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刚迁都到上都开平,就立即部署了第一次南征,意欲收复元朝大都北京。 |
至正二十八年 初二,徐达率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 明军攻克大都时,各国疆域 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五世十一帝。自1206年铁木真建国始共162年;自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起共98年;自灭南宋起,统一时间共89年。 |
洪武元年 二十七日,徐达率诸将入通州城,消灭了元大都的主力部队,占据了通州这个战略要地。 |
至正二十八年 二十八日夜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下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丞相庆童留守,当夜三更携太子、诸妃等,仓皇逃出健德门,北逃上都。 |
洪武元年 朱元璋去汴梁(今河南开封)巡视,刘基(刘伯温)正任御史中丞,主管稽察文武大臣不法之事。正好出了李善长的部下李彬贪赃枉法的案子,刘基立即派人把李彬抓了起来。李善长一向非常器重李彬,三番五次向刘基求情,刘基并不理会,不过他也知道淮西帮不是好惹的,于是忙派人到汴梁请示朱元璋,得到朱元璋批示之后,便把李彬正法了。 |
至正二十八年 初四,朱元璋建康称帝,明朝开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
洪武元年 朱元璋改左右相国为左右丞相 |
二十二日,应天府(南京)过了承天门的应天皇城全面竣工。 |
至正二十七年 二十四日,朱元璋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为“棣”,此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
朱元璋正式下令,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出兵二十五万,从淮河流域出发,向黄河流域进发。 这标志着朱元璋的北伐开始。 在誓师大会上,他发布著名的讨元檄文,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争取北方汉族地主的支持。 他同时宣布“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但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以争取蒙古民众,借以分化元朝统治集团。 |
至正二十七年 初八,朱元璋率军围城十月才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先令其妻妾自尽,然后亦自缢,气未绝,被俘,被解往应天府。 朱元璋当面问张士诚:“如今兵败被俘,有何感想?”张士诚回答:“太阳照你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令手下卫士以乱棍将张士诚打死(也有一说是张士诚自缢而死)。张士诚时寿47岁。 张士诚东吴政权灭亡。 |
至正二十七年 胡惟庸贿赂李善长二百黄金,于是经李善长推荐,担任太常寺少卿,不久升任太常寺卿。 |
至正二十六年 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驾小明王韩林儿至建康(南京)。 途经瓜步,廖永忠将小明王沉入水中溺亡,宋(龙凤)灭亡。 |
至正二十六年 朱元璋发布《平周檄》,列举张士诚八大罪状。 |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所在平江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府,却在瓜州渡江时让人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 朱元璋宣布次年1367年为吴元年。 |
至正二十五年 朱元璋尽占长江中游广大地区,开始挥师东征张士诚。 不到半年时间,他便势如破竹攻取了徐州、盐城、泰州等大片地区,其中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
元顺帝任命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兵马大元帅,坐镇大都,王保保为河南王、兵马副元帅,代太子亲征江淮地区,镇压反元起义。 |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太原正式下达讨伐孛罗帖木儿的命令。 |
孛罗帖木儿独揽大权以后,下令削去扩廓帖木儿的官职。 扩廓帖木儿带兵来打,孛罗帖木儿大败。 妥懽帖睦尔此时设计杀死孛罗帖木儿,让扩廓帖木儿当右丞相。 奇皇后又要扩廓帖木儿出面逼元顺帝让位,扩廓帖木儿不肯,皇太子母子就怀恨在心,加上妥懽帖睦尔本来就对扩廓帖木儿不信任,扩廓帖木儿只好请求带兵到外地去。 |
天统四年 明玉珍病逝于重庆,其子明昇嗣位。 |
至正二十四年 元顺帝与其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素来不和,元顺帝派孛罗帖木儿攻入大都,对太子党大开杀戒。 太子微服逃往王保保军中 |
朱元璋率大军进攻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大汉政权亡。 |
元顺帝(委任孛罗帖机)与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委任王保保)发生内战 |
至正二十四年 初一,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自称吴王。 建百官司属,仿元制,置中书省、行中书省,设左右丞相。 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因1363年张士诚在平江(苏州)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
朱元璋率主力北上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了八十五天。 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撤出围军,再次率领二十五万大军、战舰五百余艘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 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 |
至正二十三年 鄱阳湖大战全面爆发,陈友谅六十万人,朱元璋二十万人,朱元璋火攻陈友谅,经过一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于湖中,粮食殆尽,伤亡惨重。于是陈友谅孤注一掷,冒死突围,结果陈友谅在激战中被飞箭“贯睛及颅而死”。 |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 张士诚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攻打红巾军,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
至正二十三年 22岁时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统军元帅的明玉珍奉命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 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后,在部下的劝说下于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 |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一党诬陷元惠宗母舅老的沙等人,老的沙逃入大同的孛罗帖木儿营中。 奇皇后(爱猷识理达腊生母、妥懽帖睦尔的第二皇后高丽女子奇氏)与左丞相搠思监就诬陷老的沙图谋不轨,遣使到大同索要老的沙。 孛罗帖木儿替他辩护,拒绝了来使的要求,搠思监与朴不花便弹劾孛罗帖木儿私匿罪人,元惠宗就下旨削夺孛罗帖木儿的官爵。 孛罗帖木儿于是就以清君侧为名率军一直打到居庸关,进逼大都。 大都方面只得将搠思监、朴不花二人交去做了替死鬼。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向河南的扩廓帖木儿求救兵,扩廓帖木儿马上带兵攻打太原。但是孛罗帖木儿却只留下太原一座空城,带兵直奔大都。 在兵临城下的情况,妥懽帖睦尔只得任孛罗帖木儿为右丞相,统率天下兵马。 |
至正二十二年 胡大海攻下严州时,苗将蒋英、刘震、李福都自桐庐前来归附。胡大海十分喜爱他们骁勇,就留他们在自己的麾下。 七日,蒋英等三人谋划作乱,早晨进入分省署,请胡大海在八咏楼观弩。 胡大海前去,蒋英派其党羽跪在马前,假装诉说蒋英的罪过,胡大海还没来得及回答,回过头来看蒋英。 蒋英拿出袖中的槌子猛击大海,直中脑部倒地,他的次子胡关住、郎中王恺、掾史章诚都遇害。 蒋英等人在城中大肆掠夺后,投奔了张士诚。 这以后李文忠攻打杭州,杭州人抓住蒋英来降,朱元璋命令杀了他,用他的血来祭奠胡大海,并作文以祭。 |
至正二十二年 元朝末年,朝廷最为倚重的将领主要是将门出身的孛罗帖木儿(山西)和地主出身的察罕帖木儿(河南),两人各自拥兵数十万,军阀之间倾轧非常严重,经常发生武装冲突。 对刘福通作战的“义军”首领察罕帖木儿被降将刺杀,其养子扩廓帖木儿代掌兵权。 扩廓帖木儿是蒙古人,汉名王保保,年轻气盛,孛罗帖木儿对他相当轻视,两人的对抗不断升级。 |
宋龙凤七年 朱元璋开铸大中通宝钱,正式建立铸钱制度。 他颁行了一套令人诧异的四进制(400文为1贯,40文为1两,4文为1钱),并改变了元代“贯”、“两”相等的惯例,显示出朱元璋集团重视并回归铸钱制度的现实。 |
宋龙凤七年 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
至正二十年 应天之战 陈友谅谋杀徐寿辉,称汉王后,势力大增,水军10倍于朱元璋,遂欲出兵进攻大江下游的应天(今南京)。 朱元璋采纳谋士刘基建议,派陈友谅故友、降将康茂才伪作内应,诱陈军往攻应天。陈友谅不知是计,领兵南下。 朱元璋派冯国胜、常遇春率军3万设伏于应天北的石灰山,徐达驻军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江宁县境),张德胜、朱虎率军守龙江关(今南京市下关一带)外。陈军在龙湾登岸,见伏兵四起,仓皇奔回江边战船上,以致舟船搁浅,无法开动,士卒多被掩杀或溺死,被俘者2万多人。陈友谅乘小舟逃走。 |
至正二十年 陈友谅攻下太平,大军进驻采石,以为克日可以占领应天,暗置伏兵,将徐寿辉诱骗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 陈友谅在采石五通庙做行殿,暴风雨里,即皇帝位,立国号为大汉,年号大义。 天完政权灭亡。 陈友谅的行为使得天完政权将士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很多人投奔朱元璋。 |
至正二十年 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
山西红巾军降元 |
至正十九年 因1358-1359年,京师发生大饥荒,元廷不惜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以征其海运粮。 |
宋龙凤五年 元将察罕帖木儿攻陷汴梁,刘福通奉小明王退保安丰。 |
陈友谅杀害赵普胜,逼迫徐寿辉迁都,进而伏杀徐寿辉部属,而自称“汉王”,改元天定。 |