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案,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 |
朱元璋编《醒贪简要录》,颁示天下,官吏贪赃六十两银子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
二十五日,视察陕西回来后,太子朱标因风寒病逝。 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名曰东陵),谥“懿文太子”。 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
太子朱标受命巡视陕西(考察建都事宜)。同时受封于这里的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 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 |
黄河在原武(河南原阳西北)决口,洪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1/3的河段被毁。大运河中断,从运河漕粮北上被阻。 |
李善长惨遭灭门之祸后,朱元璋在阅读《孟子》时,看到“草芥寇仇”之类的句子,大不以为然,说:“非臣子所宜言。”决定废去孟子在孔庙的“配享”地位,并且声称:如有臣下反对此议,以大不敬论处,立即命令御前武士射杀。 刑部尚书钱塘出于捍卫“亚圣”孟子的赤诚之心,抬了棺材进宫,冒死进谏,并且袒露自己的胸膛,听任武士射箭,大声喊道:“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当即命令御医为他疗伤,不得不撤回废除孟子“配享”的圣旨,退而求其次,下令删改《孟子》,由一班儒臣把《孟子》中有碍皇权的字句,诸如“谏不听则易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类的段落一概删去,编成一本《孟子节文》。 |
捉拿到奸人封绩。封绩本是元朝的旧臣,后来归降于明,据说他经常往来于蒙、汉之间,曾经为胡惟庸给元嗣君送过信,胡惟庸在信中称臣,并请元嗣君出兵为外应。 大将军蓝玉出塞时,在捕鱼儿海地方就捕获过封绩,但是由于李善长施加影响,并未上奏,就把封绩给放了。直到这次,由于封绩再次被捕入狱,李善长终于也被牵连进来了。 于是,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其妻、女、弟、侄等一门七十馀人被杀。只有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及两个儿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徙江浦。 |
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 |
脱古思帖木儿与其长子天保奴被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袭杀。 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率三千余人投降明朝。 |
明将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借沙暴天气突袭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的会战中大获全胜,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俘获北元宗室、后妃、王子等百余人,几乎全部的政府官员三千余名,还有十余万名军民,以及大量的辎重、财宝。元廷至此北遁 |
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发现元朝残余势力聚集在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一带)。 在明将蓝玉的率领下,突然发动袭击,王弼率军突然冲至敌营前,元军大惊,仓促迎战,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部众皆降,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 蓝玉派精锐骑兵追击,但未追上,仅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 |
大将军蓝玉出塞时,在捕鱼儿海地方就捕获过封绩,但是由于李善长施加影响,并未上奏,就把封绩给放了。 |
胡惟庸之案快要接近尾声,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皇权已经十分牢固,不再需要一种特殊的机构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便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以后一切案件归三法司审理,锦衣卫被废除。 |
北元辽阳行省勇将纳哈出,率二十余万蒙古军民投降了明朝。 |
胡惟庸处死后,李茂实逃窜,终于在沙县客店被捕。 李茂实招供:洪武九年见到胡惟庸,在他家饮酒后,在西厅宿歇。次日,胡惟庸给李茂实一百三十个银锭,作为招募义兵的经费,云云。 |
朱元璋重开科举,南人还是大比例中试。 |
苏州府常熟县长官顾英财政收入吃紧,遂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致使民怨沸腾。 乡民陈寿六家仅有的口粮和来年的种粮被顾英的爪牙搜刮殆尽,使得陈寿六忍无可忍。他趁顾英喝醉酒的时候,将其身边的衙役打昏,连夜押送顾英离开了常熟县。 陈寿六还把朱元璋当年刚刚发布的反贪法律《大诰》,作为护身符随身携带。果然,沿途官吏不敢阻拦。 陈寿六将顾英押送到京后,朱元璋将顾英打入大牢,赏赐陈寿六及其同伴钱财和衣服,并免除了他们的杂役。 陈寿六等人离京后,朱元璋还专门发布谕令警告地方官吏:胆敢对类似陈寿六者打击报复者,一律处死,株连九族。 |
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 |
孝陵享殿落成。整个建筑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用料为金丝楠木等大量名贵木材,装饰得富丽堂皇,突出了享殿供奉神主和祭祀的功能。享殿是整个孝陵主体工程的重头戏,是日,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杀牲摆酒致祭。 |
马皇后病逝,当时孝陵尚在建设中,故在停灵一个半月后于九月庚午(10月31日)入葬。 |
丙午(9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享年五十一岁。马皇后临终时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朱元璋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立皇后。 |
朱元璋“改仪鸾司为锦衣卫”,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成为他加强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锦衣卫木印 |
朱元璋把科举制度作为永久制度确立下来,并颁布了具体的科举考试规则。 |
胡惟庸案后第二年,朱元璋从翰林院(起草上谕的机构)中选拔部分品级较低的官员,委任为辅政“大学士”。 不过他们仅以个人的身份而非集体的名义为皇帝出谋划策,“内阁大学士”逐步形成了某种类似西方内阁的机构。 |
朱元璋在钟山之阳行奠基之礼,开始大兴土木,为自己兴建阴宅。 |
明代政府推行了一套名为“里甲”的户口登记制度。 10户为1甲,10甲为1里。在1里之内,选出10户最殷实的人家,负责主持各种活动、收缴赋税,这10户便是1图。 |
黄册制度 |
初二,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明太祖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 初六,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明太祖下令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
胡惟庸案 胡惟庸事发的导火索是他未将占城(越南)来贡之事入奏,而接受贡使瞻觐属于皇权而非相权的范围。 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接皇帝。 |
二十五日,占婆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明太祖。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明太祖。 明太祖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明太祖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 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 明太祖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 |
在胡惟庸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
朱元璋谪斩右丞相汪广洋。 |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去世,在位八年,享年40岁,庙号“昭宗”,汗号为“必里克图汗”。 元昭宗死后由其弟益王脱古思帖木儿(一说为其子)嗣位,年号为“天元”,又称天元帝。。 |
朱元璋诏令六部,政事“勿白”中书省,夺六部政务于中书省。 |
二十六日,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 |
朱标次子朱允炆出生,这年朱标二十二岁。 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在这过程中,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 |
朱元璋派李思齐招降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礼遇有嘉,并派骑兵送归。 后快抵塞内时,骑兵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物送别。” 李思齐回答道:“我没有带礼物”。骑士对李思齐说:“愿得公一臂”。 李思齐知道不能免,遂割断自己的一只手臂并交给骑士。 回来后不久便因伤势过重而死。 |
朱棣(16岁)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 |
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居升)写了长篇奏疏,批评皇上“分封太侈”“求治太速”“用刑太繁”。 “夫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而用刑之际,多裁自圣衷,遂使治狱之吏务趋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狱之平,岂易得哉!” 朱元璋暴跳如雷,扬言要亲手射死他。 中书省官员巧施计谋,趁他高兴的时候,奏请把叶伯巨关刑部监狱“问状”,不久病死于狱中,“问状”也就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