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11110901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宋朝派郑允中、童贯出使辽朝,辽人马植向童贯献上联合女真灭辽之计,童贯极有兴趣。 童贯将马植带回宋朝,向赵佶上陈渡海往辽东与女真结盟灭辽、夺取燕云之地的建议。 赵佶大喜,赐马植国姓,马植改名赵良嗣。 |
宋代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惩罚防护浮桥不力而被水冲毁者。 宋徽宗赵佶曾下诏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等要判徒刑二年发配一千里,对官渡桥不修整者要打一百板子。 |
宋徽宗的王皇后死后,郑氏立为皇后,乔氏(曾和韦氏一同充当宋徽宗宠爱的郑氏的侍女)“进贵妃”,她为皇帝连生七子。 |
宋朝又继续进攻西夏,攻占了积石军(今青海贵德西)、洮州等地。 |
二十一日(公元6月13日)夜,韦氏时年二十八岁,依赖义妹乔贵妃,生宋徽宗第九子赵构。韦氏后“进婕妤,累迁婉容”。 后赵构称帝,五月二十一日便定为天申节。 |
宋徽宗封韦氏“进才人”。 |
朝廷改“银票”为“钱引”,改“银票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银票外,其他诸路均改用钱引。 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银票为钱引。 钱引与银票的最大区别,是钱引以“缗”(一千文为一缗)为单位,而且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 |
彗星出现,在大臣的劝说下,赵佶派人拆毁了“元祐党籍”碑,党禁有所松动。 |
宋改熙河兰会路为熙河兰湟路,童贯升任为熙河兰湟路、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 |
赵佶让朱勔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从东南各地的民间搜括奇花异石,装船运往京城,每十船为一纲,称为花石纲。 花石纲荼毒东南20年,民财为之耗尽。 |
宋对西夏作战,发兵10万,大举进攻青唐(今青海西宁),消灭青唐政权,恢复了赵顼统治时期的疆土,设西宁州,赐其首领姓名赵怀德。 |
赵佶、蔡京清查向太后当政时上书言事的582名官员,按是否赞同新法,分为正邪六等:蔡京党羽41人列正等,都升官重用;与蔡京政见不同的541人列为邪等,分别被贬逐或降官、免官职。 |
赵佶命童贯在苏、杭设造作局,专门打造各类高级工艺品。 |
二十八日,苏轼病逝于常州(67岁)。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
向太后(56岁)病逝,宋徽宗始得亲政。 |
苏轼又被改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他再也不愿意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只想挑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度余生。 本来,他打算和弟弟苏辙一起住在颖昌(今河南许昌),但是得知朝廷又开始排斥元祐旧党,便打定主意,留居常州。 |
向太后垂帘听政半年后,撤帘还政于赵佶,章惇罢相,曾布拜相。 |
宋徽宗宽赦了元祐旧臣,让贬谪在外的人逐渐内迁。 苏轼(66岁)奉命从儋州内迁濂州,结束七年的流放。 |
十二日,宋哲宗赵煦在福宁殿病逝,年仅25岁,在位15年。 累谥为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由于赵煦没有子嗣,五位皇弟成为嗣君人选。宰相章惇主张立赵煦的同母(钦成皇后朱氏)弟简王赵似,其次当立年岁最长的申王赵佖。 向太后(55岁)认为赵似年幼,赵佖有一眼瞎,主张立瑞王赵佶。 章惇认为赵佶“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向太后则声称赵煦曾属意于赵佶。 于是,18岁的赵佶继位,即宋徽宗。 半年后有人告发,章惇任哲宗山陵使时,将哲宗的灵柩陷于泥泞之中,直到第二天才从泥泞中拖出,言官们以此为由头,弹劾章惇对哲宗在天之灵不敬,徽宗当即顺水推舟,贬章惇出朝,由宰相降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势不可免地被贬逐流放,最终在睦州(今浙江建德)悄然死去。 |
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子,宋哲宗朝宰相范纯仁因受章惇等人迫害而被贬往岭南,当时他已双目失明,瘦骨嶙峋,岭南山水迢递,气候恶劣,范纯仁于多次流徙之后,被安置于永州。 |
高升泰病重七日后逝世,以国礼安葬,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其子高泰明遵从父亲遗志,拥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帝。 从此之后,高氏家族世代为相,与段氏家族相始终,形成了高氏掌握政权,段氏掌握皇权的局面。 |
宋哲宗以“讥斥先朝”的罪名把苏轼贬到了偏远的英州。 苏轼在奔赴英州的途中,还未到英州,又降为正六品下的“充左承议郎”,再贬为建昌(今江西南城)军司马,惠州(广东惠阳)安置。后又被贬为远宁节度副使(宋代,节度使是无权的虚衔),惠州安置。苏轼只好把家小安置在阳羡(今江苏宜兴),独自与幼子苏过等人南下惠州。 原来宋哲宗亲政以后,任用章惇为相,依附章惇的虞策、来之邵都是坚决反对旧党的人物,对苏轼兄弟恨之入骨。 |
赵煦任用李清臣、邓润甫为执政大臣,两人倡议“绍述”即继承其父赵顼的变法事业。 |
十三日,苏轼任命为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这是带有贬谪性质的任命。 十月,苏轼到达定州。 亲政的宋哲宗因不满祖母高氏的长期执政,所以从亲政开始,就倾向新党,大批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官员都受到排挤,有的被贬谪,有的被罢免。 |
初三,长期执掌实权的太皇太后高洮洮病逝,曾被反变法派誉为“女中尧舜”。 宋哲宗(19岁)亲政。 |
苏轼又改任扬州知州。 八月,苏轼又奉命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兼为皇帝侍读。 之后,又改为礼部尚书。 作为皇帝侍读的苏轼,与宋哲宗皇帝相处得却不融洽,年龄渐长的皇帝,不愿听从苏轼的劝谏。苏轼是高太后器重的人,而哲宗正因高太后长期执政,内心愤愤不平。帝党与后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 |
遭到旧党分子诬陷,回朝两个月后,苏轼又自请外调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 |
苏轼奉朝廷诏令回京城再一次担任翰林学士。 |
西夏交还永乐城之战的宋军俘虏,在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人的主张下,宋则将米脂、葮芦、浮图、安疆四寨交还给西夏。 |
苏轼主动请求出任地方官,终于获准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杭州。 |
程颐指责太皇太后高洮洮在宋哲宗赵煦不在场时单独垂帘听政,引起太皇太后高洮洮不满,被罢出朝廷。 |
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68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
初六,王安石在对新法尽废的失望痛心中,落寞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 |
太皇太后高洮洮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等到自己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 七月废除了保甲法,后继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司马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宿愿。同时,上表请求辞位。 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元祐更化 |
苏轼刚到常州,朝廷的圣旨紧接着也到达了,任命苏轼为登州知州。 这是因为“元祐更化”,一批因反对新法被降职或自请退隐的老臣纷纷被起用,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这其中也包括苏轼被任命为登州知州。 |
初一,宋神宗赵顼第六子赵煦在福宁殿被立为太子。 七日,宋神宗赵顼抑郁染疾病逝(38岁)于福宁殿,皇位由长子(神宗十四子中,哲宗行六,且是活着中的长子)赵煦(10岁)承位,即宋哲宗。 赵顼生母、太皇太后高洮洮垂帘听政。 |
苏轼一家到达泗州时(今江苏境内),盘缠所剩无几。苏轼给神宗上书《乞常州居住表》,他说“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所以请求皇帝允许他在就近的常州居住。宋神宗同意了苏轼的请求,当苏轼到达南都(今河南商丘)时,皇帝批复的圣旨到达,于是他再一次从南都携家眷返回常州。 |
司马光(66岁)将修完的《通鉴》,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宋神宗。 宋神宗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
宋神宗下诏说:“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苏轼终于被改授距离京师很近的汝州(今河南境内)任团练副使。 苏轼本想上书皇帝请求继续留在黄州,但是又恐获罪。于是,他只好带领家人奔赴汝州。 |
十日,赵佶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