钟山》一书中记载了这段颇富传奇的经历,当时,他们踏遍钟山,观山脉走向,看穴地环境,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最终心有所属。待到表决时,各人将陵址写好后藏于袖中,然后取出定夺。结果“英雄所见略同”,“独龙阜”这个山丘成为他们心中的共识。 |
朱元璋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并于次年以南京中书省名义发行明朝的纸币——宝钞,规定“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
孙贵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朱元璋龙颜大怒,甚至抽出宝剑对准朱标,朱标逃走。 翰林正字桂彦良劝朱标说:“礼可以放一放,君父之命是不能违背的,不然就会产生嫌隙。”于是朱标才肯服丧并向朱元璋道歉。 |
十三日,胡惟庸升任中书右丞相。 |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明太祖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
扩廓帖木儿带兵合围了明军,明军主力部队死伤三万余人,直到五月上旬才突出重围,撤回漠南。 徐达率领的中路军以惨败而告终。 |
朱元璋派出徐达领兵十余万,北进蒙古高原,意欲一举击灭北元。 |
徐达所率十五万明朝精锐部队,就在哈拉和林被扩廓帖木儿的北元军队打得大败。 |
朱元璋写信给退休的刘基,以询问“天象”为名,征询对于朝政的意见。 刘基委婉地表示:“雪霜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