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康有为特意前往日本大使馆拜访伊藤博文,请求他劝说西太后慈禧支持变法。 然而伊藤博文态度冷淡,形式上的推辞使康有为深感失望,叹道“侯爵轻蔑敝国甚矣”。 |
20日,伊藤博文拜见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对伊藤博文以亲王礼节相待,高度赞扬他在明治维新上的功绩,并要求他协助改革,大胆提出意见。 然而,伊藤博文回答道,“皇上锐意变法。虽不知皇太后圣意如何,但唯恐皇太后与皇上意见一致才能成功变法”,言下之意判断该运动的成功率很低。 |
经贻谷参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28日,维新志士谭嗣同(34岁)、康广仁(32岁,康有为弟弟)、林旭(24岁)、杨深秀(50岁)、杨锐(42岁)、刘光第(40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被捕前他本有机会脱险,但他没有走,大义凛然的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知,请嗣同始。”,在狱中他从容不迫,常在墙壁上题诗明志。临行前,他高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激动的像赴宴一样。 林旭被捕后,泰然自若,不时微笑,要杀头时,神色也没有变化。 杨深秀在狱中就写下了“络线到头真不悔,未知谁复请长缨”的豪迈语句。 刘光弟就刑时更是淡定自若,打死也不跪。 杨锐是张之洞安插的亲信,在变法形势严峻的时候,杨锐动摇了,感到了害怕,想抽身而退。被捕时他大呼冤枉:“我当差才5日,还没有上过一道奏折,就惨遭此横祸,我是冤鬼啊,临死前他还想向慈禧表明心迹,要申诉,可是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康广仁本来就反对他哥哥康有为的戊戌变法。他觉得有慈禧大权在握,毫无兵权的维新派容易致祸。被捕后他在狱中成天大喊大叫,用头撞墙:“天哪,哥哥债要用弟弟得人头来承担,又不是我做的!”。 谭嗣同、杨锐、林旭 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
15日,光绪皇帝召见杨锐,并授以密诏,要求杨锐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妥速筹商。 |
5日,光绪皇帝特别给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四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加紧推行变法。 |
20日,“百日维新”宣布终止(103天) |
21日,保守派发动戊戌政变 西太后慈禧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再次垂帘听政,并开始搜捕变法派。 康有为在英国的帮助下逃到香港、亡命日本。 逃到日本公使馆的梁启超在伊藤博文的指示下乘上日本军舰,逃过清军的追捕被送往日本。 谭嗣同拒绝逃亡,同被捕后处刑。 政变之后,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被保留下来,其余各种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
初四,法国使馆医生多德福诊断光绪皇帝无大碍,唯患血虚 |
初一,袁世凯奉诏觐见光绪皇帝,聆听圣训。 此次进京,是因为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有功,光绪皇帝下旨擢升其为工部右侍郎,袁世凯是来谢恩的。 光绪皇帝在召见中对袁世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好,此后你可与荣禄各办各事。” |
二十一日(10月6日),慈禧老佛爷下达诏谕:“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著一并革职。” |
11日,光绪皇帝发动“百日维新”,颁布《定国是诏》,表示开展戊戌变法的决心。 |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
5日清晨,父亲周贻能的长子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城内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 |
义和拳打出“顺清灭洋”的口号与教会和官兵战斗。 |
义和团山东起义 |
14日(农历十月二十日),张国焘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金山乡山明村。 |
13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以武力占领胶澳商埠(即青岛)。 |
大刀会为报复教会在巨野县杀死两名德国神父,德国以此为由占领了胶州湾,点燃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导火索。 |
5日,宋美龄出生于上海,排行第四,是家中最小的女儿。 她的母亲倪桂珍是明末大学士徐光启的后裔,她的父亲宋嘉澍(又名耀如)从一位虔诚的传教士一跃而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 宋家在上海的老宅 |
严复在天津创办了以英国的《泰晤士报》为范本的报纸《国闻报》,诉说了改革的必要性。 |
住在威县的梅花拳首领赵三多将梅花拳改为改为意为“义气和合”的义和拳,在梨园屯村召开集会对抗教会。 |
清政府将开进东北的部队调回关内,“毅军”也奉命开拔进关。 不愿意进关的张作霖乘机提出要成亲,得到应允回到小黑山与母亲团聚。 张作霖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托木匠高老惠向赵家庙的赵占元之次女求亲,张作霖与赵氏结婚,并住在了岳父家里。 |
康有为与为参加科举考试汇集到北京的一千多名文人一道,上书抗议停战并要求改革,被称作“公车上书”(公车是上书给皇帝的中转机构,后指省级科举合格者举人),虽然没有被接受,康有为的名字却广为人知。 |
23日,沙俄召集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 |
17日,李鸿章和日本全权任命的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签署了《马关条约》,包括: (1)清朝承认朝鲜是“完整无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3)赔偿二亿两白银(之后又以追加三千万两为条件归还辽东半岛)。 (4)开放重庆、苏州、杭州等口岸,承认日本人在口岸的企业经营权。 |
北洋水师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投降 |
日军进攻北洋舰队集结地的山东半岛威海卫 |
日军侵入辽东半岛,朝廷为对抗日本进攻,将大批军队调往关外。其中宋庆所部“毅军”正好驻扎在营口附近。 张作霖(20岁)在好友赵得胜引荐下,成了清朝“毅军”赵得胜马队的一名士兵。 |
乙未年会试,徐桐为正总裁,即主考官。启秀、李文田、唐景崇为副总裁。 按照惯例,会试四总裁将今年的录取名额平均成四份,各自定取舍,多出来的则定为公额,大家商量。 李文田是讲西北舆地学(历史地理学)的大家,他从自己注的《西游记》中取一句话作为策论的试题。考生们搞的都是应试教育,天天死磕标准教材四书五经,没想到来个“不讲武德”的考官,全场都不知道此条出自何处,只有梁启超学识淹博,留心实务,答得甚是详细。 李得梁卷,想录取而自己的名额已满。于是找徐桐,请求以公额录取。 徐桐取来梁启超前两场的考卷细阅,见这个姓梁的广东人对孔孟学说多有自己的发明创造,独立异说,跟当年姓康的那个广东人一样。深为厌恶,不愿以公额录取。 李文田不敢争,取梁启超卷,在其尾批语:“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受此挫折的大学问家、此后的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功名就止步于举人了。 受此刺激,梁启超创设《时务报》后,不断写文章痛诋科举。 |
在恭亲王奕䜣、直隶总督荣禄等大臣联名奏请下,光绪帝派遣袁世凯前往天津小站创办新军。 袁世凯到达天津以后,运用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聘请外国教官,模仿德国的现代陆军制度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正式的新式陆军,史称“北洋军阀”。 |
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被日军攻占,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
17日,北洋舰队被日本的联合舰队围攻,黄海海战爆发。其结果以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等三艘战舰告终。 |
由于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
朝鲜李朝政府与农民军议和,11日签署了《全州和约》,答应惩处贪官、设置执纲所、解放奴隶、废除两班特权等内容。 |
因惧怕甲午农民战争动摇其政权统治,1日,闵氏政权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向袁世凯要求派兵援助。 李鸿章接到报告后下令出动2100名淮军,7日,根据《天津条约》向日本通报出兵一事。 |
因赵秉甲不断加税,朝鲜百姓忍无可忍,便揭竿而起了。 15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十日),经过五天的准备,古阜、泰仁上千名农民在当地东学道首领全琫准、崔景善、金道三、郑益瑞等人的率领下,蜂拥向衙门冲去。为期十个月的朝鲜甲午农民战争在全罗道古阜郡爆发了。 自此,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
山东西南部出现了被称为大刀会的武术团体。 其首领是居住在曹县的刘士端,教授人们白莲教相传的宗教武术金钟罩。 金钟罩的特点是咏唱咒语、喝符水而从神仙处获得不死之身,但其宗教性面对清朝统治力衰退这一危机、抓住了寻求保卫故乡的人们的心理。 |
秋,西太后慈禧为庆祝六十大寿,醇亲王挪用海军衙门的经费2000万两白银修建了颐和园。 |
26日,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冲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隶属于湖南省湘潭县,在他之前有两个男孩子和两个女孩夭折,因此毛泽东是毛顺生(1870—1920)和文七妹(1867—1919)“幸存下来的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