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 |
隋炀帝杨广继位。鉴于大兴城位置偏西,又水陆交通不便,也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对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的控制,决定在洛阳故都附近建造新城,作为东京。 |
杨素跟随隋文帝驾临仁寿宫,隋文帝又多次赏赐宴席。 等到隋文帝病重,杨素和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人入宫侍候。 当时皇太子杨广住在宫内的大宝殿,怕隋文帝有什么不好的消息须要预先防备,于是亲自写了一封信,封好送出来问杨素。 杨素记下宫外的形势,来报告太子杨广。宫人却将回信误送到了隋文帝的住处,隋文帝见信大怒。 天刚亮,陈夫人出去更衣,被太子杨广所逼迫。陈夫人拒绝了他才得以脱身。她回到文帝的寝宫,文帝奇怪她神色不对,问什么原因,陈夫人流着泪说:“太子无礼!”文帝愤怒,捶着床说:“这个畜生!怎么可以将国家大事交付给他!独孤误了我!” 于是他叫来柳述、元岩说:“召我的儿子!”柳述等人要叫杨广来。文帝说:“是(杨)勇。”柳述、元岩出了文帝的寝宫,起草敕书。 杨素闻知此事,告诉了太子杨广。杨广假传文帝的旨意将柳述、元岩逮捕,关进大理狱。 他们迅速调来东宫的裨将兵士来宿卫仁寿宫,宫门禁止出入,并派宇文述、郭衍进入调度指挥;命令右庶子张衡进入文帝的寝宫侍侯文帝,守候隋文帝的病情。 后宫的人员全被赶到别的房间去。 隋文帝就在这天晚上驾崩,因此朝廷内外有很多非议。 唐代人马总在《通历》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血溅屏风”,而赵毅在《大业略记》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毒死。 |
隋文帝杨坚逝世(64岁) 杨广即位,隋炀帝(36岁) |
隋炀帝即位就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东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他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杨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龙舟和杂船数万艘。 |
广通渠改名永通渠。 |
隋文帝杨坚驾崩后,太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他派车骑将军屈突通携带所谓的隋文帝诏书,前往召其五弟、镇守并州(今山西太原)的汉王杨谅回朝。 杨谅与隋文帝生前曾有密约,若玺书召他,敕字旁会另加一点。杨广的诏书并无此标记,杨谅心知有异,料定是兄长要对付自己,于是断然拒绝回京,并决定起兵反叛。总管司马皇甫诞恳切劝谏,认为此举不忠不智,杨谅大怒,将他囚禁起来。 谋士王頍为杨谅分析形势:“大王麾下将领士卒的家属多在关西(京师所在),若以他们为骨干,就应长驱直入,直捣京师,此乃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若只图割据北齐旧地,则应任用关东人士。”杨谅犹豫不决,最终采取了折中策略,同时对外宣称“杨素谋反”,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总管府兵曹裴文安向杨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井陉以西,尽在大王掌握,山东兵马,亦听号令。应全军动员,派老弱守险,虚张声势;大王则亲率精锐,直入蒲津关(山西永济西)。我愿为前锋,大王率主力继进,闪电般进抵霸上(西安东),则咸阳以东可传檄而定。京师震动,部署未集,上下猜疑,旬日之间,大事可定。” 杨谅闻之大喜,随即进行军事部署: 派大将军余公理出太谷,奔河阳; 大将军綦良出滏口,赴黎阳; 大将军刘建出井陉,取燕赵之地; 柱国乔钟葵出雁门; 任命裴文安为柱国,与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茹天保(又称蠕蠕天保)等率军直指京师。 然而,当裴文安等军进至距蒲津关百余里处时,杨谅忽然改变主意,他命令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州治在蒲津关),并急召裴文安返回。裴文安返抵晋阳后痛心疾首:“兵贵神速,本欲出其不意。大王既不亲征,又召臣返还,使彼计成,大势去矣!”杨谅不予理会,转而进行防御性人事任命,以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等,分散了兵力。 隋炀帝杨广闻讯,立即命杨素率五千轻骑进击蒲州。杨素潜至渭口,乘夜渡河,拂晓发动攻击。茹茹天保大败而逃,王聃子(应为王聃部下或族人)惧而举城投降。杨素精准预判了战局,迅速收复蒲州。 杨广随即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统率步骑四万,直扑杨谅的根据地太原。杨谅派部将赵子开率众十余万,扼守高壁(今山西灵石南),布阵五十里。杨素命部将正面佯攻,自率奇兵潜入霍山,沿悬崖深谷迂回,突袭叛军大营,大破赵子开军,杀伤万计。杨谅所署的介州刺史梁修罗闻杨素兵至,弃城介休而逃。 杨素乘胜进军,抵达清源(今山西清徐),此地距并州仅三十里。 杨谅得知前线连败,亲率大将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近十万人马,在清源与杨素决战。结果,杨谅大军再遭重创,名将萧摩诃被俘。杨谅率残部退守并州老巢。 杨素率军跟进,将并州团团围困。杨谅内外交困,束手无策,只得肉袒出降。群臣奏称杨谅罪当处死,隋炀帝以兄弟之情为由,下诏赦免其死罪,削为庶民,除其宗室户籍。杨谅最终在囚禁中死去。其子杨颢亦被禁锢,后在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时遇害。 叛乱平定后,隋炀帝对杨素大加封赏: 派遣杨素之弟修武公杨约携亲笔诏书慰劳杨素。 拜杨素为营建东京(洛阳)的大监。 授予杨素之子杨万石、杨仁行,其侄杨玄挺仪同三司之职。 赏赐织物五万段、绮罗一千匹,以及杨谅府中歌妓、侍妾二十人。 至此,这场由皇位继承危机引发的、持续了数月的大规模宗室叛乱被彻底平定,隋炀帝杨广的统治得以巩固。 |
杨素和宇文恺受命营造皇陵太陵。独孤皇后入葬后,宇文恺因功被恢复安平郡公的爵位,食邑一千户。 |
独孤皇后去世。 |
隋文帝杨坚立杨广为太子。 |
初九,杨坚废太子杨勇。 |
突厥进犯,杨广率军出灵武,却没有任何俘获而返回。 |
隋文帝下诏要求保护各地的寺院及佛像,对破坏佛像者要处重罪。 |
隋文帝于仁寿宫赐宴王公,席间诏贺若弼作五言诗,所作诗中词意愤怨,隋文帝看后还是宽容了他,并没对他治罪。 |
突厥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
百济王余昌派遣使节进献表文,请求为隋军讨伐高句丽充当向导,隋文帝下诏书告谕他:“高句丽王已经认罪归附,朕已经赦免了他,不能再行讨伐。”朝廷优待了百济的使节,然后遣送回国。高句丽略知一些消息,为报复百济,便出兵劫掠百济的边境。 |
隋文帝征讨高丽水陆两军三十万,强渡辽水时逢雨季,恰遇水灾和大风受阻,军中疫病流行。 汉王杨谅统率的大军出了临榆关(今山海关),正遇上大雨过后的水涝,后勤运输供应不上,军中缺少粮秣,又遇上传染病流行。 周罗侯率领水军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渡海直奔平壤(今朝鲜平壤市),途中也遭遇大风,战船大多沉没。 高丽王高元已得知隋军进击消息,急派使者入朝谢罪,称自己是“辽东粪土臣元”。 隋文帝见此,遂下诏罢征高丽之军。 |
隋文帝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的官职、爵位。 |
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靺鞨(女真族的前身)士卒1万多人,入侵辽西地区(治今辽宁义县西),被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隋文帝恼恨高句丽的侵袭,遂任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水陆两军30万人征伐高句丽。 |
秉智者大师遗志在天台山为之建造国清寺,天台宗盛极一时。 |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陕西武功之行馆,他的父亲李渊时任岐州刺史。 |
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隋文帝巡幸温汤时亲自送他到并州赴任。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隋文帝很宠爱杨谅,特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
仁寿宫建成,宇文恺被任命为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接着又被任命为将作少监 。 后来,仁寿宫成为文帝晚年经常临幸的别宫。 |
隋文帝令右仆射杨素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北营造仁寿宫。 杨素以宇文恺有巧思,奏请他出任检校将作大匠,负责仁寿宫工程的筹划和设计。杨素、宇文恺等人平山填谷,以构筑宫殿,使之“高台累榭,宛转相连”,宫殿区“制度壮丽”,成为极其雄伟的宫殿建筑群。但在营建过程中,杨素等人督役严急,造成大量服役丁夫死亡。很多人疲备不堪,倒地而死,尸体被填入坑中,上面用土石覆盖,筑成平地。死亡者数以万计。 |
贺若弼骄傲自满,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心里很是不平衡,还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因而于当年遭致罢官。 而贺若弼怨气愈甚,又过了几年,隋文帝将贺若弼下狱。 隋文帝责问他说:“我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总是放言,说这两个人只是酒囊饭袋,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我的老朋友了,杨素,我的舅子。我都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说这些话。” 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奏请处以死刑。隋文帝犹豫数日,考虑到他的功劳,于是免他一死,除名为民。 几年之后,贺若弼恢复了爵位,但隋文帝忌其为人,所以不再被任用。然而每次宴请赏赐,都给他很高的待遇。 |
财政官员呈报说:“府藏皆满,粮食布帛无处容纳,已堆积在走廊和房下了。”隋文帝诏令再造新库。 开皇之治 |
江南各地发生反叛。隋文帝派杨素去讨伐。杨素、麦铁杖、来护儿、史万岁消灭各路造反势力,彻底平定了江南。 之后,杨广奉命到江都任扬州总管。 |
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 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陈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 贺若弼军军令严明,秋毫无犯,有军士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 又进军蒋山的白土冈,先后击败陈将田瑞、鲁达、周智安、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 贺若弼于是从北掖门入城。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令将陈后主带来一看,陈后主惶恐流汗,甚为惊恐,多次下拜。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的君主给大国公卿下拜,这是礼所当然的。你也不要害怕,入朝定能做个归命侯的。”但是贺若弼愤恨自己没有先期抓获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 |
隋文帝听闻贺若弼立功,很是高兴,下诏褒奖,晋王杨广却认为贺若弼先期决战,违反军命,于是把贺若弼交给了执行军法的官员。 隋文帝杨坚召见贺若弼,很是赞赏,赐给御坐,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给予许多赏赐,又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拜右领军大将军,不久转右武候大将军。 |
隋文帝以陕西为根据地,派军南下,消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军攻破建康城,进入宫中,陈后主身边仅剩的大臣劝他穿好皇帝的礼服,在大殿坐下,等待隋军,做一个有尊严的亡国之君,陈后主却说:“对方的锋刃不可抵挡,我自有计策。”结果他的计策是与张贵妃、孔贵嫔躲进景阳宫的井里。隋军找到井边,呼叫不应,放话要落井下石,陈后主才大声呼喊回应。隋军放下吊篮拉他上来,吊篮沉重,使他们非常惊讶,以为这位南朝末代皇帝是个大胖子,拉出井才发现是三个人。建康景阳宫的这口井,后来被称为“胭脂井” |
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置淮南行台省,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总领伐陈事宜,为伐陈统帅。隋朝君臣于太庙祭告天地祖宗,请求保佑胜利,又宣布赦免陈境内死囚,允许他们报效隋军,灭陈战役正式开始。 隋文帝杨坚下诏伐陈朝,命杨广从六合(今江苏六合)出兵,杨俊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出兵,蕲州刺史王世积从蕲春(今湖北蕲春)出兵,庐州总管韩擒虎从庐江(今安徽庐江)出兵,吴川总管贺若弼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出兵。共有总管九十人,军兵51万余人,一律受次子晋王杨广指挥,发动对陈朝的总进攻。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 隋朝彩绘陶甲马俑(重装骑兵) |
杨坚多次谋议灭陈之策,高颎、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定江南的计策。贺若弼也献取陈十策,获得隋文帝称赞,赠赐宝刀。 |
隋文帝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 |
隋文帝下诏兴建漕渠,令宇文恺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通黄河,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 渠成后,转运便利,“关内赖之”,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 |
东突厥首领沙钵略走投无路,被迫向隋奉表投降,东突厥成为隋朝的依附。北境的和平使隋文帝可以腾出手来部署兵力,扫灭南边的陈朝,中国统一的时机终于到来。 |
周、北齐年年都要忍辱向突厥送财物。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不再给突厥财物,对突厥采用“远交近攻”的方法。 隋文帝派重兵分八道出击突厥,大胜而归。 |
隋朝推行均田制。根据均田令,百姓基本都能获得一份土地。同时还大力减免百姓所承担的国家赋役。 当年将承担赋役的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 至文帝末年,国家的粮食储备已相当充足,可以保证五六十年的供应。 |
大兴城建成,而仓廪尚虚,需要大量转运关东米粟,渭水多沙,河水深浅不固定,漕运的丁役深以为苦。 |
隋文帝“修宗庙”,宇文恺被起用,任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负责宗庙的兴修事务。宗庙建成后,被加封为甑山县公,食邑一千户。 |
隋朝建立之时,仍承袭北周以长安城为京都。长安城始建于汉代,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城市已显得过于狭小,宫宇亦多朽蠹,加上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因此,隋文帝杨坚嫌其“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决定另建新都。 隋文帝下诏将在龙首山创造新都,以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负责此役。因为宇文恺在建筑方面有巧妙的构思,于是任命他担任营建新城的副监 。时高颎虽为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规模计划皆出自宇文恺。 由于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故新都命名为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