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挥师五十万在漠北大败蒙古鞑靼部,本雅失里在逃亡途中被宿敌蒙古瓦剌部杀死(此前蒙古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等人已经臣服明朝)。 马哈木成了实权的掌控者。在东部,权臣阿鲁台学着马哈木的样子上位,至此蒙古分裂为两部。西部在马哈木之子脱欢成为太师之后,大败东部阿鲁台,再次实现了蒙古的统一,而脱欢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瓦剌”(蒙古语oira的音译,意为邻近者)部的首领。从鞑靼到瓦剌,蒙古再次实现了统一。 |
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 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 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刚等人均连坐入狱。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病死于狱中。 |
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访问了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等几十个南洋国家与城邦。 |
明朝政府设立奴儿干都司,东北地区开发 |
永乐帝下令姚广孝和解缙同为监修,编修《永乐大典》。宿学老儒、文人雅士、高僧道士等两千多人云集京师,经过众人努力,《永乐大典》终于完成。 全书22 877卷(另有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 11095册,约3.7亿字。 |
明成祖下令改安南为交趾,设置三司,以都督佥事吕毅为交趾都指挥使司、黄中为副都司、黄福为布政司和按察司。安南重入中国版图。 |
明成祖派成国公朱能、新成侯张辅、西平侯沐晟等人率大军80万讨伐胡季犛,擒获胡季犛与其子国王胡汉苍,据说胡季犛后来被赦免并派往广西任职。 安南胡朝(大虞国)覆亡(国祚七年)。 |
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进入安南,传檄数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 成祖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
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27800余人,从刘家港(今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出发,首次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分乘208艘木制帆船,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壮举,到达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
郑和下西洋 |
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 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 解缙为说服朱棣,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两人相视而笑。 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 |
鬼力赤(月鲁帖木儿,旁系贵族)登上汗位,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这个词才彻底消失。 |
初一,朱棣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 |
十七日,朱棣率靖难将士入南京,大学士杨荣前往迎驾拜见,他对燕王道:“殿下是先入城还是先谒陵?”经他提示,朱棣顿悟,如果先入城,确实是对太祖大不敬,于是朱棣拜谒孝陵,然后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明成祖,明太宗。 |
燕王朱棣攻打建康(南京)。 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 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传言建文帝朱允炆自焚。 有太监指着三具烧焦的尸体声称这就是朱允炆,皇后马氏和太子朱文奎的下落。朱棣表面上嚎啕大哭:“傻侄儿,叔叔是帮你除奸臣的,为何就这样走了!” 并下旨厚葬之。无独有偶,在给朝鲜国王李芳远的诏书中,朱棣也做足了官样文章,即“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
“孝陵卫”建立,专门驻扎把守孝陵的军队,有士兵5600人。它隶属于亲军卫指挥使司,受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 从洪武年间设立孝陵卫始,直至崇祯年间,孝陵卫兵力充足,俸禄、供养皆有保障。卫所职官允许子孙世袭,普通士兵老弱病死,同样可由后代递补。当然,孝陵重地,护卫不容出半点差错,失误者受罚,轻则降职外调,重则戍边。 |
朱元璋病逝,启用明孝陵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
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在位30年)),仅停灵7天之后下葬。 朱允炆(22岁)即位,建文帝,开始削藩。 朱元璋逝世时,明朝疆域 |
朱元璋以发现李善长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线索为借口大开杀戒。已经77岁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全家70余人同时处死,只留下了朱元璋的亲生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长的长子李祺,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这也许是朱元璋大屠杀中唯一的一次例外。朱元璋还特意编撰了一本名为《昭示奸党录》的书,附录李善长的供词,昭告全国。至此,胡惟庸案才算告一段落。 |
《大明律》正式颁行。 《大明律》沿用了唐律“六赃”的规定而略有改动。所谓“六赃”即: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其中,以“监守盗”取代了唐律中的“受所监临财物”,加强了对官吏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产、挪用公款等贪污犯罪的惩罚。 |
这次殿试中,52名进士全部是南人。 朱元璋叫主考官刘三吾重新审阅落榜的试卷,希望重新发现被埋没的优秀北方举子。 但令皇帝失望的是,刘三吾再次呈上的排名仍复如是。 他向皇帝解释说:“礼闱取士,向无南北之分,大江以南本多佳士,北士自不及南。” 朱元璋大为震怒,处决了两名考官(刘被豁免),并重新举行殿试。 这一次,61名进士自然都来自北方。 |
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 |
蓝玉案,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 |
朱元璋编《醒贪简要录》,颁示天下,官吏贪赃六十两银子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
二十五日,视察陕西回来后,太子朱标因风寒病逝。 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名曰东陵),谥“懿文太子”。 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
太子朱标受命巡视陕西(考察建都事宜)。同时受封于这里的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 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 |
黄河在原武(河南原阳西北)决口,洪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1/3的河段被毁。大运河中断,从运河漕粮北上被阻。 |
李善长惨遭灭门之祸后,朱元璋在阅读《孟子》时,看到“草芥寇仇”之类的句子,大不以为然,说:“非臣子所宜言。”决定废去孟子在孔庙的“配享”地位,并且声称:如有臣下反对此议,以大不敬论处,立即命令御前武士射杀。 刑部尚书钱塘出于捍卫“亚圣”孟子的赤诚之心,抬了棺材进宫,冒死进谏,并且袒露自己的胸膛,听任武士射箭,大声喊道:“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当即命令御医为他疗伤,不得不撤回废除孟子“配享”的圣旨,退而求其次,下令删改《孟子》,由一班儒臣把《孟子》中有碍皇权的字句,诸如“谏不听则易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类的段落一概删去,编成一本《孟子节文》。 |
捉拿到奸人封绩。封绩本是元朝的旧臣,后来归降于明,据说他经常往来于蒙、汉之间,曾经为胡惟庸给元嗣君送过信,胡惟庸在信中称臣,并请元嗣君出兵为外应。 大将军蓝玉出塞时,在捕鱼儿海地方就捕获过封绩,但是由于李善长施加影响,并未上奏,就把封绩给放了。直到这次,由于封绩再次被捕入狱,李善长终于也被牵连进来了。 于是,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其妻、女、弟、侄等一门七十馀人被杀。只有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及两个儿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徙江浦。 |
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 |
脱古思帖木儿与其长子天保奴被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袭杀。 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率三千余人投降明朝。 |
明将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借沙暴天气突袭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的会战中大获全胜,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俘获北元宗室、后妃、王子等百余人,几乎全部的政府官员三千余名,还有十余万名军民,以及大量的辎重、财宝。元廷至此北遁 |
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发现元朝残余势力聚集在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一带)。 在明将蓝玉的率领下,突然发动袭击,王弼率军突然冲至敌营前,元军大惊,仓促迎战,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部众皆降,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 蓝玉派精锐骑兵追击,但未追上,仅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 |
大将军蓝玉出塞时,在捕鱼儿海地方就捕获过封绩,但是由于李善长施加影响,并未上奏,就把封绩给放了。 |
胡惟庸之案快要接近尾声,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皇权已经十分牢固,不再需要一种特殊的机构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便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以后一切案件归三法司审理,锦衣卫被废除。 |
北元辽阳行省勇将纳哈出,率二十余万蒙古军民投降了明朝。 |
胡惟庸处死后,李茂实逃窜,终于在沙县客店被捕。 李茂实招供:洪武九年见到胡惟庸,在他家饮酒后,在西厅宿歇。次日,胡惟庸给李茂实一百三十个银锭,作为招募义兵的经费,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