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组成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后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红军总司令。 |
10日,中东路理事长兼全路铁路督办吕荣复,以非法手段下令解除苏联铁路局局长、副局长,以中国副局长代理局长职务,并撤销苏联各处处长。 14日,苏联政府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国民政府提出三项解决办法: (1)从速召集会议,解决中东路一切问题;(2)中国当局应立即取消对于中东路之一切非法行为;(3)一切被捕苏联人员应立即释放。 国民党政府对此不予理会,命令东北军集结军队向苏联边境进逼。蒋介石宣称:“我们须先取中东路,然后谈判一切问题。” 17日,苏联政府宣布与国民党政府断交,撤回驻华外交、商务以及铁路人员,停止中苏全部铁路交通,命令驻华外交人员离境,并声明保留1924年中苏协定的一切权利。 |
1日,孙中山奉安中山陵。 |
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 毛泽东打算在会上通过总结建军以来的经验,解决争端问题。但他的正确主张未能为多数同志所认识和接受。在讨论中,林彪再次坚持他给毛泽东信上所写的内容和对朱德的看法,而刘安恭则要求实行完全选举制度,轮流更换党内负责同志,他的提议遭到了否定。 大会在中央未指示改组前委的情况下,改选了前委。毛泽东没有继续当选为前委书记。这一职务改由陈毅担任。 |
8日,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白砂镇早康村召开,史称早康会议,又称白砂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红四军党内关于前委与军委之争加剧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就要不要军委问题,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主要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分歧,朱德认为中央对红四军成立军委有指示;毛泽东认为与其有名无实,要也没用。 最终,在时任前委书记毛泽东的强烈坚持下,会议以36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从组织上保证了前委对红四军具有全面、集中的领导权,避免了党的分裂,也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导地位。 |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迅速扩大,革命政权的不断发展,红四军部队不断壮大,前委既管军队工作,又要兼顾地方工作,遂决定军委于5月上旬恢复办公。 由中央新派到红四军工作的刘安恭任临时军委书记。 刘安恭就任不久,在一次临时军委会议上由他提议并形成一个决议:即今后前委只负责研究制定部队的行动等大的方针,部队的指挥权则由军委掌握。 这一决定,显示出一种脱离前委领导,与前委分庭抗礼的倾向,下级党委限制上级党委的领导权,这显然是错误的。 毛泽东对刘安恭的这一错误决定十分气愤,多次表示不能同意和接受这一决议。 |
27日,在南京国民党政府指使下,东北军张学良部派军警非法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监禁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及馆员,没收领事馆来往文件,逮捕来馆苏联公民39人,劫掠领事馆财物。 为此,苏联政府向南京国民党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斥责其违反国际公法。这时蒋介石亲赴北平,指使张学良调遣东北军到苏联国境布防,作出备战姿态。 |
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无冠之王”,王明是带着米夫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厚望,被米夫以共产国际东方部的名义派回国的。 先由莫斯科乘火车到海参崴,然后又由海参崴乘船到达上海。3月上旬到达上海。 |
北伐战事结束后,控制南京政府的蒋介石为了加强统治,准备加紧打击和解决其他新军阀。 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矛盾激化,双方遂爆发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三个月,桂系势力被大大削弱。 蒋桂战争 |
12日,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在受尽折磨后,英勇就义。 |
朱德和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以武装斗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力量,开创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打下基础。 |
月初,蒋介石调集湘赣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会剿”。 |
18日下午二时十五分,梁启超因肺部感染病菌终告不治,享年56岁。 |
张学良作为东北大学校长,向社会征集东北大学校徽,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入选。 |
29日,东北易帜,张学良下令奉天总部上空升起中华民国国旗,并公开宣布支持国民政府,中国形式上统一。 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
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形式获得土地的权利。边界各县掀起了分田高潮,穷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改变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充分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从各个方面全力支持红军。 |
14日,根据党中央6月4日来信要求,经四军党的“六大”会议选举了由朱德任书记共23人组成的新军委,信中明确规定新军委统辖于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之下。后由于连续作战,军情紧迫,军委停止办公近半年。 |
29日,张学良下令奉天总部上空升起国民政府的旗帜,并公开宣布了他对国民政府的忠诚。 |
4日,颁布了“中华民国组织法”。“训政”时期——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正式宣布开始。 不久,国民党中央最高政府机构被命名为“国民政府”。 |
蒋介石率部下到北京西山碧云寺祭拜孙中山 蒋介石(前排右三) |
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
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
22日,国民军的一支部队举行起义,一个整团投靠了共产党,团长是彭德怀。他所率领的部队与当地农民武装联合,称为第五军。 |
3日,张作霖发布了一则通电,宣布他的部队将撤出关内。让出北京给蒋介石的北伐军队。他和他的随从收拾好行装,登上火车,前往奉天。 张作霖在乘坐火车从北平返回东北经过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死。 同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正式委任阎锡山为京津卫戍司令。 |
红四军在朱德、陈毅指挥下,于永新、宁冈两县交界的龙源口歼灭进攻之敌千余人。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龙源口大捷 |
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彻底落下帷幕。 |
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郊区兹维尼果德镇银光别墅(原先的一座贵族庄园)开了差不多一个月。 |
4日,皇姑屯事件爆发。广东革命军北伐步步为营,眼见大势已去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决定退出京津,在返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成重伤,不久后身亡,其子张学良接手东北军。 |
1日,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离沪赴苏联莫斯科。 |
4日,素有“军党部”之称的红四军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届军委书记。 |
3日,日军侵略者在济南向国民军发动攻击,但蒋介石一味下达不抵抗命令,最终导致日军杀死超过一万中国军民,史称济南惨案。 |
蒋介石宣布发起总攻,主力部队是蒋介石的一路军,沿着津浦线向北挺进。 与此同时,冯玉祥的二路军和阎锡山的三路军分别从南部和西部进攻河北,把东北军阀的部队从主战场牵制过来。 蒋介石大约有70万人部队在扬子江的北岸按东西线部署,而他面对的是张作霖的40万人马——由他的儿子张学良指挥,另外6万人由别的将领指挥。 |
3日,毛泽东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奠定了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 |
15日,罗亦农被叛徒何芝华出卖,在上海被捕。 21日,罗亦农在上海死于刑场,当时只有26岁。 罗亦农 |
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关于共产国际决议案的通告》,表示:“接受这一决议案之一般方针,并且认为在最短期内,于本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之前,必须切实执行这一决议案必要的具体步骤。” 瞿秋白当日从上海前往苏联,参加中共六大的筹备工作。 |
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共万余人开赴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建中国的第一支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当时人数达到8000至10000人。 |
月底,蒋介石把他的北伐指挥部移到了徐州,这是北伐第二阶段国民军前进所至的最北处。 |
林徽因和梁思成相恋五年后,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 林徽因不愿意穿着千篇一律的西式婚纱,她就自己设计了一套旗袍式的裙装,特别是头饰,更是别出心裁,冠冕似的帽子两侧,垂着长长的披纱,既古典又富于民族情调。帽子正中的璎珞,美丽而别致。这也许是她一生所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创作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