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䜣同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新疆大片领土割给沙俄。 |
十三日,施琅登上台湾岛,郑经次子郑克塽投降 十五日,进行受降仪式 |
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太平军据骆秉章奏稿有三四万人。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 三日后,在大渡河东线防御的清兵来到对岸,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 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 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
22日,胜保以恃功骄盈、贪污欺罔,执意招降苗沛霖、宋景诗致养痈贻患等罪,密令新任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的多隆阿将胜保逮捕,并于3月槛送至京。 为了避开奕䜣的阻挠,慈禧太后先背着奕䜣令人拟谕旨,7月1日朝议时,“帘内传旨无事,各直员皆散,恭邸甫出而赐胜死之旨从中降”。当奕䜣得知而回救时,已经来不及了。胜保被杀,既是对奕䜣的一个严重打击,也是慈禧太后与奕䜣冲突尖锐化和公开化的反映。 |
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
胜保因助成了祺祥政变,拥戴慈禧垂帘听政,地位陡起,成为奕䜣的重要党羽,并自以为有功,胡作妄为,贿赂公行。 清廷把胜保由安徽调往陕西镇压回民起义。 |
清政府决定和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商议购买英国战船及各种火器,募集外国水手军官。所需费用则按赫德之议,在各地海关税款中拨用。经过两广总督劳崇光的谈判,决定以白银六十五万两购买七舰,并委托时在英国之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Lay Horatio Nelson)在英国购买及招募人员。 李泰国在英国得到政府的批准为中国成立舰队,并以曾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到华参战之阿思本上校为舰队司令。为避免引致英国国内的压力,向外称舰队是为清政府缉捕海盗,更称之为英中联合舰队。 |
一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 二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 三日,命奕訢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 七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八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 |
二日夜,肃顺在护送咸丰皇帝梓宫回京途中,于密云被捕,随后下狱。不久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辛酉政变 |
二十六日,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后行。 |
三十日,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和恭亲王奕訢(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弟)解除八位顾命大臣,开始垂帘听政。 |
十五日(8月20日),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 十六日(8月21日),咸丰皇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等“顾命八大臣”,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十七日(22日)清晨,咸丰皇帝病逝,庙号文宗,其后葬于清东陵定陵。 |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
2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
25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随即撤出北京。 |
1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俄罗斯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即承认被俄罗斯割占的乌苏里江和太平洋之间沿海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合法化。 |
5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 6日,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并发起了抢劫。 7日,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 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 18日,英军一意孤行,私自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 19日,圆明园全园被侵华英军烧毁。 火烧圆明园 |
六日,由两万兵力和两百只军舰组成的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郊外清初康熙皇帝建造的皇家宫苑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 七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大肆掠夺珍宝。同时,为掩盖他们的掠夺行为,竟彻底烧毁了圆明园。 |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颁布了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资政新篇》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以天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
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到达天京。 “须尽快劝说南京方面与洋人合作,否则迟矣” 不到一个月,洪秀全就封洪仁玕为干王。 洪仁玕 |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退兵后,清政府再度变得强硬,发生了天津驶往北京的英国舰队被清军击退的事件。 |
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 条约包含了开设通商口岸、允许传教、协定关税、赔偿赔款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
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附近的大沽炮台 |
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法联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
天王洪秀全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将自己的两个哥哥封王,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
洪秀全下令处死韦昌辉,被盐腌过的韦的首级被送到石达开阵前。 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 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 |
清朝官员以海盗嫌疑为由,对停靠在广州的鸦片走私船“亚罗号”登船检查,并逮捕了船员。 英国领事巴夏礼认为中方把香港籍“亚罗号”上的英国国旗降下来,是对英国的侮辱,向清政府提出抗议。 曾在鸦片战争时担任外相的英国首相帕尔姆斯顿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企图用军事压力来大幅度修改条约。 英国动员拿破仑三世治下的法国联合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亚罗战争)爆发了。 |
17日,杜文秀被推举为大元帅,建立政权。 用甲子纪年,改用明朝衣冠,旗帜一律用白色,以与清军相区别。 杜文秀把大理都督府改为大元帅府,大理新政权宣告成立。 |
“天京事变”六周后,石达开赶回天京,石达开谴责韦昌辉的滥杀行为,“独杀东王及其亲随即可,何杀众多兄弟?”两人发生口角,韦昌辉骂石达开,北王韦昌辉把石达开反对滥杀无辜的主张看成对东王的偏袒,石达开怒曰“今日之残局,汝自行解决,与我无关”,遂甩手而去。 当晚,韦昌辉欲杀石达开,预感到危机的石达开仅带数名随从逃出天京。而韦昌辉将留在天京城的石达开家人及部属全部杀害。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召集前线的太平军,要求天王洪秀全处决韦昌辉,否则将起兵进攻天京。 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 |
云州回民起义首领蔡春发营救杜文秀出狱,即在云南蒙化(今巍山)起兵,招募回彝民数千。 16日攻克大理。 |
2日清晨,接到洪秀全“诛杨秀清”密令的北王韦昌辉率三千兵众突袭东王府。 杨秀清被斩首,韦昌辉为防止东王余党复仇,将东王麾下的数千兵将屠杀殆尽。 韦昌辉还命人对天京的所有居民进行了调查,凡与东王有牵连者先后被杀。 天京事变 |
在指挥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以天父下凡名义传洪秀全至东王府。 洪秀全至东王府时,杨秀清高坐于上,假装天父附体,命令洪秀全“天父在此,跪下”。并责问洪:“尔与东王均为我子,东王有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亦即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 |
二十三日(4月27日),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生于储秀宫。 咸丰八年(1858年),载淳的弟弟悯郡王早夭,其后载淳一直是咸丰皇帝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亲生儿子。 |
十三行街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寿终正寝。 |
太平天国北伐将领林凤祥与李开芳皆被俘,被处以死刑。北伐军被全面歼灭。 |
太平军及湘军在九江展开激战。石达开将湘军水师巧诱至长江沿岸的鄱阳湖,并封锁湖口。湘军战船陷于湖内,无法动弹,被太平军逐一击破,受到毁灭性打击。太平军还缴获了曾国藩的坐船。曾国藩在逃亡途中,不能忍受惨败的打击,欲寻自尽,侥幸被救。 |
回、汉豪绅争夺楚雄石羊银矿,发生械斗,总督恒春乘机惨杀回民。 杜文秀在永昌回汉争讼中入狱。 |
此前在东王的专权下,天京除老人和病人外所有男女必须男居男馆,女居女馆的制度被废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