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 FROM list where paixu <= 16260904 order by paixu desc limit 0,40
皇太极即汗位后,沿袭旧制,仍在每旗设总旗务大臣一名(即固山额真),但是扩大了他们的权限,规定“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出猎行师,各领本旗兵行,凡事务皆听稽查”。同时又在每旗设佐管旗务大臣二员,调遣大臣二员,前者“佐理国政,审断状讼”,后者“出兵驻防,以时调遣,所属词讼,仍令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贝勒掌管旗务的权力,而且使他们处在众多人员的监督和制约之中。 |
一日,努尔哈赤四子皇太极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即汗位(22岁),次年改元天聪。 在接受礼拜之后,皇太极又率诸贝勒向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行三拜之礼,不以君臣之礼相待,这一举动使得离心的亲兄弟拢到了一起,也表明皇太极能屈能伸,很有魄力。 |
十一日,努尔哈赤在宁远负伤,患毒疽不治而死,享年68岁。 |
二十六日,前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辽东经略熊廷弼在北京西市斩首,时年56岁。 熊廷弼的罪名有两个:一是任职期间丢失广宁,败坏辽东战局;二是待罪之中仍贿赂东林党,以图脱死。 |
后金迁都沈阳,改名盛京。 |
孝庄文皇后由她的哥哥吴克善台吉(台吉为蒙古贵族的尊称)伴送到盛京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 |
长安府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它立于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是景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迄今保存完好。 |
十四日,郑成功出生,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 其父郑芝龙亦商亦盗,后来接受朝廷的招安,在官方身份的保护下,靠海外贸易、收取关税、保护航船而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掌握了东亚地区的海上霸权,亲手缔造了郑氏的“海上帝国”。 |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挺身而出,向明熹宗进呈长篇奏疏,弹劾魏忠贤,列举二十四条罪状。 左光斗、魏大中、高攀龙、缪昌期、黄尊素等人接二连三弹劾魏忠贤。 魏忠贤不得不向皇帝提出辞去东厂总督太监之职,然后示意内阁大学士魏广微草拟一道圣旨,予以挽留。 风声一过,便疯狂反扑,大开杀戒,先后有“六君子之狱”“七君子之狱”。 |
白莲教起义,徐鸿儒称帝,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 |
徐鸿儒自杀 |
沈阳失守后,后金军又转兵迎击明朝援军,先后打败驰援明军童仲揆、陈策奉部和李秉诚、朱万良、姜弼部。 十八日,又乘胜直趋辽阳,再次诱明军主将出城应战,然后设计破城。 至二十一日,又拿下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见城陷自焚而死,巡按御史张铨被俘杀。 沈辽战后,后金军又连克广宁(今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 |
中旬,努尔哈赤以重兵围困沈阳。努尔哈赤诱守城将领贺世贤出战,然后佯败退兵,使明军中伏,大败明军,而后乘机攻城。沈阳城破,贺世贤、尤世功等将领先后战死,守城军民死者达7万人。 |
努尔哈赤统数万骑兵,分八路攻略沈阳外围。 |
后金攻破军事重镇沈阳和辽阳,连克70余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 |
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
泰昌帝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其子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 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 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为防其干预朝事,逼迫李选侍从乾清宫移到仁寿殿哕鸾宫。 移宫案 |
朱由校即位,崇祯皇帝 |
10日,明光宗朱常洛吃李可灼的红丸后死 红丸案 |
明神宗逝世,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年号泰昌 |
萨尔浒之战 明神宗调集了近9万人的兵力,连同1.3万名朝鲜兵,计10万余人,号称47万大军,由辽东经略杨镐指挥,企图一举将后金歼灭。 明军兵分四路,第一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指挥,由抚顺东向,直扑苏子河谷;第二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指挥,由清河(今辽宁本溪市东北)出鸦鹘关东向;第三路以开原总兵马林为指挥,由开原出三岔口自北南下;第四路以辽阳总兵刘铤为指挥,合1.3万名朝鲜兵,出宽甸口自南向北。 经略杨镐坐镇沈阳为总指挥,四路兵马皆指赫图阿拉。南路的刘铤最先行动,而杜松带领的第一路为全军的主力,有兵3万。且这一路出抚顺,渡浑河,沿苏子河谷而下,道路平坦易行,两日就可到达赫图阿拉,对后金的威胁最大。而其他三路山高水险,行进困难,一时均不易到达。 明军的这种分兵合击、声东击西的战略却为努尔哈赤所洞察。他在分析军事形势时对诸部将说:“明军要让我首先见到南路有兵,诱我南下。而其由抚顺方向来的一路必是重兵,须急拒战,破此路则他路兵不足忧矣。”他抓住明军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对于最先告警的南路,他并不增援,仅以原驻防的500人抵御,而集中了八旗所有的军队和各将的亲兵约10万人左右,西向抵抗兵马最多、威胁最大的杜松一路。 杜松虽然勇猛,然而无谋。他轻敌冒进,想占头功。三月初一,杜松率领第一路明军开抵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这里隔着浑河是界凡。后金征调的1.5万个役夫正在构筑界凡城,仅有400名军队守卫。杜松想趁后金大兵未到,迅速攻占界凡,于是就将辎重和2万人马留在萨尔浒,自己带1万精锐抢渡浑河,进攻界凡。后金军队早有准备,预先把浑河上游堵起来,待明军渡到一半时,决堵放流,明军淹死无数,而且浑河两岸就此失去联系和互援。 努尔哈赤率军到达时,却不以全力解界凡之围,他仅派两旗兵力救援界凡,而以六旗的兵力抄明军的后路,出其不意攻打杜松的萨尔浒大营。金兵突然从天而降,萨尔浒的明军仓惶失措,匆匆列阵对战。这一天,黑雾弥天,咫尺不辨。明军燃起火炬,恰好为金兵提供方便。金兵从暗处向明处射击,矢如密雨,发无不中;而明军军居明处却看不清金兵所在,铳炮都射到柳林中去。金兵乘势逾堑拔栅,顷刻间,明军防线被突破,溃不成军。金兵狠追猛杀,明军尸首漫山遍野,鲜血染红了萨尔浒山冈。萨尔浒明军被歼后,金兵马不停蹄,渡过浑河,从背后包抄攻打界凡的杜松军。攻城的明军一听大营被破,军心动摇,士气瓦解,加上腹背受敌,很快就被金军消灭。界凡山麓,血流成渠,浑河河面上,僵尸漂浮,如解冻的冰块,旋转而下。第一路军就这样全军覆没,杜松等将领均力战身死。 当夜,马林率第三路军开至距萨尔浒三四十里的尚间崖,听到杜松全军覆没,早就吓破了胆。第二天,努尔哈赤率军进攻,明军大败,仅马林只身脱逃,其余尽歼。由南北上的第四路刘铤军,不知萨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令降兵伪装并持杜松令箭,驰至刘铤营假报军情,说杜松军已得胜,诱刘铤深入。刘铤以为真,引军深入,遂中金兵埋伏。第四路军也就迅速被歼。经略杨镐闻报三路兵马尽败,急令第二路的李如柏退兵,因而这一路得以全师而还。这一仗,明朝损失士兵4.6万人、将领300多员。因战斗主要是在萨尔浒地区进行,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萨尔浒之战”。 |
十三日,努尔哈赤举行祭堂子仪式,发布讨明檄文“七大恨”。 |
顾宪成在一片诽谤声中与世长辞 |
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建都赫图阿拉城。从此成为与明王朝中央政府相对抗的地方割据政权。 |
张差行刺太子,梃击案 |
努尔哈赤在原“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增至八旗 |
东林党党魁顾宪成去世。 |
海西女真最后残存的叶赫部的大酋长那林孛罗(也叫“纳林布禄”)死了,能牵制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大业的最大障碍没有了。 |
初八,万历皇帝亲自下旨,着发马价银10万两,户部凑10万两,总共凑齐20万两发往辽镇以备充饷之用,另外还允许辽东将税银留下充饷。 |
杜松被解任回籍,第一次辽东任职就此结束。 |
努尔哈赤和亲弟弟舒尔哈齐发生火并。努尔哈赤夺取弟弟部众,杀死舒尔哈齐身边家臣和两个儿子,将舒尔哈齐关押幽禁。这是建州女真自崛起以来一次罕见的内乱。 |
初十,拱兔部憋了一冬,终于在草长莺飞的季节来报仇了。五千蒙古人从宁远中右所杀入,天亮时包围大胜堡,打到巳时,也就是上午10点左右破堡,堡内被杀掠的军民达385人。而后,又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游击于守志。辽东挨了一场结结实实的狠揍。 二十八日,兵部尚书李化龙做出了对此事的处理意见:总兵杜松戴罪留任,于守志降级使用、立功自赎。 |
万历皇帝女儿寿宁公主大婚,驸马是冉兴让。 |
初四,宁前道马拯报告了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故事:杜松打击的是朵颜三十六部之一的拱兔部,而拱兔部与大明有款约(朝贡贸易合约),如此突然袭击,杀人掠货,恐怕会刺激其他蒙古人进犯报仇。 杜松显然违反了政策,破坏了边疆和平的大好局面。 |
辽东总兵杜松获得情报蒙古人在蠢蠢欲动,杜松认为要主动出击,由辽镇出死士万人,从侧后捣毁蒙古各部巢穴,实行斩首行动,这样可以打乱蒙古各部部署,保卫蓟镇安全。 兵马在二十四日从宁远中左所、长岭山堡等地跨过边墙,直驱草原250里,到达一个叫“哈流兔”的地方,与蒙古朵颜拱兔部接战。 杜松手下三千家丁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击溃了蒙古部落,斩首146颗,俘获56匹战马、78顶头盔、83副铠甲等大批战马器械。 这便是“哈流兔之捷”,或称“连山驿之捷”。 |
熊廷弼以浙江道御史巡按辽东,十八日到达辽阳上任。 |
初一,兵科都给事中宋一韩上奏弹劾巡抚赵楫、总兵李成梁。 一年多前,辽东巡抚赵楫与总兵李成梁上报,开拓了宽奠等地6座城堡,有6万多军民在此地耕种纳粮。宋一韩上报其实是“逃民”,开拓的6座城堡是化外之地。 万历皇帝看到宋一韩的奏疏,勃然大怒,一改留中不发的“懒政”态度,立刻把奏章下发兵部:查!查个水落石出! |
月前,屯卫军鼓噪而起,松山随后军变,山海关内外军民怨恨高淮,聚众数千围攻税店,高淮率领手下的家丁逃回了山海关。 |
皇帝下达圣旨,任命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希望他出山为朝廷效力。顾宪成立即写了辞呈,表面的理由是“目昏眼花,老态尽见”,深层的理由是早已进入深山密林,不再关心朝廷的“安危理乱”。 |
初六,万历皇帝批了太仆寺10万两银子以赈济京城及北直隶灾荒。 十三,万历皇帝又批示把30万两太仆寺的银子借给户部,以解边关饷银燃眉之急。 太仆寺少卿李思孝上奏:先帝还有1000多万两的存款,可是这几十年下来,又是打仗,又是办皇家婚礼,存款只剩27万两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