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成都改名西京,定为首都 |
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爱新觉罗·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
爱新觉罗·福临(后成为顺治皇帝)自盛京迁都北京。 |
初一,朱由崧登岸,先拜谒孝陵然后从朝阳门进城,驻于内守备府。 初三,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用黄金铸造监国宝。 十二日,在定策问题上史可法既被马士英出卖,得不到朱由崧的信任,史可法“自请督师淮扬”,朱由崧批准史可法出任督师。 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为皇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 |
二日,多尔衮率领清军由朝阳门进驻北京城,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少数官僚则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爱新觉罗皇室脚下。 由于清军打着“为尔等复君父仇”的旗号,得到地主阶级和明朝遗臣的拥护,北京局势很快恢复正常。 |
三十日,李自成撤出北京。 这是因为大顺军在北京地区不可能集中一支足以固守待援的兵力,跟踪而来的清军一旦围城,大顺政权的领导人物和败回兵将就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加上城内居民亲眼看到大顺军败阵而回的狼狈情况,讹言四起,潜在的敌对势力也待衅而动。 |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占领山海关的消息后,决定一面安抚吴襄,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变计;一面做好武力解决的准备,出兵平叛 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 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等人,这说明李自成仍希望通过君、亲之义招降吴三桂。 |
二十日,多尔衮接信知道形势紧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兼程前进。 二十一日,清军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于当晚到达距关城十里的地方驻营。这时,大顺军与吴三桂、高第部关、辽兵正在激战之中。 |
13日,李自成率大顺军讨伐吴三桂,行至三河县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请求缓师。 李自成又一次受骗,他派明朝降官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政府尚书的官衔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随即放慢了进军速度。 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可达,大顺军却在八天之后即四月二十日才进抵关西。 这时,才知道王则尧已被拘押,吴三桂和高第的军队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作战准备,除了武力解决,没有招降余地了。 |
二十一日上午辰时(约为八时),山海关战役开始。 李自成为了全歼关辽兵,防止吴三桂部被击败后引残部出关降清,做出用兵部署: 把主力放在石河西,另外派遣部分军队包抄至关内外,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 双方激战一昼夜,到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军已有不支之势,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 吴三桂见情况危急,亲自带领部分兵马和当地乡绅冲出关门,请清军立即参战。 多尔衮统率的清军二十一日晚驻营距关城十里,二十二日晨进至离关城仅二里的威远台(在名叫欢喜岭的小丘陵上,今名威远城,实误)观战。 经过几天的使者往返和亲身考察,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处境和降清诚意已洞然于心。 吴三桂到后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 他对吴三桂等官绅说道:“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接着又吩咐吴三桂:“尔回,可令尔兵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 说完,让吴三桂立即回关准备接应,同时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清兵进关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 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强弱易形,兵员同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很快就被击败,阵容大乱,大将刘宗敏也负了伤。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见败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 |
二十六日,山海关战役顺败清胜后,李自成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可见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勾引清兵、叛变欺诈极为痛恨。 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由多尔衮承制封为平西王。 |
二十七、二十八两日,李自成考虑据守北京,采取了备战措施,责令军民火速拆除城外羊马墙及护城河旁房屋。 但经过斟酌,大顺军领导人终于决定放弃北京,主动西撤。 |
三十日晚上,多尔衮在蓟州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目的是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大顺军运走的金银财物。 五月初八日,清军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城东追上大顺军。李自成命蕲侯谷英率兵阻击,被清军击败,谷英阵亡。 接着,清军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再次获胜。大顺军在畿辅已无法立足,经井陉退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 五月十二日,追击的清军返回北京。 |
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崇祯帝没有直系皇位继承人,崇祯帝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获,未能逃出北京,崇祯帝的祖父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在淮安,拥立藩王之首选)在史可法陪同下,乘舟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南京官绅均往朝见。 |
初七,在沈阳的摄政王多尔衮祭天伐明,亲佩“大将军印”,率领满洲、蒙古八旗大军准备伐明。 |
十三日,奉命回师靖皇的宁远总兵吴三桂率军至京郊丰润,得知北京陷落的军报即退兵至山海关,并致书多尔衮,乞求“速选精兵”入关“灭流寇于宫廷”。多尔衮复书以“必封故土,晋为藩王”为条件,诱降吴三桂。 |
二十二日,清军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城门出迎,清军入关。 吴三桂与多尔衮,“以白马祭天,乌牛祭地”,结为同盟,联合作战。 |
二十九日,李自成于北京即皇帝位 |
九日,多尔衮出师,进军山海关。 |
十五日,清军行至翁后,意外地遇上了吴三桂的使者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携带求援书信,内云:“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多尔衮接吴三桂投降书,当即决定改变进军路线,直趋山海关。他在回信中说:“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
十三日,明朝辽东军队和官员奉命撤入关内勤王,由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带领全部进关,驻扎于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 当他们得知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明朝廷覆亡时,就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归附大顺政权。 至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已全部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均为大顺政权所接管。 |
吴三桂被崇祯皇帝加封为平西伯,率部进关勤王,由于放弃关外土地,官绅家属和相当一部分辽东百姓跟随进关。 |
二十二日,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张贴告示,有“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等语,证明他已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新命了。 二十六日左右,吴军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由投降大顺转持敌对态度。 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种说法: 一是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一是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第三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是吴三桂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又名陈沅)为大顺军将领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变生意外,猝不及防,山海关遂被吴三桂占领。唐通率残部撤往离山海关不远名叫一片石的地方,大顺政权委任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 |
十八日,李自成攻陷北京,皇室退居紫禁城深处。 十九日,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国祚277年)。 |
李自成攻占西安后建立大顺国,正式立国建号,并发布讨明檄文,率百万大军向北京进发。 |
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 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归附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 |
九日晚上十时左右,皇太极因患中风逝世,享年52岁,在位17年。 第九子福临即位(6岁),顺治皇帝,由叔父多尔衮、堂叔济尔哈朗辅政 |
李自成在襄阳称王,新顺王,建立中央政权 |
吴三桂给祖大寿的回信“犹豫未决”。皇太极再次致书劝他“急图归顺,勉立功名”。 |
崇祯皇帝决定检验军队配给制度的可靠性,并且秘密查访,看兵部四万两的军饷有多少可以真正摊派到辽东。他的御史报告说军饷一文也没有发放到目的地,在途中就消失了 |
皇太极再次致书吴三桂:“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今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 |
清军攻克松山、锦州后,皇太极就致书吴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乐、祖大寿等“因系将军之戚”俱获保全,劝他“翻然悔悟,决计归顺”。又命三桂之兄吴三凤及祖可法、张存仁、裴国珍、胡弘先、姜新、陈邦选等以亲属、旧谊的关系写信晓以利害,竭力劝说其降清。 |
李自成起义军从下半年开始在河南一些府县建立地方政权。 |
崇祯召集大臣议政,言称因孝陵龙脉被凿,王气尽泄,以致社稷动摇。 崇祯下旨,在明孝陵设立“禁约碑”一块,重申保护孝陵,严禁破坏孝陵龙脉,违者从严惩治。 而孝陵太监奉命趁清除朽木之际,不分皂白,斩伐无忌,数百年参天大树悉数遭伐,孝陵杉木居然沿街贱卖。 |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
张献忠再次抗明 |
张献忠于谷城向明政府投降 |
孝庄文皇后诞下皇九子福临,以后的顺治皇帝。 |
《天工开物》出版,该书总结了中国的机械技术。 |
明朝开始遭受长达7年的史无前例的大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